首頁 黃歷 正文

二十四節氣之大寒養生篇

二十四節氣的傳統含意

二十四節氣之大寒養生篇

導語: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個節氣,在氣象紀錄中雖不像大雪到冬至、小寒時代那樣酷冷,但仍處於嚴寒時期。按我國的習慣,稀奇是在農村,每到大寒

“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個節氣,在氣象紀錄中雖不像大雪到冬至、小寒時代那樣酷冷,但仍處於嚴寒時期。按我國的習慣,稀奇是在農村,每到“大寒”人們便最先忙着除舊布新,腌制年餚,準備年貨。清代《真州竹枝詞引》紀錄:“腌肉雞魚鴨,曰,年餚,煮以迎歲……”人們在經由了春夏秋季的大忙之後,進入了“冬三月”

的農閑季節,而隨着大寒的到來冬季農閑靠近尾聲,在準備腌魚、臘肉之時,已經隱約可以感受到大地回春的景緻,現在人們的身、心狀態也應隨着節氣的轉變而加以調整。

大寒養生《靈樞·本神》曰:“智者之養神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永生久視” 《呂氏春秋·盡數》提到:“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賢人察陰陽之宜,辯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壽長焉”。就是說順應自然紀律並非被動的順應,而是接納起勁自動的態度,首先要掌握自然界轉變的紀律,以其防禦外邪的侵襲。古有“大寒大寒,防風禦寒,早喝人蔘、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這是勞悅耳民在生涯中的總結,也說明晰人們對身體調養的重視,藉此之節氣,重筆女士調養之法。

二十四節氣之處暑養生篇

《素問·上古天論》雲:“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隧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經文論述了女子生長、發育、朽邁的紀律,並熟悉到腎氣、天癸在性功效的成熟與衰退歷程中的主要作用。同時前人以為,女子其特殊的心理特點, 如月經、妊娠、產育、哺乳都與血的關係十分親熱,《校注婦人良方》曰:“血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五臟,灑陳六腑,在男子則化為精,在婦人上為乳汁,下為血海”。可見女子“以血為本,以血為用”不無原理。而血的充盈主要取決於肝、脾、腎的功效興旺,肝為藏血之臟,脾為生血之源,腎為先天之本,元氣之根,主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同源,是為“月經之本”,而精血足夠,經、孕、產、乳才會正常。婦女的另一特點是情緒易於顛簸,每遇思、戀、憎、愛、妒、憂情緒往往不能自製。《校注婦人良方》指出:“積想在心,思慮太過,多致勞損。…蓋憂悶思慮則傷心,而血逆竭,神色失散,月經先閉。……若五臟傷遍則死,自能改易心志,用藥扶持,庶可保生”,由此可見,情志因素對婦女的影響極大。這裏告戒人人在“經前”和“經期”都應保持心情愉快,阻止七情太過。否則,會引起臟腑功效失調,氣血運行逆亂,加重“經期”不適,導致月經失調、閉經等症。另外,月經期應適當流動有利於氣血條暢。

更年期的婦女(45~50歲進入更年期)心理性能由興旺轉為衰退甚至損失,按中醫理論,由於腎氣漸衰,沖任二脈虛憊,導致陰陽失調而症見頭昏耳鳴、心悸失眠、焦躁易怒或抑鬱焦慮,月經雜亂,烘熱汗出等癥狀,輕重因人而異。若是調攝適當,就能阻止或減輕癥狀,縮短反映時間。以是,若何準確熟悉自己的心理轉變,排除不需要的心理肩負,清掃主要恐懼、消極焦慮的心理障礙,阻止不良的精神刺激,憑證自己的性格興趣選擇適當的方式怡情養性,保持樂觀情是平安渡過更年期的要害。這也是歷代醫家對婦女養生所提出“疏肝解郁,調暢氣機的”的緣故原由。

對婦女養生中飲食調養的重點應放在固護脾腎,調養肝血上。

二十四節氣之白露養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