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之白露養生篇
二十四節氣之處暑養生篇
處暑,是暑氣竣事的時節,“處”含有潛藏、終止的意思,顧名思義,處暑解釋暑天快要竣事。《月令十二集解》曰:“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這時的三伏天氣已過或靠近尾聲,以是稱“暑氣至此而止矣”。天下各地也都有“處暑寒來”的諺語,說明炎天的暑氣逐漸消退。但天氣還未泛起真正意義上
的秋涼,此時晴天下晝的炎熱亦不亞於暑夏之季,這也就是人們常講的“秋老虎,毒如虎”的說法。這也提醒人們,秋天還會有熱天氣的時刻,也可將此視為炎天的回光返照。着有《清嘉錄》的顧鐵卿在形容處暑時講:“土俗以處暑后,天氣猶暄,約再歷十八日而始涼;諺雲:處暑十八盆,謂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還要履歷約莫十八天的流汗日。這時太陽黃經為150度,曆書紀錄:“斗指戊為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
從農業角度看,更有“谷四處暑黃”“家家場中打稻忙”的秋收情景。另外,處暑后的綿綿秋雨時常會惠顧我們,以是农民同夥要稀奇注重氣象預告,捉住每一個晴天,不失時機地做好秋收事情。
處暑節氣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起居作息也要響應地調整。進入秋季養生,首先調整的就是睡眠時間,早睡早起是人所周之的。但歷代醫家和養生家對睡眠養生的重視就很少有人通曉,實在,科學的攝生保健更需要周全地掌握睡眠紀律及方式。
中醫的睡眠理論從唯物的形神統一出發,以為睡眠、蘇醒是人體寤與寐之間陰陽消息統一的功效狀態,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徵象,它包羅了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晝夜陰陽消長決議人體寤寐。由於天體日月的運轉,自然界處於陰陽消長轉變之中,其显示為晝夜的交替泛起,晝為陽,夜為陰。而人體的陰陽之氣也隨着消長而轉變,於是就有了寤和寐的交替。寤屬陽為陽氣所主,寐屬陰為陰氣所主。可以說,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人類流動的紀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靈樞·營衛生會》言:“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卧,命曰合陰;平明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零樞·口問》對此又進一步註釋為:夜半“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白晝“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
二、睡眠的心理基礎是營衛運行;人的寤寐轉變是以人體營氣(營氣是行於脈中,富有營養作用的氣)、衛氣(衛氣是行於脈外,具有守護功效的氣)的運行為基礎,其中以衛氣運行最為相關。《靈樞·衛氣行》曰:“衛氣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夜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而《靈樞·營衛生會》也有相同得說法:“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這裏說的“起”指起床,止即入睡。由此可見,當衛氣行於陰時則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形靜而入寐(人體進入相對靜止狀態而欲睡);行於陽,則陰氣盡而陽氣盛,故形動而寤起(人體進入動態而睡醒)。以是說人體的睡眠與蘇醒是受心神的指使,神靜則寐,神動則寤;情志過極則難寐。
現代醫學研究將睡眠分為四期:①入睡期,②淺睡期,③中等深度睡眠期,④深度睡眠期。當你進入①和②期時是在朦朧狀態,易被叫醒,③與④期則處於熟睡狀態,一樣平常地說熟睡時不易被叫醒。
秋季養生之以是強調保證睡眠時間,是由於睡眠有很好的養生作用。馬王堆出土的《十問》醫書中說:“夫卧非徒生民之事也,舉鳧、雁、粛霜(鷫鸘)、蛇檀(鱔)、魚鱉、耎(蠕)動之徒,胥(須)食而生者,胥卧而成也……。故一昔(夕)不卧,百日不復”,可見不只人需要睡眠,任何生物都離不開睡眠。也就是說沒有正常的睡眠,就不能很好地維持正常的生命流動。
睡眠的作用包羅五個方面:
一、消除疲勞
二十四節氣之秋分養生篇
睡眠時,人提的精氣神皆內守於五臟,若五臟安舒,則氣血和調,體溫、血壓、心率均相對下降,呼吸及內排泄也顯著削減,使代謝率降低,體力得以恢復;
二、珍愛大腦
大腦在睡眠狀態中的耗氧量大大削減,足夠的睡眠有利於腦細胞能量的儲存,輔助恢復精神,提高腦力效率;
三、增強免疫
睡眠不只是智力、體力的再締造歷程,照樣疾病康復的主要手段。睡眠中能發生更多的抗原抗體,增強機體抵制力,因此現代醫學常把睡眠作為一種治療手段,用來治療頑固性疼痛及精神疾病;
四、促進發育
睡眠與兒童生長發育親熱相關,兒童的生長速率在睡眠狀態下增快,以是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是兒童身高增進的條件之一;
五、利於美容
睡眠對皮膚健美有很大的影響。這是由於在睡眠的歷程中,皮膚外面排泄和祛除歷程增強,毛細血管循環增多,加速了皮膚的再生,使得皮膚因勞累太過所造成的顏面憔悴、皮膚泛起的細碎皺紋在睡眠中得以恢復。以是說,睡眠也是皮膚美容的基本保證。
在這裏要稀奇提醒暮年同夥,隨着歲數的增添,暮年人的氣血陰陽具虧,會泛起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徵象。古代養生家說:“少寐乃老人之大患”,《古今嘉言》以為暮年人宜“遇有睡意則就枕”這是相符養生學的看法的。另外,昔人在睡眠養生法中還強調了子午覺的主要性(即天天於子時、中午入睡),以為子午之時,陰陽交接,極盛及衰,體內氣血陰陽失衡,必欲靜卧,以侯氣復。現代研究發現,夜間0至4點,體內各器官的功效都降至最低點;中午12至13點,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有統計解釋,暮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因此,子午覺即有防病保健的意義,又相符養生原理。
若是能正常地進入睡眠四期,你的大腦將能獲得很好的休息,保證第二天的最佳精神狀態,這就是我們所希望的,也是秋季養生的主要方式之一。
處暑節氣宜食清熱安神之品,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乾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
炎熱小暑精神養生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