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歷 正文

處暑氣節 祛暑防燥更主要

處暑節氣 最容易引發哪些疾病

處暑氣節 祛暑防燥更主要

導語:處暑(公曆8月23日,陰曆六月三十)已過,日夜溫差將逐漸增大,但日間氣溫仍較高。養生專家指出,處暑時節后的養生重點是預防秋燥。秋燥症

處暑(公曆8月23日,陰曆六月三十)已過,日夜溫差將逐漸增大,但日間氣溫仍較高。養生專家指出,處暑時節后的養生重點是預防“秋燥”。“秋燥症”主要显示為皮膚乾澀粗拙,鼻腔乾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乾結等,需要實時接納預防措施,以免生長為疾病。但同時專家也提醒,處暑后本市天氣依然悶熱,防暑祛濕仍然很主要。

秋燥易傷津虧陰

中醫學以為,秋季是艱屯之際,天氣處於“陽消陰長”的太過階段,從立秋四處暑,秋陽肆虐,溫度較高,加之時有秋雨綿綿,濕氣較重,天氣以濕熱並重為特色,故有“秋老虎”之說。白露事後,秋雨漸少,天氣最先乾燥,晝熱夜涼,天氣寒熱相交,稍為不慎,容易傷風傷風,多種宿病亦隨之複發。

每年頭秋,中醫門診的患者都市增多,其中不少都是氣虛寒底體質的人,癥狀主要有咳嗽、疲倦、多汗、易傷風、鼻炎、咽炎、胃痛、大便不調等。入秋以後,雨水會顯著削減、空氣濕度逐漸降低,“秋燥”最容易引發咳嗽。醫生示意,許多人一到秋天就咳嗽不止,不少患者以為是喉嚨炎症作祟,自行使用抗生素卻收效甚微。“這種情形往往是外燥所致,外燥是由外感燥邪所致,經常會有傷風、咳嗽等徵兆發生。”專家進一步剖析,初秋經常為溫燥,通常显示為頭痛身熱、乾咳無痰、呼吸不順、心煩口渴、舌干無苔。

專家示意,此時應該多喝水補津液。但有些人日間喝的水已經夠多了,可仍照樣泛起嘴干唇裂等顯著的乾燥癥狀,怎麼辦?”專家建議:除了多喝開水、淡茶、豆乳等飲料以補水外,保持棲身環境的濕度也是潤燥的主要環節。最簡樸的設施就是在家中種些花或養魚,否則的話早晚多往地上灑點水,或用濕拖把擦地等。現在另有不少家庭天天都要開幾個小時的空調,原本“秋燥”就不請自來,若是在乾燥的空調房中待久了,人體的津液自然會受到更大的損傷,引起皮膚乾燥、舌紅少津、毛髮乾枯、大便乾結、口鼻咽干、胸痛乾咳、少痰等癥狀。有條件的家庭可選用空氣加濕器,把空氣的濕度調高,空氣一濕潤,皮膚的感受、呼吸都市對照恬靜。

養脾胃祛濕是要害

雖然處暑事後意味着秋天的最先,但氣溫上還沒真正進入秋天,桑拿天、雷雨天氣依然較多,天氣悶熱,因此近期還要注重防暑祛濕,養護脾胃,夜裡不要貪涼,不要多吃冷飲,以預防胃腸道疾病。由於胃喜濕不喜寒。

經由一個炎天的“煎熬”,許多人脾胃功效相對較弱,食慾感不強,因此飲食上別吃口味太重的食物,也不要暴飲暴食,少吃過涼的食物以及欠好消化的食物。現在仍然很濕熱,對照適合吃健脾祛濕養胃的食物,如赤小豆、薏仁米、蓮子、扁豆、冬瓜,也可以吃些茯苓,如茯苓夾餅等。

許多在炎天里食慾對照差的人,食慾逐漸好轉,因此不知不覺地最先吃點好的——按中國人的習慣,也就是要吃肉;一些中暮年人,還考究“貼秋膘”。不外,中醫養生專家提醒人們,不要急着貼秋膘。由於此時人的胃腸功效較弱,還沒有調治過來。

這一時期,照樣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多吃蔬菜、水果、穀物、豆類、薯類、食用菌類等食物,少吃高熱量、難消化的肉食。否則,若是吃太多的肉食等高卵白、高脂肪(尤其是高不飽和脂肪)的食物,會增添腸胃肩負,影響胃腸功效。同時,過多的熱量還容易引起我們發胖,甚至易導致患高血壓、心臟病。

適量運動保陰氣

處暑的概況

秋季養生不能脫離“收、養”這一原則,要把調養體內的陰氣作為主要義務。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宜選擇輕鬆平緩的項目。尤其是暮年人、兒童和體質虛弱者,以防出汗過多,陽氣消耗。

專家建議,爬山是秋季戶外運動的不錯選擇。爬山能增強人體的呼吸和血液循環功效,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臟縮短力增大,對哮喘等疾病還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並能降低血糖,增添血虛患者的血紅卵白和紅細胞數。爬山時溫度轉變較為顯著,可使人的體溫調治機制不停處於主要狀態,從而提高人體對環境轉變的順應能力。此外,處暑后遠足爬山能使人吸收空氣中更多的負氧離子,對人的神經系統具有優越的營養和調治撫慰作用。

需要注重的是,爬山是一種負重運動,膝樞紐遭受了整個身體的重量,稀奇是在登上一級台階樞紐還未伸直的情形下,又繼續登另一級台階,膝樞紐一直處於半屈狀態,這會對樞紐造成較大的肩負。有骨樞紐炎的患者不相宜舉行此項運動。對年邁體弱者,也不能一味強調爬山的保健效果。高血壓、冠心病等患者更要實事求是,以防發生意外。

鏈接

處暑后高發疾病會找上門來,因此人人可增強自我保健,預防疾病。

捶背法可補養肺氣

冬季易患許多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頻頻傷風等,這往往與秋季肺陰受損有關。因此,秋季最應注重養肺。這裏先容幾種簡捷易行、有助於補養肺氣的方式。

1、捶背:端坐,腰背自然直立,雙目微閉,放鬆,兩手握成空拳,捶脊背中央及兩側,各捶30次。捶背時,要從下向上,再從上到下,先捶脊背中央,再捶左右兩側。這種方式可以暢胸中之氣,通脊背經脈,同時有健肺養肺之功效。

2、摩喉:上身端直,仰頭,頸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推拿直至胸部。推拿時,拇指與其他四指脫離,虎口對住咽喉部,向下按搓,可適當用力。這種方式有止咳化痰的功效。

推拿氣管兩側防哮喘

處暑后空氣最先變得乾燥,過敏源較多,極易侵略一些過敏體質的人,常引發哮喘。由於有哮喘病史的人對大氣的溫度、濕度等轉變極為敏感,而且順應能力弱,極易因上呼吸道熏染而誘發支氣管哮喘。有哮喘病史的應只管查出可能引起哮喘的致敏緣故原由,阻止與致敏物質接觸。其次,要隨氣溫的轉變,實時增添衣服、被褥,調好空調的溫度,防止受涼。還要注重增強營養,重視磨鍊身體。

自我保健方式如下:四指併攏與拇指相對應放置於頸部氣管兩側,舉行有節律性提捏,用力要輕而緩,由上而下,自廉泉穴到天突穴,頻頻舉行1—2分鐘。

氣象局副局長提醒 處暑謹防秋汛及冬季低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