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養生重溫補避寒邪
冬至來臨 民間撒播“九九消寒歌”
導語:22日,冬至。天文專家示意,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來的一個,這天,北半球將迎來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從冬至起最先“數九”,步
22日,冬至。天文專家示意,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來的一個,這天,北半球將迎來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從冬至起最先“數九”,步入嚴寒季節。
天文教育專家趙之珩先容說,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就已經用土圭觀察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來的一個。冬至這天,陽光險些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的日間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
冬季三九養生保健“三字經”
天文專家示意,冬至是一個異常主要的節氣,與夏至一樣是陰陽轉折時期,陰極而生陽。過了這天,太陽又逐漸北移,日間就會一天天變長。《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意思是說,從這一天以後到立春的四十五天,陽氣漸升,陰氣漸降,白晝逐漸變長,夜晚漸變短。
天文專家先容說,自冬至最先,我國最先進入數九寒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在我國民間撒播有冬至“九九消寒歌”,俗稱“九九歌”,生動形象地紀錄了冬至到來年春分之間的天氣、物候轉變情形,同時也表述了農事流動的一些紀律。普遍撒播的“九九消寒歌”說:一九二九不脫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楊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各處走。“出九”之後,中國各地將迎來春暖花開。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天文專家註釋說,這是由於在冬至時,地表獲得太陽光、熱最少,但另有土壤深層的熱量彌補,以是還不是整年最冷的時刻。等到冬至事後,也就是到“三九”前後,土壤深層的熱量也消耗殆盡,只管獲得太陽光、熱稍有增添,仍入不足出,於是便泛起整年的最低溫度。同時,每年1月也是強冷空氣及寒潮冷鋒流動最為頻仍的階段,兩方面緣故原由導致“三九”天氣最嚴寒。
“三九”補一冬 來年無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