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風俗
立春的由來
導語: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稟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最先解凍。立春五日後,蜇居的蟲類逐步
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稟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最先解凍。立春五日後,蜇居的蟲類逐步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最先溶化,魚最先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另有沒完全消融的碎冰片,犹如被魚負着一樣平常浮在水面。
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最先。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鶯啼燕語;春是生長,耕作播種。在天氣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立春各地節慶活動
時至立春,人們顯著地感受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速,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添,應該實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最先了。雖然立了春,然則華南大部門區域仍是很冷“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情景。這些天氣特點,在放置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思量到的。
人們常愛尋覓春的信息: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芽苞,“嫩於金色軟於絲”;那土壤中躍躍欲出的小草,守候“東風吹又生”;而為著爭取新豐收在野外中辛勤勞動的人們,正在用雙手締造真正的春天。
天文專家提醒,立春只是示意天氣最先回暖,並不是說就已經很溫順了。早春時節陰寒未盡,乍暖還寒,民眾不要急於脫掉厚衣服,相反,要加倍注重保暖。
立春風俗的歷史沿革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