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風俗的歷史沿革和意義
立春各地節慶流動
在“立春”這一天,舉行紀念流動的歷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泛起。那時,祭祀的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春神。據文獻紀錄,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最先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醫生,到東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豐收。那麼,為什麼要到東郊去迎春呢?這是由於迎春流動祭拜的句芒神,棲身在東方。厥後,迎春流動的地址就不止是在東郊了。好比宋代的《夢粱錄》中就紀錄,“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這就證實,迎春流動已經從田野進入宮廷,成為仕宦之間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更演變為社會矚目、全民介入的主要民俗流動。據《燕京歲時記》中紀錄:“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清人所着的《清嘉錄》則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月朔的歲朝,但要高於冬至的規模。
(一)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禮貌,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
?浙江區域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昔時,主管昔時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迎神時多舉行有買辦張揚、抬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流動。從墟落抬進城后,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穀,謂之看迎春。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憑證句芒的衣飾預告昔時的天氣狀態:戴帽則示春暖,禿頂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光腳則示春雨少。其他區域則貼"東風自滿"等年畫。廣州區域則在立春前後,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二)迎春
“戴春雞”等立春風俗
?迎春是立春的主要流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舉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後才氣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舉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托缽人擔任,或者由娼妓充當,並預告立春之時。已往在每年的皇曆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那時過立春節日的主要流動。
?(三)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厥後一直保留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后使鞭土牛習慣流傳更廣,為民俗文化的主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冷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祥瑞。另外尚有採茶祭春牛流動,湖北區域還舉行龜子報春流動。除了皇曆上有春牛圖外,各地年畫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圖,作為春節時代的祥瑞圖。
?浙江區域迎春牛有其特點。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叩頭。拜畢,國民一擁而上,將春牛弄碎,搶春牛土壤回家,撒在牛欄內。由此看出,鞭春牛照樣一種滋生巫術,即經由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就可以促進牛的滋生。
?(四)咬春
立春時尚有自己的食物,主要是春餅、蘿蔔、五辛盤等,在南方則盛行吃春卷,市井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重:一是已往以為咬春就是吃蘿蔔,着實也包羅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為什麼要吃蘿蔔呢?對照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着實咬春並不限於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姜、芥等和諧而成,作為就餐的調味品。
立春后,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里,喜歡外出遊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遊的主要形式。
趕跑“春困” 讓你神清氣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