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養生總原則 心情須舒暢作息講規律
山西的清明節與“三月三”習慣
清明節,是春季祭祖最盛大的節日,習慣稱為“鬼節”。
山西舊有“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土番)頭野花開,手端祭品肩扛鍬,都為先墳上土來”的民謠,生動地歸納綜合了時人的心情與省墓的特點。
春天,民間多修補房舍,以防夏日雨漏。由活人遐想到死人,田間墳頭經由風吹雨淋,往往塌陷降低。清明時節上墳,最大的特點就是剷除墳頭雜草,用新土將墳堆加高加固,習慣稱為整修陰宅,显示了兒孫對祖先的哀思。
山西南部區域,人家豈論貴賤貧富,上墳時男女都到,示意所有後裔都在眷念祖先。北部區域上墳多是男子的事情,婦女一樣平常不到墳瑩。大同、平遙等地,是日黃昏,舊俗婦女們要在大門外放聲大哭,“闔村哀聲連一片,傳入耳中都是悲”。
清明節上墳,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挂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緣故原由是寒食節習慣禁火,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時代。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所有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祖先手裡。大一致地又習慣白天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燒冥錢冥帛。
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肴,祭畢祖先,便在墳地里飲食,意寓與祖先共飲共食。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傳說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晉中的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為麵餅,形如盤蛇。回家后將麵餅放在院里,吹晒乾以後再吃。老人們考究可治病,其源蓋出於寒食禁火的緣故。
晉南區域上墳后,回家時要拔些麥苗,並在門上插松枝柏恭弘=叶 恭弘或柳條以辟邪。晉北區域多插柳條。另有的地方,在墳上也插一些柳條。
清明節,晉南區域民間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子福。取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薄塊灌湯而食。鏟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驅蠍。晉東南區域,人人頭上插柳枝枯恭弘=叶 恭弘。婦女要用描金彩勝(頭飾)貼在兩鬢。晉北區域,習慣生黑芽菜,並用玉米麵包黑芽菜餡食用。晉西北區域考究用黍米磨面作餅,俗稱“攤黃兒”,呂梁區域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
清明食療方助你平肝氣養肝陰
清明節,全省盛行“打鞦韆”。時間考究前三天、后四天。太陽出山後最先,女人、媳婦們都要一展風姿。太陽落山後,必須住手流動。傳說清明前後,所有的幽靈都要在夜間出來玩鞦韆,人是不敢與鬼爭的。雖然荒唐,卻也反映了對亡者的尊重,希望已故親人能夠與生者同樂的傳統心理。
清明節,全省還盛行放鷂子。田間陌頭,四處可以看到歡欣的孩童,手牽長線奔跑競比。
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門區域婦女忌行路。黃昏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聽說可以阻止幽靈進宅。哀與樂並存、敬與畏同在,是清明節民俗流動的最大特點。
清明節前後,還要過“三月三”。三月三,古稱上巳節。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上巳”,亦稱為“三巳”。三國魏以後,把節日牢靠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襲至今。
《後漢書·禮儀志上》紀錄,“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痰,為大潔”。厥後則釀成了每到三月三,人皆到水邊嬉戲飲宴的習俗。山西舊有“三月三日天氣新,汾河兩岸皆麗人”的說法。
三月三日,民間多舉行踏青流動。晉南區域婦女用柳條鞭打卧室牆壁,稱為“摔蠍子”。打完后,再貼一張“觀音楊柳符”,用以禁蠍。晉北區域禁蠍,習慣在穀雨節。家家牆上都要貼“穀雨禁蠍貼”,灶神位貼公雞吃蠍子的畫,名為“穀雨雞”。貼與畫上還配以禁蠍諺語(亦稱咒):“我是天上神,下界保萬民,每逢穀雨日,定拿蠍子精。南斗六郎,北斗七星,太上老君急急律令!”等等。
三月三日,民間也演釀成祀神流動。北部區域有祀“真武神”與“西王母”兩種,祀王母稱作“蟠桃會”。南部區域大多為祭祀“華佗”。襄汾習俗到華佗廟焚香,每人要敬獻一隻雄雞,並用針刺雞冠淌血以祭祀,俗稱“千雞會”。
三月三日,晉東南區域婦女習慣到野外挖取野菜,加工而食,稱為斬百病。晉西北區域則在穀雨節前後挑野菜吃。也用榆菜和米粉作餌,蒸面成塊,稱為“榆錢傀儡”。吃起來軟美適口。
三月三日,晉北區域民間習慣做醋。
清明時節養生須注意"六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