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歷 正文

清明的簡介

清明的習俗

清明的簡介

導語:清明節,陰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4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時最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

清明節,陰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4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時最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

《曆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與除、盂、九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

人民用它放置舉行農事流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清白。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着親熱的關係。

然則,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差異。節氣是我國物候轉變、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羅着一定的習慣流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的農事諺語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主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省墓的日子。省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流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約墓。

根據舊的習俗,省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宅兆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銷魂。借問酒家那邊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向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景妖冶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刻,以是昔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流動的習俗。在古時,另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古時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果腹”一事,后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

清明的天氣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