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蔬菜養生 菠菜豆芽最給力
穀雨養生注重呼吸吐納 專一靜坐能趕走疾病
一、穀雨三月中坐功
《遵生八箋》中原文如下:“運主少陰二氣。時配手太陽小腸寒水。坐功:逐日丑、寅時,平坐,換手左右舉托.移臂左右掩乳,各五七度,叩齒,吐納,漱咽。治病:脾胃結瘕瘀血,目黃,鼻鼽衄,頷腫,肘臂外后廉腫痛,臂外痛,掌中熱。”
《禮記正義》:“謂之穀雨者,謂物生清靜明潔。”穀雨前後一樣平常天氣較噯,雨量也較以前增添,生物生長也較以前興旺。本法以“穀雨”命名,正是順應這一時令特點所制訂的氣功磨鍊方式,相宜於穀雨時節磨鍊,可於穀雨時最先,練至立夏為止。《素問·氣交變大論》說:“歲木太過,民俗盛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腹支滿,上應歲星,甚則忽忽善怒,眩冒巔疾,……反脅病而吐甚。”在自然界民俗偏勝的春季,人體的肝氣也響應偏盛,“氣有餘則制已所勝。”肝氣偏盛,則一定傳之於脾,使脾土受邪發病。文中所述本法主治病症有“脾胃結瘕”之說,即由乎此。余所列病症,大多是屬於手太陽小腸經的病變,這是因其時配手太陽寒水而致。《靈樞.經脈第十》說:“小腸手太陽之脈……”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能以顧,肩似撥,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頰腫,頸頷肩孺肘臂外后廉痛。”接納本功法磨鍊,對此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詳細方式:逐日一點至五點時,盤腿靜坐,運氣調息,然後閉氣,左手用力上舉,另一隻手移至胸前按住乳頭,緩慢呼氣后,閉氣,再換右手用力上舉,另一隻手移至胸前按住乳頭。云云頻頻做五至七次,然後牙齒叩動三十六次,調息吐納,津液咽人丹田九次。可治:脾胃損傷瘀血,眼珠發黃、流鼻血、下頜腫痛、小臂外側等部位腫痛,掌心發燒等症。
二、六字訣養生功
六字訣是一種吐納法。它是通過呵、呼、咽、吹、嘻等六個字的差異發音口型,唇齒喉舌的用力差異,以牽動差其餘臟腑經絡氣血運行。
準備式兩足開立,與肩同寬,頭正頸直,含胸拔背,松腰松胯,雙膝微屈,全身放鬆,呼吸自然。
呼吸接納腹式呼吸,先呼后吸,呼所時讀字,同時提肛縮腎,體重移至足跟。
調息每個字讀六遍后,調息一次,以稍事休息,恢復自然。六字訣全套演習每個字做六次呼吸,早晚各練三遍,日久必見功效。
三、盤坐導引功
順應病症:嗜睡、精神不振。
詳細方式:自然盤坐,上身正直,全身放鬆,兩手從兩大腿外側,全身放鬆,左手捉住右腳,右手捉住左腳,向兩側用力拉六次,然後兩臂交織,兩手由兩大腿內側伸人,左手捉住左腳,右手捉住右腳,用力向後拉六次。
四、照胃運趾功
順應病症:消化不良。
詳細方式:自然站立,雙腳脫離與肩同寬,雙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內側,中指指尖緊貼風市穴,拔頂,舌抵上齶,提肛,凈除心中雜念。兩手掌相互摩擦至熱,兩手心對正胃部,距離約10厘米,十個腳趾同時抓地,每次做lO分鐘。每次飯後l小時做此功。效果顯着。
穀雨節氣多食香椿可提高免疫力
五、百會觀想功
順應病症:頭痛、頭暈、提高影象頭腦功效。
詳細方式:自然站立,雙腳脫離與肩同寬,雙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內側,中指指尖緊貼風市穴,拔頂,舌抵上齶,提肛,凈除心中雜念。全身放鬆,觀想前後髮際連線與兩耳尖連線之交點處,白會穴。長時間觀想可增壯大腦心理功效,使大腦處於相對的抑制狀態,促進大腦氣血之供應。
六、放鬆入靜功
順應病症:此功法可滋陰補腎,使濁氣下降,清氣上升,能調治神經,治神經虛弱、焦躁不安、胸悶、氣管炎、高血壓失眠等症。
詳細方式:仰卧,周身放鬆,頭枕在崎嶇適度的枕頭上,兩腳與肩同寬,兩手放身體兩側大腿旁邊,手心向下,輕輕閉起眼睛。意想頭頂放鬆,兩耳朵放鬆,兩肩放鬆,兩大臂放鬆,兩小臂放鬆,兩手掌放鬆,兩手指放鬆,然後再想頭頂放鬆,臉部放鬆,腹部放鬆,會陰部放鬆,兩大腿放鬆,膝蓋放鬆,小腿放鬆,腳面放鬆。大腳趾、二腳趾、三腳趾、四腳趾、小腳趾依次放鬆,腳心放鬆,兩腳好象浸泡在溫水中內,(炎天意想兩腳浸泡在涼水裡),最後延續默念:“全身放鬆”三遍(此功站、坐、卧都能演習)。
七、腳部保健功
順應病症:腹脹、傷食。
詳細方式:坐在沙发上或椅子上均可,用左手搬自己左腳放在右腿上用右手心用力摩擦左腳心上半部,一上一下為一次,共搓108次,然後再將右腳放左腿上,用左手用力摩擦右腳心上半部108次。
八、照截瘧穴功
順應病症;瘧疾,胸肋串痛。
詳細方式:自然站立,雙腳脫離與肩同寬,雙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內側.局指指尖緊貼風市穴,拔頂,舌抵上齶,提肛,凈除心中雜念。全身放鬆,屈膝下蹲,兩掌合掌當胸,兩眼似閉非閉,神視兩掌中指尖,站5分鐘后,兩掌脫離對正截瘧穴。距離胸部10厘米,照20分鐘。截瘧穴位置位於胸部,從左右乳直下四寸處,左右計兩個穴。
九、點按額中功
順應病症:額竇炎,面神經炎。
詳細方式:端坐於椅子上,兩腳脫離與肩同寬,大腿與小腿呈90度角.軀幹伸直。全身放鬆,下頜向內微收。全身放鬆,用手中指點按額中穴108次,天天早晚各點按1次。額中穴位置,此穴在頭額正中線,由兩眉至髮際下三分之一處。
穀雨節氣養生謹防濕邪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