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時節宜安靜性情 三招應對秋乏
立秋養生 薄衣禦寒始於立秋
只管24節氣中的“立秋”要超前於天氣意義上的“秋季始日”(天氣學上以5天日平均氣溫穩固下降到22℃的始日作為秋季的最先),但“立秋”作為夏秋之交標誌性的節氣,無論對農業生產照樣對人體康健都有很主要的意義。
我國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倡“薄衣禦寒”的養生法,明確指出“薄衣之法,當從秋習之”。實踐證實,這種主張“秋凍”的方式,既順應了自然天氣(包羅居室天氣)的需要,又在不知不覺中起到了預防疾病、自我保健的作用。
秋季養生指南 處暑養生防秋乏秋燥
近些年,我國氣象專家對春秋季居室內外溫度舉行了觀察剖析,並把“室內外溫差”作為一種天氣指標,進一步佐證了“春捂秋凍”的科學性。春秋季溫度雖然都具有“不冷不熱”的特點,但氣溫的轉變趨勢是相反的——春季氣溫總趨勢是升,秋季氣溫則是下降。只要氣溫過低,人體防禦欠妥,即可受寒致病,這是常理。而人體之以是受寒,與環境轉變(如收支居室)很有關係。天氣觀察解釋,由於衡宇的熱惰性和溫度轉變趨勢的差異,春季室內氣溫低於室外(室內外溫差為負值),秋季室內氣溫則高於室外(室內外溫差為正值)。這就很容易註釋“春捂秋凍”了:春季從溫暖的室外進入陰涼的室內,若是不多穿衣,就容易受寒致病。而秋季室內溫度相對較高,入室后完全可以少穿些衣服。
另外,就天下局限看,立秋以後,冷空氣焰力將逐漸增強,流動趨於頻仍,氣溫顯著下降,晝夜溫差增大,且“一場秋雨一場寒”。從防病保健的角度出發,應該未“寒”綢繆,注重增強禦寒磨鍊,提高抗寒能力,以便在強冷空氣和隆冬季節到來時也能夠順應天氣環境,阻止由於氣象緣故原由誘發或加重病症,如盛行性傷風、氣管炎、肺炎、風濕性樞紐炎以及種種心腦血管病。
昔人云: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立秋之後,要準確體會“薄衣禦寒”,不要氣溫稍有下降就立馬添衣加褲,把自己捂得嚴嚴實實,而應該盡可能晚一點增衣,能穿短袖襯衫,只管不要穿長袖;能穿單衣,只管不加外衣。民諺“二八月,亂穿衣”,說的是穿衣感受。然則從保健意義上說,應該是“二月多穿衣,八月少穿衣”。不外,凡事都應有個限度,“薄衣禦寒”也不能過頭。到了深秋時節,氣溫很低,仍然穿得很單薄,就沒原理了。這時倒可以根據冬季的一些養生規則放置飲食起居,一味“秋凍”反而會致病。對於年邁體弱及慢性病患者,“薄衣禦寒”更應該穩重一點。
處暑時節謹防玉米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