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歷 正文

立秋養生 差異體質的人養生方式差異

立秋養生 3個養生方法讓女性健康長壽

立秋養生 差異體質的人養生方式差異

導語:雖然天氣依舊炎熱,然則立秋事後,人的身體還會泛起或多或少的轉變,這是由於秋天來了,人由於體質差異,需要養生的方式也是不用的,稍不注

雖然天氣依舊炎熱,然則立秋事後,人的身體還會泛起或多或少的轉變,這是由於秋天來了,人由於體質差異,需要養生的方式也是不用的,稍不注重,就會染上疾病,接下來就追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立秋養生 差異體質的人養生方式差異

木形人:

大麥益氣補肝陰

飲食調養:宜多吃具有健脾益腎補肝,消暑生津功效的食物,如大麥、黃花菜、椰菜花、西蘭花、苦瓜、水蜜桃、菠蘿、葡萄等。

葯膳可選擇“大麥芽湯”:大麥芽50克,冬瓜300克,陳皮25克,豬瘦肉200克。大麥芽、陳皮洗凈,冬瓜去皮洗凈,切塊;豬瘦肉洗凈,切小塊,上述用料一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熬煮1-2小時。有清熱消暑,理氣健脾的功效。

火形人:

清熱祛暑別放鬆

飲食調養:宜多吃消暑生津,益氣養肝的食物,如冬瓜、番茄、菠蘿、香蕉、草菇、粉葛、鴨子、蕨菜等。

葯膳可選擇“葛根荷恭弘=叶 恭弘瘦肉湯”:豬瘦肉250克,鮮葛根250克,鮮荷恭弘=叶 恭弘15克,精鹽適量。豬瘦肉洗凈,切小塊,葛根去皮洗凈,切塊。荷恭弘=叶 恭弘洗凈。把所有用料一同放入砂鍋內,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煮1小時,加精鹽調味即成。有清熱祛暑,健脾益氣的功效。

土形人:

玉米須可去濕健脾

飲食調養:宜吃具有益氣消暑生津、清熱祛濕的食物,如冬瓜、鴨肉、薺菜、茭白、苦瓜、沙葛、蓮藕、玉米、水蜜桃、綠豆等。

葯膳可選擇“白玉豬小肚”:豬小肚500克,白茅根60克,玉米須60克,大棗10枚,鹽、生薑粉各適量。將豬小肚去凈肥脂,切開用鹽、生薑粉拌擦後用水沖洗,放入開水鍋內煮15分鐘,取出在冷水中沖洗。把白茅根、玉米須、大棗洗凈。所有用料放入開水鍋內,大火煮沸后,小火煨3小時,調味后即成。有清熱祛濕、健脾益氣的功效。

金形人:

西洋參荸薺生津潤燥

飲食調養:適合具有生津潤燥、益氣養陰消暑功效的食物,如絲瓜、百合、苡仁、胡蘿蔔、荸薺、西紅柿、葫蘆瓜等。

葯膳可選擇“洋參荸薺飲”:西洋參10克,荸薺50克,白糖30克。將西洋參浸透切片;荸薺洗凈,去皮,切碎。將西洋參、荸薺放入燉杯內,加入清水約250毫升,放入白糖,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燉煮25分鐘即成。有益氣生津,除燥熱的功效。

水形人:

南瓜黃瓜清暑祛濕

飲食調養:多吃益氣養肝、清暑祛濕的食物,如南瓜、黃瓜、豇豆、西蘭花、椰菜、鴨肉、黑豆等。

處暑養生 “六個一”快樂過秋

葯膳可選擇“玉米須豬苓牛肉湯”:玉米須60克,豬苓30克,澤瀉10克,生薏苡仁60克,陳皮5克,黑豆50克,牛肉100克,生薑10克,大棗10枚,精鹽適量。將牛肉洗凈,切成小塊。其用料洗凈。所有用料一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水,小火煮2小時,加精鹽調味即成。有清暑利濕、健脾益氣的功效。

立秋養生小知識

立秋養生規則一、精神調養:悶熱別焦躁天涼莫悲秋

初秋免不了泛起“秋老虎”的炎熱天氣,這種氣溫高、濕度大的“桑拿天”最容易令人心情焦躁,應努力提防“情緒中暑”。要做到心裏鎮靜,神志安寧,心情愉快,切忌悲憂傷感,縱然遇到傷感的事,也應自動予以排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情,以順應秋天容平之氣。若是人體忤逆了秋季收斂之氣,就要危險肺氣。秋季危險了肺氣,到了冬季,就要發生飧泄的病變,這是由於人在秋季養“收氣”不足,到冬季伺候“藏氣”氣力不夠的緣故。中午天熱的時刻應削減外出,可以喝點清涼解暑的綠豆湯,遇事保持心平氣和,少生閑氣。

立秋養生規則二、起居調養:早卧早起,初秋少吹空調防“陰暑”,薄衣御秋寒保暖不能忘

夏秋之交是最難選擇衣物的時刻: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轉變無常,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天氣轉冷的順應能力,易受涼傷風。因秋氣燥,從五行生旺推算,可知此時肝臟、心臟及脾胃都處於虛弱階段。以是要注重增強對這些器官的調養。此時人們最容易患陰暑的病症。由於此時已有習習的涼風,不像炎天那樣總是又熱又悶,以是人們往往會恣意享受這立秋後一絲涼意,效果卻使身體受涼而發生高溫頭痛的病症。

立秋養生規則三、飲食調養:少辛增酸,宜食麻等柔潤物以潤其燥,禁寒飲

秋季燥氣適時,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總之,秋季時節,只管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以養肝氣,禁冷飲及穿寒濕褻服。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立秋養生規則四、運動調養:磨鍊有控制練功養肺氣

進入秋季,氣溫下降會使新陳代謝和心理性能均受到抑制,內排泄雜亂,造成情緒降低。這時做盛意理調治很主要,努力加入運動是不錯的方式,慢跑、散步都可以讓心情爽朗起來。立秋後的早晨是磨鍊身體的最佳時間,此時不冷不熱,氣溫宜人;天高氣爽,使人精神坦直。在秋天“養收”的時刻,是開展種種運動磨鍊的大好時機,每人可憑證自己的詳細情形選擇差其餘磨鍊項目,不宜做運動量較大的運動,尤其是老人、小兒和體質虛弱者。

立秋養生之道

秋燥傷肺少吃辛

秋季天高氣爽,空氣乾燥,濕度小,人易泛起咽干、乾咳等癥狀,這是由於燥邪傷肺所導致的徵象。此時,應少吃辛、辣食物,如蔥、姜、辣椒、胡椒,防止辛溫助熱,加重肺燥癥狀。

肺燥傷肝要吃酸:從中醫五行生克來講,肺屬金,肝屬木,金旺能克木,使肝木受損。因此應適當吃點酸味食物,由於“酸入肝”,可以強盛肝木,防止肺氣太過對肝造成損傷。酸味食物可以收斂肝氣,有保肝護肝的作用,但也不能過量。由於許多酸性食物,如醋、烏梅等,其酸味能刺激胃,易發生胃潰瘍、胃炎等病,對身體晦氣。

秋瓜壞肚少吃寒

許多人都有這種感受,秋天吃水果,一不小心就壞肚子,這與秋天的天氣有關。秋季天涼了,氣溫下降,脾胃陽氣不足,再吃多了陰寒性子的水果、蔬菜,自然是雪上加霜,導致陽氣不振而腹瀉、腹痛。因此,秋季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以珍愛胃腸,珍愛肺臟。

適度飲水最主要

炎天多汗季節要多飲水,秋天干燥季節更要多飲水。適度飲水是秋天潤燥、防燥不能少的調養措施。飲水以少量頻飲為佳,不宜暴飲,一次飲大量水,會給胃腸增添肩負,引起不適,只有少量慢飲,“潤物細無聲”才氣對口、鼻、咽、喉、食管,甚至氣管發生更大的滋潤作用。

養陰益氣是要害

對於中暮年人來說,秋天最主要的是養陰益氣。養陰就可以防止肺燥,益氣就可以溫養肺氣,鼓舞陽氣,以是秋天應多吃山藥、百合、銀耳、豬蹄、蓮子、藕、梨、枸杞等食物,以安度秋天。

秋冬時節,是體虛之人進補的好季節,選用溫補中藥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但“虛”的緣故原由各不相同,因此進補時要因人而異,因體質而異。秋季你需要知道的小知識是要憑證小我私人體質來辯證進補。

結語:延續的高溫告訴我們炎天並沒有徹底離去,然則秋天的腳步已經悄然降臨,我們要憑證我們的體質差異,選擇合適自己的養生方式,趕忙行動起來吧。

處暑養生 飲食清淡作息要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