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歷 正文

冬至是什麼意思 冬至的知識性知識有哪些

小寒吃什麼 小寒時節養生的飲食介紹

冬至是什麼意思 冬至的知識性知識有哪些

導語:冬至是我國很主要的一個日子,在冬至的時刻,各個地方都有差其餘習慣習慣。過了冬至就代表冬天已經來臨,這時刻我們就要做好迎接冬天的準備

冬至是我國很主要的一個日子,在冬至的時刻,各個地方都有差其餘習慣習慣。過了冬至就代表冬天已經來臨,這時刻我們就要做好迎接冬天的準備了。在冬至的時刻,許多地方都要吃餃子,這也算是一個對照常見的習俗。

目錄

1、冬至起源2、冬至歷史淵源

3、冬至地理意義 4、冬至節氣職位

5、冬至節氣時間 6、冬至傳統飲食

7、地方習慣 8、冬至吃水餃

冬至的時刻,每家每戶都要去祭祖,在祭祖完以後,人人就聚在一起吃湯圓,這種說法叫做“添歲”。在冬至事後,氣溫就會顯著的下降,這時刻人人就要做好防寒養生的準備。今天本網站小編就來為人人解說一下關於冬至的知識!

冬至(節氣)

[dōng zhì]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國陰曆中一個主要的節氣 ,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察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險些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獲得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到達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如中國最南端——曾母暗沙(北緯2°33’)這天的白晝達11小時59分,海口市約為10小時55分,杭州市為10小時12分,北京約9小時20分,而號稱“中國最北端”的黑龍江省漠河縣(北緯52°58‘)也僅有7小時34分。冬至事後,夜空星象完全換成冬季星空,而且從今天最先“進九”。而此時南半球正值炎熱的盛夏。

很常見的時刻,在冬至的時刻,中國北方都有吃水餃的習俗。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冬至到了,就要吃水餃了。然則在南方的話,一樣平常都是吃湯圓對照多。然則也有一些地方的習慣對照特殊,好比說山東滕州,他們有喝羊肉湯的習慣。

冬季起源

起源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人並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於一次國家層面的首都設計。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這在那時有着政治意義的行為,卻成了影響後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

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為“天下之中”,然後最先佔卜國家社稷的吉地。《尚書·洛誥》紀錄:周公“朝至於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後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 。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文籍,也被後人奉為封邦開國的成法。

土圭測影

“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央)。這種方式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杆,在夏至日觀察,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 “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 用這種方式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

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設計了滅商后的第一座國家首都,《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 。“定天保,依天室”,國家社稷(首都、宗廟)完成之後,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 據紀錄,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最先的日子。

由周密秦,以冬至日看成歲首一直穩固。至漢代依然云云,《漢書》有雲:“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昔人以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最先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最先,是大吉之日。因此,厥後一樣平常春節時代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泛起在冬至。

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快要,余日不多;二是示意冬至的主要性。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周代,盛於唐宋,並沿用至今。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即是現在的十一月,以是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劃分。直到漢武帝接納夏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脫離。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沿用至今。

冬季名稱釋義

名稱釋義

昔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冬季歷史淵源

歷史淵源

據紀錄,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漢書》有雲:“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先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昔人以為自冬至最先,天地陽氣最先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最先,大吉之日。以是,厥後一樣平常春節時代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往往選在在冬至。冬至又被稱做“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快要,余日不多;二是示意冬至的主要性。

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沿用至今。周曆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正月即是現在公曆的十一月,以是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劃分。直到漢朝漢武帝接納夏曆后,把正月和冬至脫離。也可以說單純的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沿用至今。

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政界盛行互賀的“拜冬”禮俗。《後漢書》中有這樣的紀錄:“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爾後省事。”以是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歇業,親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造訪,歡欣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怙恃尊長拜節;宋朝以後,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流動。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天子在這天要到田野舉行祭天大典,國民在這一天要向怙恃尊長祭拜。明、清兩代,天子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天子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相互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冬至節的由來與傳說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沿用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解釋昔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以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紀錄:“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爾後省事。”以是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歇業,親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造訪,歡欣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天子在這天要到田野舉行祭天大典,國民在這一天要向怙恃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祝賀。

冬至傳說之一

已往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國民不得安寧。那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國民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通常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回籍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砭骨。他瞥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異常憂傷,就叫其學生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國民吃。服食后,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厥後,每逢冬至人們便模擬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傳說之二

許多地方在冬至的時刻要吃狗肉,這樣的習慣從漢代的時刻就已經最先盛行了。傳說,在漢代的時刻,漢高祖劉邦在冬至的這一天的時刻吃了狗肉,他以為味道特其餘鮮美,以是很是讚賞。從那以後,在冬至的時刻民間就會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聽說是從漢代最先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以為味道稀奇鮮美,贊不停口。往後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種種滋補食物,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傳說之三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釀成疫鬼,繼續蹂躪糟踏國民。然則,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季地理意義

地理意義

天文坐標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度,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

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日間最“珍貴”,黑夜最漫長的一日。對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整年中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日。就北京市區而言,冬至這天白晝僅有9小時20分,而太陽高度也僅有26°42‘。冬至事後,夜空星象則完全換成冬季星空,而且從今天起最先“進九”。

注:地極軸通過地心,連結南、北南北極,與地球公轉軌道面的夾角為66.5°,和地球自轉軌道面——赤道面垂直。

陰曆參照

地雷復卦,稱為冬至一陽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

冬至這一天北半球獲得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京的白晝時間僅有9個多小時。然則,這一天是數九的第一天,並不是最冷的時刻,這是由於地球外面有大氣和水分,能夠儲存熱量,並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積熱”。 冬至之後,雖然太陽高度角逐漸高起來了,但這是一個緩慢的恢復歷程,天天散失的熱量依舊大於吸收的熱量,出現“入不足出”的狀態。

到了“三九天”,積熱最少,溫度最低,天氣也就越來越冷了。此時若是有冷空氣的影響,天氣就更為嚴寒。待到過了這個“冷鋒”之後,天氣就會逐漸變暖。 以是說“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曆一月、二月,中國大部門區域已入春,因此“九九艷陽天”。

天氣特徵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最先,這對於我國多數區域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時代,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區域也只有6℃至8℃左右。不外,西南低海拔河谷區域,縱然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整年無冬。

中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着身體;麋與鹿同科,卻陰陽差異,昔人以為麋的角朝後生,以是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以是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而且溫熱。

冬至日是一年中日間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日間逐漸變長,夜間逐漸變短,以是,有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另外,冬至最先“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關於“數九”,民間撒播着的歌謠是這樣說的,“一九、二九不脫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各處走。”

冬季節氣職位

節氣職位

中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看成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祝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以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最先,也是一個吉日,應該祝賀。《晉書》上紀錄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人們還會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區域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區域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區域在冬至這一天另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是閏月的參照尺度

在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冬至是陰陽轉化的要害節氣。在十二辟卦為地雷復卦,稱為“冬至一陽生”。同時,閏月的設置也以冬至為尺度(由於冬至總在冬月,冬月建子,為周正陰曆的第一個月)。

亞歲

殷周時期,劃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於春節。厥後實行夏曆。但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

從漢代以來,都要舉行祝賀儀式,岑嶺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熱鬧水平不亞於過年。冬至有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會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厥後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示意“年”還沒過完,但已經長了一歲。

冬季節氣時間

節氣時間

常見日期

冬至日一樣平常都在公曆的12月21日或12月23日這三日。由於冬至並沒有牢靠於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

盤算方式

冬至日期(東八區)的盤算公式:(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后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1.94,20世紀=22.60。

舉例說明:2088年冬至日期=[88×0.2422+21.94]-[88/4]=43-22=21,12月21日冬至。

破例:1918年和2021年的盤算效果減1日。

冬至是哪天

2014年冬至時間:12月22日 07:03:01,陰曆 2014年十一月(大)月朔

2015年冬至時間:12月22日 12:47:55,陰曆 2015年十一月(大)十二

2016年冬至時間:12月21日 18:44:07,陰曆 2016年十一月(大)廿三

2017年冬至時間:12月22日 00:27:53,陰曆 2017年十一月(大)初五

2018年冬至時間:12月22日 06:22:38,陰曆 2018年十一月(大)十六

2019年冬至時間:12月22日 12:19:18,陰曆 2019年十一月(小)廿七

2020年冬至時間:12月21日 18:02:12,陰曆 2020年十一月(小)初七

2021年冬至時間:12月21日 23:59:09,陰曆 2021年十一月(大)十八

2022年冬至時間:12月22日 05:48:01,陰曆 2022年十一月(小)廿九

2023年冬至時間:12月22日 11:27:09,陰曆 2023年十一月(大)十一

2024年冬至時間:12月21日 17:20:20,陰曆 2024年十一月(大)廿一

2025年冬至時間:12月21日 23:02:48,陰曆 2025年十一月(大)月朔

2026年冬至時間:12月22日 04:49:55,陰曆 2026年十一月(大)十四

2027年冬至時間:12月22日 10:41:50,陰曆 2027年十一月(大)廿五

2028年冬至時間:12月21日 16:19:19,陰曆 2028年十一月(小)初五

2029年冬至時間:12月21日 22:13:45,陰曆 2029年十一月(大)十七

2030年冬至時間:12月22日 04:09:13,陰曆 2030年十一月(大)廿八

2031年冬至時間:12月22日 09:55:07,陰曆 2031年十一月(小)初九

2032年冬至時間:12月21日 15:55:29,陰曆 2032年十一月(小)十九

2033年冬至時間:12月21日 21:45:32,陰曆 2033年十一月(大)三十

冬季傳統飲食

美食傳說

冬至是嚴冬季節,人們以食取暖和,以食治病,經由數千年生長,逐漸形成了怪異的節令美食傳統,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狗肉羊肉等都作為冬至節令食物。而隨同着冬至食俗,另有許多漢族民間傳說。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習慣,此俗由來已久。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國民不得安寧。那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國民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祈求平息戰亂,安享太平。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以是厥後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在南宋時,臨安人也在冬至吃餛飩,也包羅着對異族的憎恨和對太平的憧憬。

河南人在冬至有吃餃子的習慣,稱為吃“捏凍耳朵”。這也有傳說: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原為醫官,告老回籍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他瞥見南陽的鄉親受凍餓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於是他就叫學生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捏成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驅寒矯耳湯”施捨給鄉親吃。鄉親們服食后,凍爛的耳朵治好了。厥後,每逢冬至人們便模擬做這種“捏凍耳朵”吃,說是冬至吃了餃子不凍人。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聽說是從漢代最先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以為味道稀奇鮮美,而且滿身發燒,頭上冒汗,於是讚美冬至吃狗肉真好。狗肉性熱,冬天吃了確能暖身壯陽。往後在漢族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冬至事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以為狗肉羊肉都有壯陽補體的功效,在冬至至大寒的節令吃狗肉羊肉以及種種滋補食物,補益身體,以求來年容光煥發身強體壯。

在江南水鄉,則有冬至之夜吃赤豆粥的習俗。這也緣於古代傳說,南方的部族首領共工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釀成疫鬼,繼續蹂躪糟踏國民。因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以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粥,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厥後這種赤豆粥也稱為“冬至粥”,其中除了赤豆以外,也加入紅棗、核桃肉等,補益身體。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由於“氣始於冬至”。由於從冬季最先,生命流動最先由盛轉衰,由動轉靜。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興旺的精神而防早衰,到達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物。

各地在冬至時有差其餘習慣,但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由數千年生長,形成了怪異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中國人冬至的習慣。固然也有破例如在山東省滕州市盛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嚴寒之意。

紀念醫聖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國陰曆中一個異常主要的節氣,冬至過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沿用至今。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察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整年中日間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門區域在這一天另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另有關於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

各地在冬至時有差其餘習慣,北方區域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區域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而蘇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楊太說,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每年陰曆冬至這天,豈論貧富,餃子是必不能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抵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着《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著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后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啼飢號寒,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學生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葯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全身溫順,兩耳發燒,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地方習慣

北方習俗

冬至,是山西漢族民間在陰曆十一月的主要節日,俗稱“冬”節。

殷周時期,劃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實質上相當於今天的春節。厥後實行夏曆。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個節氣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稱之為“亞歲”。從漢代以來,都要舉行祝賀儀式,岑嶺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漢族民間歇市三天,歡度節日。其熱鬧水平不亞於過年。

冬至節,仍然保留着許多歷史的遺迹。從冬至之日起,即進入了數九寒天。漢族民間保留有塗畫“九九消寒圖”的習俗,形式多種多樣。

有畫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天天用紅筆或黑筆塗染一朵花瓣,花瓣盡而九九出,稱為九九消寒圖。

有的是橫十畫、堅十畫,製成一個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塊圖表。天天塗抹一格、九盡格滿,稱為九九消寒表。

有畫幾其中空的格子,選好幾個字,每字必須是幾劃。逐日寫一筆,最後成為一句話,如“亭前屋后看勁柏峰骨”等語,稱為九九消寒句。

最雅緻的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畫,天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對聯。

各家詳細接納什麼形式,往往憑證主人的興趣和文化素質而定。漢族民間還留有九九消寒圖民諺:“下點天陰上點晴,左風右霧雪中央。圖中點得墨黑黑,門外已是草茵茵。”

冬至節,漢族民間習慣贈鞋,其源甚古。《中華古今注》說:“漢有綉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獻襪履表》亦有“亞歲迎樣,履長納慶”的句子。厥後,贈鞋於舅姑的習俗,逐漸釀成了舅姑贈鞋帽於甥侄了。主要體現在孩童身上。已往主要是手工刺繡。送給男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繡的也是猛獸。送給女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鳳形,鞋上刺繡多為花鳥。多數是從集幣購置,形式緊隨着時代的潮水。每逢節日,大人們總喜歡抱着小孩串門子,炫耀舅姑贈予的鞋帽。

冬至節,晉北區域的男孩子習慣玩打崗遊戲。各持一塊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劃定的成套動作,依順序擲擊瞄打。打垮對方所立的崗時,繼續往下舉行。失敗后即與對方交流擲打。先完成所有程序者為贏。女孩子們則習慣踢毽子,形式也是林林總總。人人們往往也要湊熱鬧加入玩耍。

冬至節,舊俗也要由學董牽頭,宴討教書先生。先生要率領學生拜孔子牌位。然後由學董率領學生拜先生。山西漢族民間有“冬至節教書的”的諺語,說的就是這種尊師習慣。至今漢族民間仍有冬至節請西席用飯的習俗。晉西北習習用燉羊肉招待西席,其情盛濃。

已往為人傭工扛活的,習慣在冬至節與東家結算人為,準備回家。東家按傳統要設宴招待夥計,而且相互商議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農村個體戶企業,還保留此俗,在冬至節設宴共飲。

南方習俗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行使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厥後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示意"年"還沒過完,但人人都已經長了一歲。

我國各地的習慣民情雖各有差異,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喜悅。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床燈的後面,都要劃分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後才氣烤食。

若是這時家裡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祥。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獨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遂。另有些家庭在黃昏,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這一天"曬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晒后珍藏起來,留給日後有病的人煮粥吃。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物,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漢族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友。舊時上海人最考究吃湯糰。昔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徵家庭協調、祥瑞。

冬節甜丸一樣平常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節丸”,潮汕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示意年雖還沒有過,但人人已加了一歲。孩子們最盼吃這碗甜丸,往往夜裡醒來都要問天亮了嗎?然而天似乎要與孩子們開頑笑似的,總是不亮,故潮俗有“冬節夜,啰啰長,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謠。

實在,每年到了冬至這一天,夜的時間最長,冬至事後,才逐漸變短。昔時潮汕城鄉在冬至日另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備三牲祭祖和省墓的習俗,冬至省墓叫“過冬紙”。人去世未滿三年,後裔省墓應在清明節“過春紙”,以後才“過冬紙”。冬至省墓,由於冬天少雨,陽光足夠,在山野舉行祭祖較為利便,也藉此遠足,起娛樂身心作用。

冬至節,全省大部門區域習慣吃餃子,傳說冬至節吃了餃子不凍耳朵。山區傳統是吃糕。晉南區域鬱勃熬油菜根米湯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餛飩,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南方有些區域冬至吃湯圓,聽說是從赤豆糯米飯生長而來的。

四川區域冬至吃餃子(抄手)。

廣西區域冬至吃豆腐包,把豆腐炸成一個空心的,把肉放進去,蒸熟。

冬至吃水餃

每年陰曆冬至這天,豈論貧富,餃子是必不能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滕州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聽說是從漢代最先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以為味道稀奇鮮美,贊不停口。往後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種種滋補食物,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現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伏九,節前會給尊長送諸如羊肉等禮物,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小我私人對尊長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江南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釀成疫鬼,繼續蹂躪糟踏國民。然則,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台灣糯糕

在我國台灣還保留着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祥瑞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逐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人人舒懷痛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情緒,稱之為“食祖。”冬至節祖先,在台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

台州擂圓

浙江台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主要節氣,在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首先要祭祀祖先,祈禱祖先保佑全家人來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後全家人歡欣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圓”(擂圓,又叫硬擂圓、翻糙圓)是台州的老傳統,擂圓取圓圓潤潤、團圓之意。

擂圓是冬至的重頭戲,“圓”意味着“團圓”“圓滿”,與通常里吃的湯圓相比,臨海人的冬至圓不只內容厚實、形式各異,而且意味深長。擂圓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溫水揉成麵糰,再摘成醋碟巨細的圓子揉圓,煮熟後放在豆黃粉里滾拌,由於這個歷程臨海的方言叫“擂”,以是冬至圓起名叫“擂圓”,而豆黃粉是用黃豆炒熟后磨成粉再拌入紅糖,味道香甜濃郁,配上糯米圓的細膩糯軟,令人食慾大增。

小寒養生 小寒節氣養生攻略

夾一個粘滿豆粉的擂圓,趁熱咬上一口,香馥馥、甜滋滋、暖烘烘、軟綿綿,一股幸福的滋味油然而生。除了經典的甜圓,也有許多家裡喜歡鹹的冬至圓,咸圓就是在糯米團里放餡,包類似豬肉、豆腐乾、冬筍、香菇、紅蘿蔔、白蘿蔔等細丁,可蒸可煮,鮮香多汁,尚有一番滋味。

蘇州釀酒

姑蘇區域對冬至這一節氣異常重視,姑蘇區域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國民在冬至夜痛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林林總總的滷菜。在嚴寒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涯的一種美妙的祈願。

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乾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麻糍也是閩南着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生產最為著名,其質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適口,食后耐餓,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製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廣東潮汕的湯圓

潮汕區域漢族民諺雲:“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若何要趕回家膜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看法。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看成團圓節。

潮汕的人們吃了冬節圓后,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床等顯眼處粘附兩粒冬節圓,甚至漁家的船首,農戶耕牛的牛角,果農蒔植的果樹也不破例。現代台灣着名學者林再復在《閩南人》一書中形貌台灣冬節(閩南語稱冬至為冬節)之日“家家戶戶早晨要以冬至圓仔致祭祖先……從大門、小門、窗門、倉門、床、櫃、桌、井、廁、牛舍、豬舍都得以冬至圓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巨細平安”。

四式湯圓

先將綠豆、紅豆、糖冬瓜、 芋頭劃分煮或蒸熟,去皮,劃分加入白糖、芝麻、熟豬油等調味品製成四種甜餡料,將湯圓皮劃分包入四種差其餘餡心,做上記號。將四種湯圓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每碗裝差異餡料的湯圓各一個。

浙江嘉興桂圓燒蛋

冬至古代為大節日,嘉興重冬至,俗諺“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風。據《嘉興府志》(卷34·習慣)紀錄:“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民間祟尚冬至進補,有赤豆糯米飯、人蔘湯;白木耳、核桃仁燉酒、桂圓煮雞蛋等。

至今,嘉興仍然傳承冬至吃“桂圓燒蛋”的習俗,老人們說由於一年中冬至夜晚最長,不吃的話會凍一晚上,午夜還會肚子餓。

紅棗桂圓燒蛋製作

質料:桂圓干,紅棗(可放可不放),雞蛋,水,紅糖/冰糖(無關緊要)。

做法

1.將剝好的桂圓干(和紅棗)快速的沖洗一遍,放入煮鍋內,加適量水。

2.用大火將桂圓(紅棗)水煮開,然後調成最小火逐步篤15分鐘。

3.15分鐘后,可見桂圓(紅 棗)已經如圖一樣泡開脹大了。

4.將雞蛋直接打入桂圓紅棗湯中,開中火將雞蛋滾一分鐘后,調成小火將雞蛋再燜約1到3分鐘。

5.將湯盛出即可。

冬季民俗流動

民俗流動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向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流動。

《周禮春官·神仕》

“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削減荒年與人民的飢餓與殞命。《史記·孝武本紀》:“厥後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天主明堂,每修封禪。”

《後漢書禮儀》

“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祝賀。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這天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冬季保健養身

保健養身

針灸通穴

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這個陰陽交接的時刻艾灸神闕穴是引發身體陽氣上升的最佳時間。

在冬至前後四天,加上冬至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過用艾條灸神闕穴的方式養生。 把艾條點着后以肚臍為中央,熏灼肚臍周圍就可以了。注重不要燙到皮膚,有溫熱的感受即可。天天一次,每次15—20分鐘。

神闕穴是五臟六腑之本,為任脈、沖脈循行之地、元氣歸藏之根,為毗鄰人體先天與後天之要穴。艾灸神闕穴可益氣補陽,溫腎健脾,祛風除濕,溫陽救逆,溫通經絡,協調氣血,對身體異常有利益,甚至會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

起居宜忌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主要的節氣,主要是由於“冬至一陽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患心臟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天冷也易凍傷。

因此,在隆冬季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稀奇提高小心,謹防發作,應接納以下預防措施:

1.注重防寒保暖

在氣溫降到0℃以下時,要實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鬆,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通。

2.合理調治飲食起居

不酗酒、不吸煙,不外度勞累。

3.保持優越的心境

情緒要穩固、愉快,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鬱。

4.舉行適當的禦寒磨鍊

如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嚴寒的順應性和耐寒能力。

5.隨時考察和注重病情轉變

定期去醫院檢查,服用需要的藥物,控制病情的生長,防患於未然。

嚴冬時節還要注重老人的低體溫。低體溫是以35℃為界線,低於35℃者為體溫過低。由於老人泛起低體溫后,可能無任何不適與痛苦,以是往往容易被忽視。體溫過低的暮年患者,發病多緩慢,甚至危及生命時也無顯著癥狀。這類病人一樣平常不泛起寒戰,但得不到實時治療就會泛起意識模糊。語言不清,繼而昏厥,體溫隨即降至30℃以下。此時,患者脈搏及呼吸甚微、血壓驟降、面部腫脹、肌肉發硬、皮膚泛起涼感。因此,在嚴寒的冬季,老人的居室應接納防寒保暖措施。

冬至養生

1.冬至養生男性需節慾保精

第一步

應做好精神調養。

第二步

是要節慾保精。

第三步

是要增強身體磨鍊。

第四步

即是順應四時,做好飲食調養。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看,冬至是“冬令進補”的大好時節。

中醫理論

根據傳統的中醫理論,滋補通常可分為四類:即補氣、補血、補陰、補陽。

補氣食物

補氣食物,是指具有益氣健脾功效,對氣虛證有補益作用的食物,如大米、糯米、花生、山藥、胡蘿蔔、豆乳、雞肉等。

補血食物

補血食物,是指對血虛證者有補益作用的食物,如動物肝臟、動物血製品、龍眼肉、荔枝肉、桑椹、黑木耳、菠菜、胡蘿蔔、豬肉、海參、魚類等都有一定的補血作用。

補陽食物

補陽食物,是指具有補陽助火,增強性功效的功效,對陽虛證有補益作用的食物,如狗肉、羊肉、蝦類、鹿肉等,有補中益氣,溫腎助陽的功效,適用於暮年人腎陽不足,畏寒怕冷,四肢不溫,腰膝無力,夜間尿多,性功效減退等。核桃仁、韭菜、枸杞子、鴿蛋、鱔魚、淡菜等也有補陽作用。

補陰食物

補陰食物,是指具有滋養陰液,生津潤燥的功效,對陰虛證有補益作用的食物,如銀耳、木耳、梨、牛奶、雞蛋、葡萄、白菜等。

2.女性冬至養生

中醫以為:女性的心理結構決議了屬性,女屬陰,為涼性。因此,女性若是不注重保暖就會泛起月經不調、痛經等不適癥狀。以是,女性更多的需要溫暖的呵護。那麼,冬季女性該若何養生呢?

注重防寒保暖

女性屬寒性體質,因此,一樣平常中應少吃寒性的食物,尤其是在處於心理周期的時刻,更要注重飲食的科學性。冬季外出要注重防寒保暖,增強頸、腹部的保暖,不能因雅觀而削減衣物,一旦受涼,容易導致月經不調、痛經等癥狀,損害康健。

堅持晚間泡腳

中醫以為,人體中的冷氣是由大地經足部進入人體的,因此,多泡腳可有用輔助女性保暖。但泡腳一定要堅持,不能三天打漁两天曬網,只有耐久堅持,才氣起到保健養生、防寒保暖的功效。

適量進補

冬至時節天氣嚴寒,人體需要足夠的能量來抵禦嚴寒,而肉類含有厚實的卵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有補氣活血,溫中暖下的功效,是進補的佳品。女性冬至吃些肉類可中和冷氣,加速內排泄,增強機體的抵制力,來應對嚴寒。

注重養肝護肝

對於女性,肝臟這個器官有着分外的主要作用。中醫以為,女性肝為主,有疏通經血之用。因此,一旦傷肝,女性就會泛起婦科方面的問題。以是,女性要注重養肝、護肝,不能動怒。一樣平常應多吃養肝食物,如菠菜、芹菜、萵筍、大蒜等。

中醫理論食補

潤肺益胃

枸杞羊肉高粱潤肺益胃

飲食調養:不妨多吃具有潤肺益胃、補益肝脾腎的食物,如牛肉、羊肉、糯米、高粱、枸杞子、百合、女貞子、芡實、桑葚等。

葯膳可選擇“枸杞子羊肉粥”:枸杞子30克,羊肉100克,大米150克,蔥白、精鹽、味精各適量。將枸杞子洗凈。將羊肉洗凈,切碎。將大米淘洗清潔,與羊肉、枸杞子、蔥白一同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煮成粥即可,食時加味精、精鹽,有養肝陰、溫腎陽的功效。

火形人:火形之人,比於上徵,似於赤帝。其為人,紅色,脫面,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搖肩,背肉滿。有氣,輕財,小信,多慮,見事明,好顏,急心,不壽暴死。火形人一樣平常都是在炎天出生的,身體內陽氣對照興旺,一生康健、蓬勃的要害在於滋陰抑陽,調養心腎,以水濟火。

補肝健脾

芋頭烏魚補肝健脾

飲食調養:可多吃具有益氣養陰、補益肝腎的食物,如山藥、扁豆、百合、枸杞子、芋頭、烏魚、雞肉、鴨肉等。

葯膳可選擇“芋頭粥”:鮮芋頭100克,粳米100克,白糖少許。將芋頭洗凈去皮后切成小塊,與淘洗凈的粳米一同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清水煮開,後轉小火熬至米熟粥成,加入白糖,再稍煮即成。有補肝健脾益腎的功效。

土形人:土形之人,比於上宮,似於上古黃帝。其為人,黃色,圓面、大頭、美肩背、大腹、美股脛、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等,行安地,舉足浮。放心,好利人,不喜勢力,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土形人一樣平常脾胃功效好,順應能力強,一年四序都能順應,以是體質很好,自我修復力強,自我感受優越。

益氣和胃

薑汁入飯益氣和胃

飲食調養:芋頭、土豆、粟米、秫米、高粱、牛肉、羊肉、雞肉、枸杞、巴戟等食物可具有補益肝腎、理肺益胃的功效。

葯膳可選擇“薑汁牛肉飯”:鮮牛肉100克,薑汁5克,粳米500克,醬油、花生油各適量。將鮮牛肉切碎,剁成肉糜狀,放碟上,然後加薑汁,拌勻后加醬油、花生油再拌。把粳米淘凈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水,如常法煮飯,待鍋中水分將干時,將牛肉倒入米飯,約蒸15分鐘,待牛肉蒸熟即成。有益氣和胃,補腎健脾的功效。

金形人:金形之人,比於上商,似於白帝。其為人,方面,白色,小頭,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發踵外,骨輕。身清廉,急心靜悍,善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金形人由於多數容光煥發,充滿活力,以是事情起來很投入,廢寢忘食,打亂了生涯正常節律,於是引起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的慢性病變和腎水枯竭、泌尿及生殖系統方面的病變。常見風、濕、水滯、氣寒、血寒、濕滯、積水、子宮嚴寒、手腳末尾冰涼、靜脈回血欠好等疾病。以健脾胃可養肺金腎水。

益氣健脾

松子仁核桃仁益氣健脾

飲食調養:可多吃有益氣健脾、補益肺腎功效的山藥、玉米、秫米、松子仁、核桃仁、枸杞、北芪、冬蟲夏草、百合、菟絲子等。

葯膳可選擇“荔枝山藥蓮肉粥”:干荔枝15枚,山藥、蓮肉各15克,粳米150克。先將前3味洗凈,粳米淘凈,一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

水形人:水形之人,比於上羽,似於黑帝。其為人,玄色,面不平,大頭,廉頤,小肩,大腹,着手足,刊行搖身,下尻長,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紿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水形人一樣平常性要求強烈。手感很軟,肥厚。水形人,由於是冬天出生的,身體內陰氣盛而陽氣少,也就是缺火性。因此,水形人養生的要害在於溫陽益氣,多補火性。

溫脾養陰

百合當歸溫脾養陰

飲食調養:可多吃具有補益肝腎、溫養脾胃、養陰功效的食物,如牛肉、當歸、胡蘿蔔、百合、淮山、女貞子、桑葚等。

葯膳可選擇“山藥羊肉湯”:羊肉500克,淮山50克,蔥白30克,姜15克,胡椒粉6克,黃酒20克,精鹽3克,味精適量。將羊肉剔去筋膜,洗凈,略划幾刀,再入滾水焯去血水。將蔥、姜洗凈,蔥切成段,姜拍破。淮山用清水浸透后,切成2厘米厚的片,把羊肉、淮山放入砂鍋內,加適量清水,先用大火燒沸后,撇去浮沫,放入蔥白、生薑、胡椒粉、黃酒,轉用小火燉至羊肉酥爛,撈出羊肉晾涼。將羊肉切成片,裝入碗內,再將原湯除去蔥、姜,加精鹽、味精,攪勻,連淮山一起倒入羊肉碗內即成。有補脾益腎,溫中暖下的功效。

3.冬季進補禁忌

一忌盲目食

一些體質虛弱和患有樞紐炎等病的人,在嚴冬季節,多吃些狗肉是有利益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吃狗肉后不要品茗,這是由於茶恭弘=叶 恭弘中的鞣酸與狗肉中的卵白質連繫,會天生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使腸蠕動削弱,大便里的水分削減。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質,就會因在腸內停留時間過長而極易被人體吸收。

二忌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虛則補,不虛則正常飲食就可以了,同時應當分清補品的性能和適用局限,是否適合自己。專家以為,進補主要作用是“補虛益損”,而虛又分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四種,各有各差其餘補法。

一是氣虛症

常見癥候有精神疲倦、語聲低微、易出虛汗、舌淡苔白、脈虛無力等。氣虛當益氣,此症可選用人蔘蜂王漿、補中益氣丸、西洋參、黃芪、党參、山藥等。

二是血虛症

常見癥候有面色萎黃、唇甲蒼白、頭暈心悸、忘記失眠、手足發麻、舌質淡、脈細無力等。血虛當補血,此症可選用補血露、十全大補丸、歸脾丸、當歸、阿膠、龍眼肉等。

三是陰虛症

常見癥候潮熱冷汗、五心灼熱、口燥咽干、乾咳少痰、眼目乾澀、舌紅少苔等。陰虛當滋陰,此症可選用大補陰丸、參杞蜂王漿、六味地黃丸、銀耳、鱉甲、麥冬、沙參、黑芝麻等藥物。

四是陽虛症

常見癥候有面色皚白、四肢不溫、陽痿早泄、納少便溏、舌淡嫩、脈微細等。陽虛當壯陽,此症常可選用金匱腎氣丸、鹿茸口服液、龜齡膏、鹿茸、紫河車、蛤蚧、冬蟲夏草、杜仲等藥物。服用補藥還須注重脾胃運化功效,如脾胃虛弱、胃納凝滯、胸脘滿悶者,需要加入醒脾健肝藥物,如陳皮、砂仁、木香、神曲、谷芽之類,以健脾助運。

三忌慕名進補

雞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喝的,雞湯(包羅燉雞湯和下藥材熬的雞湯)營養厚實,雞湯所含的營養物質是從雞油、雞皮、雞肉和雞骨消融出的少量水溶性小分子,其卵白質僅為雞肉的7%左右,而湯里的雞油多數屬於飽和脂肪酸。由於雞湯中這一特有的營養因素和刺激作用,以下幾種病人就不宜喝雞湯。

膽道疾病患者膽囊炎和膽結石症經常發作者,不宜多喝雞湯。因雞湯內脂肪的消化需要膽汁介入,喝雞湯後會刺激膽囊縮短,易引起膽囊炎發作。胃酸過多者不宜喝雞湯,由於雞湯有刺激胃酸排泄的作用,有胃潰瘍、胃酸過多或胃出血的病人,一樣平常不宜喝雞湯。

腎功效不全者不宜喝雞湯,由於雞湯內含有一些小分子卵白質,患有急性腎炎、急慢性腎功效不全或尿毒症的患者,由於其肝腎對卵白質剖析物不能實時處置,喝多了雞湯會引起高氮質血症,加重病情。

四忌無病進補

無病進補,既增添開支,又會危險身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耐久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另外,補藥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

冬季文字記述

文字記述

詩詞

《小至》——杜甫

《冬至》——杜甫

《邯鄲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燕京歲時記》

《冬至夜寄京師諸弟兼懷崔都水》唐韋應物

諺語

清新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新年。(贛)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魯、湘)

◇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春節冷。(湘、粵)

◇冬至不冷,夏至不熱。(湘)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

◇冬至暖,烤火到小滿。(桂)

憑證冬至的風、霜、雨、雪預示未來天氣的諺語

◇冬至西寒風,來年干一春。(晉)

結語:從上述的文章人人可以看出,冬至在我國真的是一個尤其主要的日子。在冬至以後,天氣就會顯著嚴寒起來,這時刻到人人要做好保暖防寒的事情,同時做好冬季的養生事情,這樣才氣康健平安的渡過整個冬天哦!

小寒是什麼意思 你了解小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