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節氣 雨水節氣養生謹防濕邪
立夏養生 立夏早起晝寢多食稀食才康健
立夏節氣到,此時節還要節慾守神,善於知足,應保持淡薄平靜的心境,處變不驚,遇事不亂,凡事天真絢麗,靜養勿躁。尤其是人們在生涯中應該保持康健正常的作息時間。
立夏養生宜進稀食
立夏時節,要順應夏日晝長夜短的特點,實時調整自己事情設計和生涯節奏,適當地減緩速率,並留有一定餘地。業餘時間聽聽音樂、想想美妙的事情,或去公園散步、遠足,盡可能地讓肌體和精神獲得充實的放鬆。
多進稀食有利補養
專家指出,多進稀食是夏日飲食養生的主要方式。如早、晚進餐時食粥,午餐時喝湯,這樣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又能補養身體。在煮粥時加些荷恭弘=叶 恭弘,稱荷恭弘=叶 恭弘粥,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開胃,有消解暑熱、養胃清腸、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煮粥時加些綠豆或單用綠豆煮湯,有消暑止渴、清熱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
同時,還要注重彌補一些營養物質。
彌補足夠維生素
如多吃些如西紅柿、青椒、冬瓜、西瓜、 楊梅、甜瓜、桃、李等新鮮果蔬;
彌補水和無機鹽
稀奇是要注重鉀的彌補,豆類或豆製品、香菇、水果、蔬菜等都是鉀的很好泉源。多吃些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烏梅、草莓、西紅柿、黃瓜、綠豆等都有較好的消暑作用;
適量地彌補卵白質
如魚、瘦肉、蛋、奶和豆類等都是最佳的優質卵白。
冰箱內取出食物別急吃
隨着天氣轉熱,人們愛吃剛從冰箱中取出來的水果、飲料等。有些人稀奇是腸胃功效較弱的兒童,在吃後半小時左右最易發生猛烈腹痛,嚴重的還會泛起噁心、吐逆、頭暈、腹瀉和全身冷戰等癥狀。
專家指出,這種痙攣性腹痛是由於吃了冰箱里存放的食物引起的。人的胃腸溫度一樣平常在36℃左右,而剛從冰箱里拿出來的食物只有2℃~8℃,腸胃受到強烈的 低溫刺激后,導致心理功效失調。預防的簡樸方式是,從冰箱里取出來的食物不要急着吃,放一會兒再吃,且一次不要吃得太多,稀奇是暮年人、兒童及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的人更應注重。
晚睡早起加午休
由於“立夏”時天亮得早,人們起得早,而晚上相對睡得晚,易造成睡眠不足,以是要增添午休。夏日中午1點到3點氣溫最高,人容易出汗,午飯後,消化道的血供增多,大腦血液供應相對削減,以是,中午人們總是精神不振,昏昏欲睡。
對中午不能午休的上班族來說,午間時分可以聽聽音樂或閉目養神30~50分鐘。趙世立以為,晝寢時間要因人而異,一樣平常以半小時到1小時為宜,時間過長讓人感受沒有精神。睡覺時不要貪涼,阻止在風口處睡覺,以防着涼受風而生病。
立夏的飲食習俗
清明養生 清明飲食宜少酸避“發物”
我們國家地域寬闊、民族眾多,每到一個時節,各地都有差其餘習俗,那麼,立夏的習俗有哪些?立夏人人都吃什麼呢?
1、無錫立夏飲食:嘗三鮮的習俗
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一說是莧菜、元麥,蠶豆,也有說是莧菜、蠶豆、蒜苗);樹三鮮即櫻桃、枇杷、杏子(一有說是梅子、杏子、櫻桃,也有說是梅子、櫻桃、香椿頭);水三鮮即海螄、河豚、鰣魚(一說是鰣魚、鯧魚、黃魚,也有說是鰣魚、銀魚、子鱭魚)。其中以嘗地三鮮最為普遍。有的地方另有立夏吃霉豆腐的習俗,說吃了霉豆腐就不會倒霉。
2、蘇州立夏飲食:見三新
“三新”指新熟的櫻桃、青梅和麥子。人們先以這“三新”祭祖,然後活人嘗食。蘇俗立夏還要吃海螄、麵筋、白筍、薺菜、咸鴨蛋、青蠶豆。各家旅店立夏這天對進店的老主顧饋贈酒釀、燒酒,不取分文,把立夏叫做“饋節”。
3、鎮江立夏飲食:嘗八新
這“八新”就是櫻桃、新筍、新茶、新麥、嫩蠶豆、楊花蘿蔔、鰣魚和石首魚(黃魚)。其中鰣魚最為名貴。頭潮鰣魚是送往朝廷的貢物,二潮鰣魚被權門富室弄去解饞,尋凡人家嘗鮮吃鰣魚已是三潮事後的鰣魚了。
4、浙東農村立夏飲食:七家粥
就是務農人家左鄰右舍相互贈予豆、米,和以黃糖,煮成一鍋粥,叫“七家粥”,說是吃了這種粥,鄰里友善,一心去夏耕夏種。杭州 人每逢立夏,要烹煮新休,備了果品餅鉺,在親戚鄰人之間,相互敬茶、饋贈,叫做“立夏吃七家茶”。
浙江立夏飲食:民間立夏食俗有一首民謠寫道:
青梅夏餅與櫻桃,臘肉江魚烏米糕。莧菜海螄咸鴨蛋,燒鵝蠶豆酒釀糟。
烏米糕的做法,用烏飯樹嫩恭弘=叶 恭弘揉搓後於清水中浸泡過濾,再和糯粉蒸熟,呈紫烏色,清香撲箅。
5、長沙立夏飲食: 立夏羹
昔日長沙農家以為,立夏這天宜下雨,否則夏秋主旱。農諺謂:“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立夏不下雨,蝦公細魚一鍋煮(意料塘水乾枯)”。
立夏以前應插完早稻,農諺謂“春插日,夏插時”,立夏后插的早稻比立夏前插的早稻有顯著的生長劣勢。頭一天插秧時,昔日農戶全家會到秧田邊田埂上鳴放鞭炮,稱“開秧田門”。長沙鄉下插秧有相互幫工的習俗。幫工者進屋應向主人祝賀“恭喜栽米樹”,午餐主人用鹽蛋、大魚、粉蒸肉款待。插田工於上下晝各休息一次,上岸吃米酒和點心,叫“打腰餐”。插田熱潮愛唱插田歌,有“插田不唱歌,禾少稗子多”之說。插田歌一樣平常由中暮年人領唱,青少年婦女應和。有時兩戶人家對唱,唱詞多為提問式,俗稱“盤歌子”。若是對方對提問不能回覆,獲勝的一方主人下田向領唱者敬酒慰問,群起吆喝致謝。插田收工時,戶主向幫工饋贈熟鹽蛋、炒黃豆和大塊粉蒸肉或臘肉。
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湯丸,名“立夏羹”。俗話說“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個團(音tuo),一腳跨過河”。立夏前後常有大風泛起,名“龍王暴”。立夏日發東風,俗以為有水災,諺謂“立夏東風雨漣漣”。立夏日打雷,日後必多雷雨,諺謂“雷打立夏,三天來一下”。
6、常熟立夏飲食: 九葷十三素
“九葷”指鰣魚、鱭魚、鹹魚、鹹蛋、海螄、麋鴨、腌鮮、鹵蝦、櫻桃肉和鯧鯿魚。“十三素”指櫻桃、梅子、麥蠶(新麥揉成細條煮熟)、像筍、蠶豆、茅針、豌豆、黃瓜、苣筍、草頭、蘿蔔、玫瑰、松花。
7、閩南立夏飲食:吃蝦(夏與蝦閩南語同音)面
閩南家家戶戶常將紅糟摻入麵條中煮熟供全家食用,因紅糟色紅,為祥瑞之色,又有發酵作用,以寓蓬勃發家之意,而紅糟也輔助消化,有益康健。此俗衍化至厥後,紅糟即被海蝦取代,謂之“吃蝦(夏與蝦閩南語同音)面”。海蝦煮熟后變紅,與紅糟色同,以此對夏日之祝願。
穀雨節氣 古人穀雨9大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