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吃什麼 立春飲食遵循五大原則
立春習俗 立春節氣民間習俗有哪些
立春是漢族民間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最先”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最先。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春是溫暖,鶯啼燕語;春是生長,耕作播種。從立春交節當日一直到立夏前這段時代,都被稱為春天。
立春習俗
祭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禮貌,主春事。
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
浙江區域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昔時,主管昔時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迎神時多舉行有買辦張揚、抬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流動。從墟落抬進城后,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穀,謂之看迎春。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憑證句芒的衣飾預告昔時的天氣狀態:戴帽則示春暖,禿頂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光腳則示春雨少。其他區域則貼"喜氣洋洋"等年畫。廣州區域則在立春前後,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立春“鞭牛”體現期盼五穀豐登
據專家先容,立春這天,民俗信仰祭祀芒神,即勾芒,它是東方之神,春天之神,草木之神,象徵著春天的到來和萬物的滋生。這種祭祀行為的目的,是為了祈求農業的豐收。
有關專家先容說,立春之日民間有“鞭春”“打春”的習俗,就是鞭打春牛,這種方式體現了人們對五穀豐登的美妙期盼。
打春的習慣,最早來自皇宮。傳說立春這一天,皇宮內外都要把它看成節日一樣平常,是要格外盛大地慶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宮門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說。《京都習慣志》一書中曾紀錄:宮前“東設芒神,西設春牛。”禮畢散場之後,“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那時,人們紛紛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之為祥瑞的象徵。
立春這一日,老北京的廟會裡,一樣平常都市在賣皇曆的同時連帶着賣春牛圖,春牛圖上前面牽牛的誰人男子,畫的就是芒神。一樣平凡人家,會把春牛圖請回家,和那些拿回家裡的春牛的碎片的意義是一樣的,自己對自己祈禱,春神和春牛都是一年的保佑。
現在,城裡已不再舉行鞭春流動,一些農村卻仍有打春牛的習慣。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稱為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說可以不患疾病,今已成為娛樂。
雨水養生 雨水節氣重捂暖養脾胃
立春日,通常村裡會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徵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農事最先。然後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為的是求昔時能有好收穫。有些地方還會把春牛肚子里塞上五穀,當春牛被打爛時,五穀便流了出來。拾起穀粒放回自家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
由於是春天的最先,我國民間都把立春作為節日來過,稱為立春節,在這一天要舉行盛大的迎春儀式。專家先容說,立春日迎春,是在立春日舉行的一項主要流動,歷史悠久,在三千年前就已經泛起。
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醫生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犒賞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流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下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流動。最初的流動很盛大。文獻中有很明確地紀錄:立春前三日,天子最先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醫生,到東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豐收。
那麼為什麼要在東郊迎春呢?由於那時祭祀的勾芒是主管農時的,稱芒神,傳說他棲身在東方,以是就將祭祀的流動定在了東方。厥後,迎春流動的地址就不止是在東郊了。
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演變為社會矚目、全民介入的主要民俗流動。據《燕京歲時記》中紀錄:“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清人所着的《清嘉錄》則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月朔的歲朝,但要高於冬至的規模。可以看出立春在很早之前是相當受重視的。
專家示意,現今立春日迎春雖不如早年盛大,但立春這天寄託着人們的希望,以是各地仍會有一些特殊的方式來迎接立春,好比掛風車、鞭打泥制春牛、踏青等。
立春日“咬春”是中國特有習慣
4日是陰曆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中國民間習慣吃蘿蔔、姜、蔥、麵餅,稱為“咬春”。然則各地的差異習慣又有差其餘显示。
最早的紀錄显示咬春吃春餅。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 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紀錄:“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最先試春盤、吃春餅了。
所謂春餅,又叫荷恭弘=叶 恭弘餅,實在是一種燙麵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央抹油,拼成薄餅,烙熟后可揭成兩張,用來卷菜吃。
立春這一日,我國民間的咬春的另一種食物就是蘿蔔。由於蘿蔔味辣,取昔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在老北京,這一日從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擔子在衚衕里吆喝:“蘿蔔賽梨……”那時刻再窮的人家也要買個蘿蔔給孩子咬咬春。
驚蟄吃什麼 驚蟄養生食譜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