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養生 雨水節氣重捂暖養脾胃
立春吃什麼 立春飲食遵照五大原則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也是春天的最先。養生專家提醒,立春后飲食上不宜多食酸收之味,要多吃辛溫甘潤的食物。詳細來說,應遵照以下原則。
宜清淡
春季“肝氣”旺,會影響脾胃運化功效,脾胃弱的人春季要多吃山藥、大棗、蓮子粥來控制過旺的肝氣,預防慢性胃病及慢性肝炎導致的胃脹等癥狀的加重。
宜溫補
進入立春,應適當削減進補,可順應季節轉變多吃些溫性食物,好比大蔥、生薑、胡蘿蔔等,能起到祛陰散寒的良效。
宜甘潤
春天胃腸對照敏感,常食慾不振,這時應多吃甘味食物。首推大棗和山藥,可將二者與大米或小米一起煮粥,能預防胃炎和胃潰瘍的複發。
忌辛辣
早春時期,人體呼吸系統抵制力下降,是傷風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發期,辛辣的食物刺激呼吸道,且消耗陽氣,導致上火,更易熏染病毒。
忌酸收
中醫以為,春季對應五臟中的肝臟,容易肝氣過旺。酸味容易入肝,且具有收斂之性,多吃晦氣於陽氣生髮和肝氣的疏泄。具有酸性的食物如西紅柿、柑橘、檸檬、烏梅等都不宜多吃。
立春養生六要
驚蟄吃什麼 驚蟄養生食譜大全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今年的立春從2月4日最先,到2月18日竣事。俗語說“一年之計在於春”, 立春標志著春天到了,大地最先回暖,萬物蘇醒。民間有許多與之相關的習慣流動,如 “打春牛”、“迎春”、“咬春”等,其中吃春餅,也就是咬春,是北京人每年立春樂做的趣事:春日揭起一張春餅,抹醬、卷些切成絲的時令菜,如韭黃、芽菜、香乾或熏雞、醬肉等,放入口中大口品味,馬上胃口大開,五體通達。在這春趣濃郁的立春時節,人體也要順應天氣轉變,做到養生六要。
1.衣要下厚上薄
老人常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由於早春天氣轉變較大,乍暖還寒,體表的皮膚毛孔最先打開,禦寒能力削弱,以是不提倡馬上脫去棉衣。暮年人和身體虛弱者應當尤其鄭重 ,年輕人縱然以為熱,穿衣也要下厚上薄,同時注重對頸、膝、足等部位的保暖。
2.覺要早睡早起
春天人體氣血需舒展暢達,提倡早睡早起,紀律起居。即便晚睡,也要在晚上11時之前上床。早晨到戶外散散步,放鬆身心,脫節疲倦思睡的心理,自動調心攝神與自然順應,以到達神采奕奕、容光煥發的狀態。
3.食要少酸多辛
《千金要方》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性。”立春后陽氣初生,飲食應適當增添辛甘溫性的食物。辛甘食物可輔助發散陽氣,溫食利於維護陽氣,如山藥、春筍、韭菜等,都可以吃些;但不宜吃大熱、大辛的食物,如羊肉、人蔘、附子等,以免陽氣生髮太過導致上火;同時應當削減酸味收澀食物的攝入,如海魚、蝦、螃蟹等,防止陽氣生髮不足,鬱結在內,而生病變。
4.動要適當舒展
立春應適量多做舒展運動,最簡樸的就是伸懶腰。冬天氣血循環緩慢,經常伸伸懶腰,可以促進身體氣血運行、推陳納新。不外伸懶腰也是有技巧的:要使身體只管舒展,配合有節律的呼吸運動。舒展時,全身肌肉用力縮短,只管吸氣;放鬆時,全身肌肉鬆懈下來,只管呼氣。
5.志要常達戒怒
中醫講春天屬木,與肝響應,肝在心理上主疏泄,在志為怒,喜調達而惡抑鬱。立春時節,情緒上要戒躁戒怒,忌心氣抑鬱不舒展,宜保持心境平和、暢達樂觀。借立春陽氣上升之機,適當地調攝情志,可以使陽氣由胸中自動得以宣達。
6.腳要常泡祛寒
立春后,晚上泡泡腳可以祛除一個冬天積在體內的冷氣,從而助養人體生髮的陽氣。泡腳要注重方式:以溫水逐步加熱,萬萬不能一最先就燙得要命,這樣會把冷氣逼回體內。天天泡30分鐘左右,身體感受溫暖即可,不能圖一時之快大汗淋漓,導致傷津耗氣。
春分飲食 春分一個講究樸素的進補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