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歷 正文

立夏吃什麼 各地立夏飲食習俗

小滿節氣的習俗 小滿的由來及習俗

立夏吃什麼 各地立夏飲食習俗

導語:似乎春天還沒有享受多久,溘然一下子大街上就最先裙角飛揚了。那溫暖了一整個季節的春女人最先摒擋行囊準備與我們來年再見。而夏女人,衣袂

似乎春天還沒有享受多久,溘然一下子大街上就最先裙角飛揚了。那溫暖了一整個季節的春女人最先摒擋行囊準備與我們來年再見。而夏女人,衣袂飄飄地向我們走來,帶着繁花似錦,帶着炎炎烈日,炙烤着每小我私人的身心。今天,就是夏女人正式到來的日子——立夏。

立夏在每年公曆的5月5日或6日,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它標志著春天的遠離,夏日的最先,以是這一天古時也稱為“春盡日”,春天竣事的日子。而習慣上,人們也常把立夏看成是溫度顯著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主要節氣。

一、立夏經典食物:立夏蛋

雖然天下各地立夏這天的傳統食俗各有特色,但提及立夏那天最經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了。立夏前一天,許多人家裡就最先煮“立夏蛋”了,一樣平常用茶恭弘=叶 恭弘末或胡桃殼煮,看着蛋殼逐步變紅,滿屋香馥馥。茶恭弘=叶 恭弘蛋應該趁熱吃,吃時倒上好的酒,內灑些許細鹽,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除了吃蛋之外,另有另外的玩法。煮好的蛋,挑出整隻未破的,用綵線編織成蛋套,掛在孩子胸前,或掛在帳子上。小同夥們還要拄立夏蛋(就是碰蛋),那是這天最快樂興奮的事,拄蛋以蛋殼堅而不碎為贏。立夏為什麼要吃“立夏蛋”呢?“立夏吃蛋”的習俗由來已久。俗話說:“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相傳從立夏這一天起,天氣晴暖並逐漸炎熱起來,許多人稀奇是小孩子會有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受,食慾減退逐漸消瘦,稱之為“疰夏”。女媧娘娘告訴國民,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掛上煮熟的雞鴨鵝蛋,可阻止疰夏。因此,立夏節吃蛋的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

昔人以為,雞蛋圓圓溜溜,象徵生涯之圓滿,立夏日吃雞蛋能祈禱夏日之平安,經受“疰夏”的磨練。立夏日一樣平常在陰曆的四月,“四月雞蛋賤如菜”,人們把雞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燒就成了“茶恭弘=叶 恭弘蛋”。厥後人們又改善煮燒方式,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鹵、桂皮、薑末,往後,茶恭弘=叶 恭弘蛋不再是立夏的節候食物,而成為我國傳統小吃之一。

二、立夏“稱人”的習俗

古詩云:“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立夏之日的“稱人”習俗主要盛行於我國南方,起源於三國時代:傳說劉備死後,諸葛亮把他兒子阿斗交趙子龍送往江東,並請託厥後媽、已回外家的吳國孫夫人撫育。那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當著趙子龍面給阿斗秤了體重,來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添體重若干,再寫信向諸葛亮彙報,由此形成傳入民間的習慣。聽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日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吃完立夏飯後,在橫樑上掛一桿大秤,大人雙手拉住秤鈎、兩足懸空秤體重;孩童坐在籮筐內或四腳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鈎上秤體重,謂立夏過秤可免疰夏。若體重增,稱“發福”,體重減,謂“消肉”。這日,孩童忌坐石階,如坐了則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逝。忌坐地栿(門檻),謂這天坐地栿將招來炎天腳骨酸痛,如坐了一道就須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數,方可解魘。舊時母親擇這天為女孩子穿耳朵,穿時一邊哄孩子吃茶恭弘=叶 恭弘蛋,當孩子張口咬蛋時即一針捷穿。也有為家養貓兒穿耳朵、札上紅頭繩的。早在古代的君王們也常在夏日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三、各地立夏飲食習俗一覽

立夏吃什麼在我國各地有着差其餘謎底,差其餘區域有着差其餘飲食文化,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中國各地立夏吃什麼吧。

上海區域立夏吃什麼?

立夏節,上海郊縣农民取麥粉和糖製成寸許長的條狀食物,稱麥蠶,人們吃了,謂可免"疰夏"。用立夏時青嫩的草頭和入米粉,油煎成餅,叫做"攤粞",為上海和浦東區域人民所喜食。還把糖梅子、酒釀、鹹蛋等作為適時食物,稱為時鮮,取以嘗口,稱嘗"三新"。

其他地方“立夏吃什麼”的相關習俗:

1.無錫民間向來有立夏嘗三鮮的習俗。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一說是莧菜、元麥,蠶豆,也有說是莧菜、蠶豆、蒜苗);樹三鮮即櫻桃、枇杷、杏子(一有說是梅子、杏子、櫻桃,也有說是梅子、櫻桃、香椿頭);水三鮮即海螄、河豚、鰣魚(一說是鰣魚、鯧魚、黃魚,也有說是鰣魚、銀魚、子鱭魚)。其中以嘗地三鮮最為普遍。有的地方另有立夏吃霉豆腐的習俗,說吃了霉豆腐就不會倒霉。

芒種是什麼意思 芒種的時間及氣候特點

2.跟無錫民間對立夏吃什麼的習慣相似,蘇州地方有"立夏見三新"的諺語。“三新”指新熟的櫻桃、青梅和麥子。人們先以這"三新"祭祖,然後活人嘗食。蘇俗立夏還要吃海螄、麵筋、白筍、薺菜、咸鴨蛋、青蠶豆。各家旅店立夏這天對進店的老主顧饋贈酒釀、燒酒,不取分文,把立夏叫做"饋節"。

3.鎮江地方有"立夏嘗八新"的食風。這"八新"就是櫻桃、新筍、新茶、新麥、嫩蠶豆、楊花蘿蔔、鰣魚和石首魚(黃魚)。其中鰣魚最為名貴。頭潮鰣魚是送往朝廷的貢物,二潮鰣魚被權門富室弄去解 饞,尋凡人家嘗鮮吃鰣魚已是三潮事後的鰣魚了。

4.常熟地方人們立夏嘗新,食物豐盛,有"九葷十三素"的說法。"九葷"指鰣魚、鱭魚、鹹魚、鹹蛋、海螄、麋鴨、腌鮮、鹵蝦、櫻桃肉和鯧鯿魚。"十三素"指櫻桃、梅子、麥蠶(新麥揉成細條煮熟)、像筍、蠶豆、茅針、豌豆、黃瓜、苣筍、草頭、蘿蔔、玫瑰、松花。

5.浙東農村立夏有吃"七家粥"的習慣,就是務農人家左鄰右舍相互贈予豆、米,和以黃糖,煮成一鍋粥,叫"七家粥",說是吃了這種粥,鄰里友善,一心去夏耕夏種。杭州人每逢立夏,要烹煮新休,備了果品餅鉺,在親戚鄰人之間,相互敬茶、饋贈,叫做"立夏吃七家茶"。

浙江民間立夏食俗有一首民謠寫道:青梅夏餅與櫻桃,臘肉江魚烏米糕。莧菜海螄咸鴨蛋,燒鵝蠶豆酒釀糟。烏米糕的做法:用烏飯樹嫩恭弘=叶 恭弘揉搓後於清水中浸泡過濾,再和糯粉蒸熟,呈紫烏色,清香撲箅。

6.溫州立夏日,家家吃淮百、春筍和青梅。民間以為,立夏吃淮豆固齒,吃春筍健腳骨,吃青梅養腰,可疰夏。此時正值鰣魚上而,富者爭購,或自嘗或送入,視為海珍。通俗人家為節約多吃鰳魚。

7.長沙立夏吃什麼呢?昔日長沙農家以為,立夏這天宜下雨,否則夏秋主旱。農諺謂:“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立夏不下雨,蝦公細魚一鍋煮(意料塘水乾枯)”。

立夏以前應插完早稻,農諺謂“春插日,夏插時”,立夏后插的早稻比立夏前插的早稻有顯著的生長劣勢。頭一天插秧時,昔日農戶全家會到秧田邊田埂上鳴放鞭炮,稱“開秧田門”。長沙鄉下插秧有相互幫工的習俗。幫工者進屋應向主人祝賀“恭喜栽米樹”,午餐主人用鹽蛋、大魚、粉蒸肉款待。插田工於上下晝各休息一次,上岸吃米酒和點心,叫“打腰餐”。插田熱潮愛唱插田歌,有“插田不唱歌,禾少稗子多”之說。插田歌一樣平常由中暮年人領唱,青少年婦女應和。有時兩戶人家對唱,唱詞多為提問式,俗稱“盤歌子”。若是對方對提問不能回覆,獲勝的一方主人下田向領唱者敬酒慰問,群起吆喝致謝。插田收工時,戶主向幫工饋贈熟鹽蛋、炒黃豆和大塊粉蒸肉或臘肉。

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湯丸,名“立夏羹”。俗話說“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個團(音tuo),一腳跨過河”。立夏前後常有大風泛起,名“龍王暴”。立夏日發東風,俗以為有水災,諺謂“立夏東風雨漣漣”。立夏日打雷,日後必多雷雨,諺謂“雷打立夏,三天來一下”。

8.嵊州立夏有斗蛋的習慣

這日中午,家家戶戶煮好囫圇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鐘之後,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群,舉行斗蛋遊戲。蛋分兩頭,尖者為頭,圓者為尾。斗蛋時蛋頭斗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斗已往,破者認輸,最後分出崎嶇。蛋頭勝者為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為第二,蛋稱小王或二王。

中飯是糯米飯,飯中摻雜豌豆。桌上必有煮雞蛋、全筍、帶殼豌豆等特色菜肴。鄉俗蛋吃雙,筍成對,豌豆若干豈論。民間相傳立夏吃蛋拄心。由於蛋形如心,人們以為吃了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立夏以後即是炎炎炎天,為了不使身體在炎夏中虧損消瘦,立夏應該進補。嵊諺有旺生,寓人雙腿也像春筍那樣結實有力,能涉遠路,寓意拄腿。帶殼豌豆形如眼睛。昔人眼疾普遍,人們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來祈禱一年眼睛像新鮮豌豆那樣清亮,無病無災。

沒有烏恭弘=叶 恭弘沒關係,可以直接來一碗咸香軟糯的糯米飯,來告辭春天。

9.閩南家家戶戶常將紅糟摻入麵條中煮熟供全家食用,因紅糟色紅,為祥瑞之色,又有發酵作用,以寓蓬勃發家之意,而紅糟也輔助消化,有益康健。此俗衍化至厥後,紅糟即被海蝦取代,謂之“吃蝦(夏與蝦閩南語同音)面”。海蝦煮熟后變紅,與紅糟色同,以此對夏日之祝願。

立夏之日,多有出嫁女兒備辦豬肉、豬肚、豬腰只、雞蛋麵線等物送給外家老怙恃食用,稱為“補夏”。籍此對怙恃表表孝心。

夏至節氣 夏至的由來及各地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