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養生 小雪時節養生葯膳食譜
立冬的習俗 立冬的天氣特點及習俗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作為干支歷戌月的竣事以及亥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曆每年11月7-8日之間,即太陽位於黃經225°。此時,太陽位於赤緯-16°19',北京區域中午太陽高度僅有33°47'。立冬事後,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中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立冬時代,漢族民間以冬至為冬季之始,需進補以度嚴冬的食俗。
民間習俗
迎冬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古代社會中是個主要的節日。已往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行使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勤。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時這天,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後世大要相同。《呂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醫生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高誘注:“祖先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稷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晉崔豹《古今注》:“華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又“大帽子本岩叟野服,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通戴,謂之溫帽。”
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這天,人們替換新衣,祝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醫生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習慣,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流動,逐漸牢靠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流動,都在冬季舉行。
有些地方慶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創新,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立冬之日,冬泳興趣者們就曾用冬泳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冬泳無論在北方照樣南方,是冬季人們喜歡的一種磨鍊身體的方式。
食俗
立冬則有吃水餃的習慣。立冬時,包餃子,味道既同明了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立冬為什麼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涯,就選擇了“好吃不外餃子”。以是《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說法。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的習慣。
天氣特點
天文學上把“立冬”作為冬季的最先,根據天氣學劃分,我國要推遲20天左右才入冬。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度,我們所處的北半球獲得太陽的輻射量越來越少,但由於此時地表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另有一定的能量,以是一樣平常還不會太冷,但氣溫逐漸下降。在晴朗無風之時,常會泛起風和日麗、溫暖恬靜的十月“小陽春”天氣。
熱帶氣旋 強弩之末
憑證統計,平均每年11月份有2-3個熱帶氣旋天生。尤其是西北太平洋上天生的氣旋,另有可能生長到颱風強度。近55年中,11月份有11個熱帶氣旋在我國沿海上岸,上岸地址主要在台灣、廣東和海南。若是昔時中緯度盛行緯向環流,熱帶氣旋對照活躍,若是中緯度盛行經向環流,也就是冷空氣強,不容易有颱風。
大雪的注意事項 “大雪”需防呼吸病爆發
華南秋夏兩季
立冬時代的華南北部,即便寒風掃過,氣溫會迅速回升,晴朗無風之時,常有“十月小陽春,無風暖融融”之說。這裏往往12月才會進入冬季。
華南南部、台灣以及以南的海南島等島嶼區域,11月尚未進入冬季。但11月的氣溫也不是很高,最高氣溫一樣平常都在30℃以下。此外,也不清掃受強冷空氣的影響,泛起強烈降溫的情形,只不外近些年來較少泛起。
入冬深秋 易有霜霧
正常年份的11月,北起秦嶺、黃淮西部和南部,南至江南北部都市陸續泛早先霜。偏冷的年份,11月中旬,南嶺以北也會泛早先霜。
11月的北方,隨着冷空氣的先鋒移出內陸,鋒后的冷空氣團最先向暖的方面變性,若是沒有後續的冷空氣彌補,幾天之後,溫度雖回升了,空氣質量卻逐漸變壞。稀奇是大都會,大氣中積累的水汽和污染微粒連繫凝聚后,形成煙霧或是濃霧,影響着人們的康健和交通運行。在我國西南、江南,水汽條件比北方要好,若是早晨氣溫偏低,往往有成片大霧泛起。
華北初雪 降水多樣
11月以後,天下各地降水量顯著削減。高原雪山上的雪已不再融化。在華北等地往往泛早先雪,北京的 初雪對照難預告,影響也大,往往需要稀奇關注。此時,降水的形式泛起多樣化:有雨、雪、雨夾雪、霰、冰粒等。當有強冷空氣影響時,江南也會下雪。
西南區域典型的華西連陰雨竣事,但相對天下雨水基本都少的情形,它照樣雨水偏多的地方。根據西南降水的時間漫衍,11月進入了一年中的乾季。西南西北部乾季的特點加倍顯著。四川盆地、貴州東部、雲南西南部,11月另有50毫米以上的雨量。在雲南,晴天溫暖,雨天陰冷,撒播有“四序如春,一雨便冬”的說法。若是遇到較強的冷空氣入侵,有暖濕氣流呼應,南方區域的歷程雨量還會較大。此時,長江以北和華南區域的雨日和雨量均比江南區域要少、不大,對於一年三熟的華南,11月的乾旱,對作物生長仍有負面影響。
氣溫下降 轉變顯著
隨着冷空氣的增強,氣溫下降的趨勢加速。北方的降溫,人們習以為常。從10月下旬最先,先後供暖,人們幸虧另有一個避寒之地。而對於此時處在深秋“小陽春”的長江中下游區域的人們,平均氣溫一樣平常為12℃至15℃。綿雨已竣事,若是遇到強冷空氣迅速南下,有時不到一天時間,降溫可靠近8-10℃,甚至更多。但事實大風事後,陽光照耀,冷氣團很快變性,氣溫回升較快。氣溫的回升與熱量的蘊蓄,促使下一輪冷空氣帶來較強的降溫。此時,令人愜意的深秋天氣靠近尾聲,顯著的降溫使這一區域在進入初霜期的同時,也進入了紅恭弘=叶 恭弘最佳鑒賞期,並在11月尾陸續入冬。
南北方溫差
作為早已入冬的西北、華北、東北等地,此時的大風、降溫可以說習以為常。在華北中南部到黃淮等地,立冬時代的冷空氣,經常不是大風把這一帶山區紅恭弘=叶 恭弘一掃而光,就是把城裡的樹也吹成光桿,讓人們有一種一下子進入冬天的感受。若遇到勢力強、速率快的冷空氣,它一起狂奔,使北方山口區域和南方的江湖河面風力加大,大風一直吹到東南沿海和台灣海峽。稀奇是北部、東部海域,海上的大風易使海上作業受到嚴重損失。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縱跨數十個緯度,因而存在南北溫差。但立冬之後南北溫差加倍拉大。11月,我國的青藏高原大部、內蒙古和黑龍江的北部區域,平均溫度已達-10℃左右。最北部的漠河和海南省的海口,兩者的溫差可達30℃-50℃之多。北方的許多地方已是風乾物燥、萬物凋零、冷氣逼人;而華南仍是青山綠水、鶯啼燕語、溫暖宜人。
冬至吃水餃 8個小訣竅教你健康吃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