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吃什麼 清明吃它養肝效果好
清明吃什麼 清明多吃傳統美食保康健
現在許多年輕人只知道清明節會放假,卻不知道清明習俗有哪些。實在清明節的習俗許多,其中屬清明節的傳統美食最為誘人。那麼今天我們就來領會一下清明吃什麼好吧。
清明的傳統美食
清明吃食習俗:朴籽粿
製作朴籽粿,首先將朴籽樹恭弘=叶 恭弘和果實(核)搗爛,與大米舂成粉末,然後發酵再配糖,最後再用陶模子蒸或梅花模子蒸熟而成。一樣平常朴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朴籽為草綠色,個個咧開嘴大笑,總是給人春天很美妙的感受。粿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聽說吃了還可解積熱,除疾病。
清明吃食習俗:芥菜飯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聽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
清明吃食習俗:棗糕
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麵,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製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糕就是穀物類,穀物類加上棗,相符春季養生增甘的目的,可以增添脾的功效來限制一下肝氣太過的往外張揚。
清明吃食習俗:清明飯
每逢清明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從野外採集種種供食用的青草藥,用來製作清明叛。常用的草藥有艾草、麻恭弘=叶 恭弘、雞矢藤、清明菜(白公翁)、薺菜、枸杞恭弘=叶 恭弘等。將需用草藥洗凈、去梗、煮熟,拌在預先浸透濾乾的糯米(加適量大米)中,用碓皿番成飯糰,添進紅糖搓勻,製成飯塊蒸熟即成。
清明吃食習俗: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內里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周圍貼面花。面花是麵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
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子們享用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女人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
清明吃食習俗:薄餅
廈門民諺有雲“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省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現在,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習慣習慣。老廈門人卷薄餅時,一樣平常喜歡在薄餅皮里放點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絲,或抹一點辣醬等,卷后趁熱吃更有滋味。
清明時節易患九種疾病 做好預防是關鍵
其中所包的種種蔬菜,預示着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區域還以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餅,會使人們更勤(芹)勞,生命更恆久(韭),家業更興旺。
清明另有哪些傳統吃食
清明節,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蔥和蛋餅,寓意伶俐智慧,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此外,舊時青島區域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雞和雞蛋。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清明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雞蛋和白面小雞,心明眼亮不得病,許多學生要帶雞蛋給先生以表敬仰。
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習慣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接着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最先製作糰子。
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后,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平均地刷在糰子的外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艾粄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序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凈,放鍋中煮熟后撈起,瀝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
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麵糰里,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后即可出爐。
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質料學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曲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
在泰寧,製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製作,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質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製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樣平常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禮貌。
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物,香脆優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習慣在我國大部門區域已不盛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眾人的喜歡。現在盛行於漢族區域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瀟洒,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仔細,多以米面為主料。
結語:清明節的到來,也預示着隆春時節的到來,這個時刻天氣濕潤,陽光光耀,是異常恬靜的一個時間段。今天小編和人人先容了一些清明節的傳統吃食,有興趣的同夥可以自己做做看哦。
穀雨吃什麼 吃點莧菜長壽補血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