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孫氏
分佈地區
高陽郡:歷史上的高陽郡有三:①戰國時期為高陽邑,亦稱高陽鄉,在今河南杞縣西北部,秦朝末期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其“高陽”即指該地區。②東漢桓帝時期(公元147~167年)又置高陽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高陽縣一帶。晉朝泰始初期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蠡縣),時轄四縣,轄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陽、博野、蠡縣等地。③北魏時期另置青州高陽郡,轄地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縣西北部一帶。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
歷史來源
仲孫(Zhòng sūn)姓源出
1.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年魯桓公姬允的次子,屬於以齒序排行為氏。2.出自姜姓,春秋時期齊國大夫仲孫湫,屬於以齒序排行為氏。3.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大夫仲孫湫,屬於以齒序排行為氏。
得姓始祖
慶父(姬慶父、姬共仲、仲慶父、孟孫氏)、仲孫湫(姜湫)、仲由(姬仲由、子路)。據《通志・氏族略》上記載:“魯公子慶公之後。慶父曰共仲,故以為仲氏。為閔公之故,諱殺君之罪,更為孟氏,亦曰孟孫氏。”由此可見,仲孫、孟孫,乃至仲氏、孟氏,原來統統都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他們的始祖,便是春秋時代魯國公子慶父。追本溯源,他們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據考證,慶父是當時魯庄公的弟弟,在廷上大權在握,是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後來魯庄公去世,其子般當立,可是慶父卻不喜歡般,就把般殺了,改立閔公。然而,閔公被立之後,表現卻不合他的意,於是他又遣使卜弒閔公於武閣。當時的魯國就是他一個的天下。他的部分子孫“以王父字”和後代的“孫”合而姓,稱仲孫氏。春秋時代的魯國在今山東省境內。故仲孫氏的得姓始祖為慶父。遷徙分佈
仲孫氏複姓或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姓氏,但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三十位門閥,望族居高陽郡(今山東臨淄)。仲孫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仲是“老二”的意思,古人兄弟中老兒的姓名中常用“仲”字(老大多用“伯”,老三、老四多用“叔”,“季”。)相傳奚仲的後代名仲,他的後代就有以仲孫氏為姓的。春秋時,魯桓公的兒子慶父,字共仲,人稱孟孫氏,又號仲孫氏(他的後代因此也有了兩種分支,各為孟孫氏及仲孫氏)。如此稱呼是為了表示對魯桓公是皇族之後的尊重。又有宋庄公,其子字仲,後世也有因他而姓仲孫的。還有少部分仲孫的姓,是來自孔子的學生仲由的後代。仲孫複姓望族居高陽郡(今山東臨省淄縣西北一帶)。
堂號
高陽堂:以望立堂。乾禮堂:春秋時期魯國大夫仲孫獲,陪着魯昭公到楚國訪問。他因病不能相禮,就把禮講給魯昭公聽。他將死的時候,召集各位大夫說:“禮是人的骨幹,沒有禮就不能立在世上為人。”仲孫氏因號“乾禮堂”。
家族名人
仲孫湫:春秋時齊國人,事桓公為大夫。仲孫蔑:即孟獻子。春秋時魯國人。時稱賢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