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
分佈地區
博陵郡:東漢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置縣,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縣)。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
洛陽郡:以今河南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南陽郡:元、明、清諸朝,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安陽郡:西漢時期置縣,治所在今河南正陽西南。
歷史來源
邵姓當今中國排行第八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四。
邵(shào)姓源出有:
1.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第五子召公?]的封邑,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記載,周文王第五子召公?],食邑於召(今陝西扶風),后又封於燕,建有燕國,直至太子丹時為秦國所滅,子孫遂以召為氏,后加邑為邵。後來,燕國被秦國所滅亡,召公?]的子孫以原封地“召”為姓,稱召氏。召氏和邵氏其實同出一姓,只是寫法不同而已。至於召氏改邵氏的原因,歷史上沒有留下史料記載,改姓的時間說法不一。據有關學者考證,改邵氏的時間大致是在秦王朝建立前後,直至漢朝時期乃有稱召氏者,此後,召氏因多改為邵氏,故而召氏在漢族中也就不多見了。2.源於彝族,出自明朝晚期雲南彝族道士,屬於漢化改姓為氏。3.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子季載之後裔,屬於以居邑地名為氏。據史籍《姓譜》記載:周文王第十子季載之後有邵氏。4.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楚國邵陵,屬於漢化改姓為氏。5.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6.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得姓始祖
召公,即召(shào)公?](shì),又稱“召伯”、“邵伯”,姓姬名?]。
遷徙分佈
邵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四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三百三十二萬四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21%左右。據有關史籍記載,燕國滅亡后,其王族子孫主要散居在中原地區,包括今河北南部、河南、安徽西部。
當代邵姓人口293萬,排在全國八十三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4%。從明朝至今600多年中邵姓人口由29萬激增到290餘萬,約10倍之多。明至今,全國人口增長了13倍。邵姓人口的增長速度,宋以降的1000多年中邵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型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江蘇、山東、甘肅、湖北四省,大約佔邵姓總人口的48%;其次安徽、遼寧、浙江,這三個省又佔了23%。江蘇居住了邵姓總人口的15.2%,為邵姓第一大省,占江蘇總人口的0.6%。全國形成了東部魯蘇皖、東北遼寧、西北甘肅三塊邵姓聚居區。在明至今600餘年間邵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南部向中原和北方強勁回遷。
邵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華東、東北、西北的河西走廊地區,每平方公里的邵姓人口達到0。35人以上,中心地區達到2。1人以上。邵姓分佈密度示意圖表明:密度最高的(0。3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僅僅占國土面積的29。9%,邵姓人口大約227。4萬;不足0。35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70。1%,邵姓人口大約65。6萬。
邵姓分佈很廣,但不均衡。邵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河西走廊、江蘇南部、膠東東部、遼東半島、內蒙古東北角、黑龍江西北角地區,邵姓一般占當地人口比例在0。6%以上,其中中心地區的頻率在1。2%以上,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5。6%;在蘇皖浙大部、贛東北、鄂東、豫東南、魯東南、桂南、粵西南、海南、甘肅大部、寧夏、青海東部、東北大部、內蒙古東北地區,邵姓頻率在0。2%-0。6%,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3。5%;其他地區的邵姓分佈頻率不足0。2%,其覆蓋面積點了全國總面積的70。9%,其中分佈頻率在0。1以下的地區佔了42%。
堂號
博陵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
南陽堂:以望立堂。
安陽堂:以望立堂。
安樂堂:宋朝時期的邵雍,好《易》理,因此把他自己的居所命名為“安樂窩”,自號“安樂先生”。顧頤稱讚他“有內聖外王之學”
字輩排行
山東煙台、高青、河北范陽、河南洛陽邵氏字輩:“文景貞元會性理世澤長明珠光先兆采羽翼復成安定修鴻業宗功永克昌家奇為忠孝仁厚本誠良。”
山東濟寧、濱州邵氏字輩:“文景貞元會衍理世澤長明珠光顯照宗功永克昌安定修宏業才羽翼書承家啟為忠孝人厚本成良”。
山東棗莊、聊城邵氏字輩:“宗德純厚成明訓”。
江蘇興化邵氏字輩:“霞九林鳳永德中凱春樹明金宏建平元”。
重慶邵氏一支字輩:“錢鹽開基光明正大”。
四川邵氏一支字輩:“永宗元玉世正清通達連”。
邵氏一支字輩:“正文述世界維啟楚國君興宗支子德大烈光傳家經訓保邦忠良守成立業作善兆祥心安理順天佑助長”。
家族名人
召伯虎:西周末期大臣,姬姓,召氏,名虎,召公?]後裔。死後謚號穆,故稱召穆公。厲王派衛巫監謗,致使國人莫敢言。他勸曰:“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水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厲王被逐后,他藏太子靜於家,並以己子替死。后與周公(周公旦次子後裔)共同執政。號曰“共和”(共和元年為公元前841年)。共和十四年,厲王死,與周公共立太子靜,是為宣王。后“二相輔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復宗周”(《史記・周本紀》)。
召平:(生卒年待考),秦朝人,封東陵侯。
召歐:漢初名將,封廣縣嚴侯。史載“廣嚴侯召歐,以中涓從起沛,至霸上,為連敖,入漢,以騎將定燕、趙,得燕將軍侯,二千二百戶。
邵信臣:(生卒年待考),字翁卿,九江壽春人。西漢著名大臣,曾歷任零陵、南陽太守。在南陽任職期間,曾利用水泉興修水利工程,組織民眾開溝築壩數十處。他與杜詩一前一后,在南陽都有惠政。時人稱之為“邵父杜母”,以表達對他們的敬愛。
邵謁:(約公元860年前後在世)字不詳,廣東韶州翁源人。唐代“嶺南五才子”之一。
邵大震:字令遠,唐代安陽人。與王勃同時。存詩一首。
邵煥:宋代淳安(今屬浙江省)人,少年神童。宋真宗命賦《春雨》詩,立就,時年十歲。后又命作《睡宮娥》詩,為時 人所傳誦。
邵雍:(1011―1077年)字堯夫,謚號康節,人稱百源先生,范陽(今河北省涿州)人,北宋著名哲學家。一生不仕,工詩,多為閑適之作。精研周易,創立象數之學。著有《皇極經世》、《伊川擊壤集》等。是最傑出的邵姓學者。
邵興:解州安邑(今山西省運城)人,南宋抗金義軍首領,人呼邵大伯,曾保衛商州(今陝西商縣)十年,后被秦檜毒死。
邵寶:(1460~1527年),字國賢,號泉齋,江蘇省無錫人,明代大臣。成化進士,累官至南禮部尚書,學者稱其為二泉先生,為李東陽門人,有《容青堂集》。
邵彌:(約1594-1642年),原名高,字僧彌、彌遠,號灌園叟、青門隱人、瓜疇、瓜疇老人、芬陀居士等。江蘇蘇州人,是明末活躍於畫壇的著名畫家,以山水及花卉見長。
邵堅:明代人,字不磷,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善山水。《畫史會要》、《明畫錄》、《無聲詩史》
邵圭潔:(約公元1540年前後在世)字伯如,一字茂齊,號北虞,常熟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明世宗嘉靖十九年前後在世。有文名,與翟景淳、嚴訥等結社,會文,時稱十傑,推圭潔為領袖。嘉靖四年(公元一五二五年)舉人,選德清教喻。倭亂,邑令王鐵造廬問計,上築城四策,城賴以全。后卒於任。圭潔為詩妥適而乏警策,惟散文筆力頗縱宕,所著有《北虞先生遺文》八卷,《四庫總目》行於世。
邵元節:(1459―1539年)龍虎山上清宮達觀院正一道士。字仲康,號雪崖,貴溪人(或謂安仁人)。嘉靖十八年(1539)邵元節病逝,敕授大宗伯,謚“文康榮靖”。著有《太和文集》,已佚。其弟子有陳善道,掌道錄司事,徒孫彭雲翼為右至靈。史稱“元節無他方求,祗因帝好齋醮而元節勤事不懈,遂眷顧不衰。”
邵捷春:(?―1641年)字肇復,福建侯官(福建閩侯)人,明將領。萬曆進士,歷稽勛郎中、浙江按察使,因故貶官。崇禎間擺四川副使,功升巡撫,進右金都御使。以圍剿張獻忠、羅汝才失敗,逮獄論罪,自毒死。《明史》言其“為人清謹,治蜀有惠政”。離蜀時,“士民哭送者載道,”。有《劍津集》、《入蜀吟》等。
邵晉涵:(1743――1796年)字與桐,今浙江省餘姚人,著名的經學家、歷史學家,他曾參与纂修《繼三通》、《八旗通志》等書。又從《永樂大典》中輯錄《舊五代史》,並博採《冊府元龜》、《太平御覽》等書,按照原目,編排成冊,使《舊五代史》失而復得,列入正史。他還長於經學,以郭璞《爾雅注》為宗,兼采漢人舊著,撰有《爾雅正義》,成為訓詁學的重要著作。今天的《四庫全書》史部典籍,多出自他手。
邵長蘅:(1637~1704年)一名衡,字子湘,清代學者,江蘇省武進人。別號青門山人,曾編輯《二家詩鈔》。
邵齊燾:(1718~1769年)字荀慈,號叔山,江蘇省昭文(今常熟)人,清代文學家。乾隆進士,官編修。能駢文,有《玉芝堂文集》、《玉芝堂詩集》。
邵士燮:字友園,號范村,又號桑棗園丁。清代詩書畫家,安徽省蕪湖人。善隸篆刻,尤嗜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