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氏
分佈地區
據《姓纂》記載:“楚公子食采於利,因以為氏”。望出河南。河南郡:漢高帝置郡。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歷史來源
「利」源出
利(Lì)姓源出有四:1、春秋時期,楚國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的後代,以祖字為氏。上古商代時,有位王族叫理利貞,為了逃避商紂王的迫害,曾路經一棵李樹下以李子充饑,後來就改姓為李利貞。李利貞的十一世孫李聃,被後人尊為道家創始人,就是老子。老子後代中,有的為紀念遠祖中的王族李利貞,取利字為姓,切代相傳。所以,李姓、理姓、利姓的遠祖是同一人。利姓產生較晚,是老子李聃的後代中形成的。2、出自羋姓,來源於封地,以邑名為氏。春秋時楚國有公子受封於利邑(今四川省廣元縣境),其子孫就以封地名為姓,世代相傳姓利。3、出自姬姓,來源於封地,以邑名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食采於利邑,其後人以利孫為氏,后改為單姓利氏。4、出自北方鮮卑族有叱利氏所改。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叱利氏,入中原后遂漸與漢文化融合,后改為利氏。
得姓始祖
利貞。利氏的出處,跟人多族大的李氏及理氏,不但讀音極為相似,而且追溯起來,三姓還同出一源,可以說是兄弟。原來李氏的出處,根據《元和姓纂》的考證是:“顓頊高陽氏之裔,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咎繇,為堯下官,子孫因姓理氏,裔孫理征,得罪於糾,其子利貞逃難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命,因變李氏。”本文所討論的利氏,根據《路氏》的記載,則是“老子之後,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貞,後為氏”。老子,姓李名耳,是距今二三千年前一位影響我國學術思想既深且遠的不朽哲學家,他的祖先叫利貞,而依照上述《路史》的記載,利貞的後裔之中也有人以李為姓。如此看來,利李二氏是系出同源。利氏家族於上古時期,一直都是以河南地區為繁衍中心,所以,河南應是利氏的發祥之地和老家所在地。望族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陽縣東北)。故利氏後人奉利貞為利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利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利氏有三個來源。春秋時道家創始人老子祖名利貞,其後代中有利氏;周朝時楚國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被稱為利氏;北魏時,叱利氏也改稱為利氏。有說認為利氏與李氏同宗,因為李氏來源之一是避難時,遇李樹解渴的理利貞,他還是春秋時道家創始人老子的祖先,其後代中就有以他的名字利為姓氏的。周朝時,楚國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他的後代就以邑名為姓氏,稱為利氏。北魏時,叱利氏的後代也有改稱為利氏的。據《路史》載:老子之後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貞,後為氏。又《姓纂》記載:“楚公子食采於利,因以為氏”。望出河南。
【利姓宗祠通用對聯】
〖利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源自利邑;望出河南。――佚名撰利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指利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中山賢相;東海真人。――佚名撰利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漢代人利乾,任中山國相,有賢名。下聯典指漢代人利真源,隱居於東海,后得道為真人(道家稱“修真得道”或“成仙”的人)。
〖利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明譯幾何原本;宋有九淵高徒。――佚名撰利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明代意大利人利瑪竇,寓居中國三十年,卒於北京。他通華字畢語,譯著頗多,其中有《幾何原本》,由他傳授,再由徐光啟折受。泰西科學輸入中國,殆始於此。下聯典指宋代紹熙進士利元吉,字文伯,盱江人。為金溪縣丞。他是南宋哲學家陸九淵的高足弟子。陸九淵之子行之,嘗欲師事之,他謙謝不肯。
〖利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秀毓河南發達遠;宗開利貞源脈長。――佚名撰利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指利姓的郡望和得姓始祖利貞(見上題頭《四、郡望堂號》和《一、姓氏源流》介紹)。
〖利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武冠三軍,韜鈐素裕;文齊眾士,科甲高登。上聯典指漢代項羽部將利幾事典。下聯典指指宋代進士利溉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