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百家姓 正文

武氏

武氏

分佈地區

郡望太原郡:戰國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時相當於進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區。北魏復為郡,相當今陽曲、交城、平遙、和順間的晉中地區。沛郡:漢高帝改泗水郡置郡。相當今安徽淮河以北、西淝河以東,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蘇沛、豐等地。東漢時改為國。馮翊郡:漢武帝置左馮翊,三國魏改置馮翊郡,治所在今天陝西省大荔縣一帶。

歷史來源

「武」源出

在我國歷史上,武姓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8%,居第九十五位,為中國一百個大姓之一。

武(Wǔ)姓源出有七:1、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後。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殺,周的京都也遭破壞。周幽王的兒子宜臼受申、許、魯等部分諸侯擁戴,在申即位,后遷到雒邑,歷史上稱東周。宜臼就是周平王。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狀紋路,故被賜為武氏,為周朝大夫,後來他的子孫,因而以武為氏,史稱武姓正宗。是為河南武氏。2、出自以國名為氏。據《世本》、《萬姓統譜》等資料所載,夏臣武羅被封武羅國,后國亡,其後子孫以國名為氏,稱武姓。3、出自子姓,以祖字或以謚號為氏:①出自商王武丁之後,以祖名為氏。據《武班碑》所載,為商王武丁之後,以其祖名字為氏。如漢代武班即是。②出自春秋時宋武公之後,以謚號為氏。據《風俗通義》所載,春秋時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後謚號為“武”,史稱宋武公,其子孫以其祖之謚號為氏,亦稱武氏。是為河南武姓。4、出自以邑名為氏。據《風俗通義》所載,漢朝有武強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強縣,其後代因封地“武強”簡為武氏。5、出自以武字開頭的複姓――武安氏和武疆氏:①出自複姓簡化而來,為秦大將白起之後。戰國時,秦將白起因功封為武安君,其後子孫以封爵“武安”為氏,稱武安氏,后簡姓武。②出自周頃王之孫姬滿的後裔。因姬滿的後裔曾被封於武疆(今河南省鄭州市一帶),因而其子孫以封邑名為氏,稱武疆氏,后簡姓武。6、出自其他源流。唐代的冒姓或被賜姓為武姓的:①據《唐書》載:“唐賀蘭敏武士之嗣,冒姓武。”②唐代傅、左、李諸姓被武則天賜姓武。7、出自小數民族有武姓或有複姓改漢姓武的:①滿族武聶氏、武佳氏、武庫登吉氏,鄂溫克族吳立西氏漢姓為武。②京、彝、蒙等族有武姓。

得姓始祖

武丁。商王武丁繼位時,國力衰弱,於是極力想恢復殷商當年盛況,卻因找不到賢臣輔佐而犯愁。相傳,有一夜武丁夢到叫“說”的聖人會輔佐他,於是四方找尋,終於在山西平陸東面傅岩之地找到,此人即是出身奴隸的賢相傅說。武丁對傅說十分信任,君臣齊心協力,使殷商達到鼎盛時期,史稱“武丁中興”。武丁死後,其後人認為他功勞蓋世,可與開國君主成湯相比,應有自己的姓,遂以其名為氏,稱為武姓,奉武丁為武姓始祖。

遷徙分佈

武姓最早發源於河南。秦漢時期,武姓迅速地向鄰近山東、江蘇等省遷徙。沛國(今江蘇沛縣)人武彪秦末追隨劉邦,漢朝建立后,被授以官爵,子嗣榮耀顯達,後代之沛國郡,立其為開基始祖。又山東武姓至東漢時,一直是一個興旺、顯赫之族。今山東濟寧紫雲山仍留有東漢石武氏祠畫像,為桓帝時所繪。另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西漢人武儒,被封於梁鄒(今山東省濟南),傳至武都,任陳留(今屬河南省)太守,至武宣,任汝南(今屬河南省)太守。魏晉南北朝之際,鑒於北方戰火四起,中原士族紛紛南下,武姓為其一。武儒一支後裔武周、武陔父子官仕曹魏,後人武越任太山太守,武念為洛州長史,武洽封晉陽公,別封大陵縣(今山西省文水縣東北武陵村),武儉任北周永昌王諮議參軍。唐代為武姓歷史上最顯赫榮達階段。上述武姓支脈中發展到武士時任工部尚書,封應國公。其女武則天登基稱帝,武姓族派不斷擴大,其祖居地太原一帶遂形成大郡望,是為太原郡。此期,武姓名人多入朝或在地方為官,使得武姓繁衍之地遍布天下。宋元明清時,武姓雖不斷遷徙,如避金人南下、蒙軍入主中原之戰禍,明代大槐樹移民等,但仍不失為一個典型北方姓氏。清代亦有武姓渡海入台,后遷徙新加坡等地者。今日武姓尤以河南、黑龍江等省多此姓,此二省武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武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七。武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九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八。

堂號

鬻薪堂:鬻薪是賣柴。宋朝武行德,相貌氣味,家裡很窮,以賣柴為生。晉祖鎮守弁門,到郊外遊玩,看到行德賣柴,對他的相貌很驚訝,又見他擔的柴特別重,就把他留在帳下當了侯虞。後來作戰時行德被契丹俘虜,他殺了契丹的官,佔據了河陽,不久歸順了漢,當了河陽尹,入宋,官太子太傅。此外,武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太原堂”等。

宗族特徵

1、武姓自古多英傑,則天皇帝數第一。其打破歷朝歷代女子不從政之傳統,為後世女子涉政樹立起一個光輝典範。2、武姓多官宦,且以唐朝為最。3、武姓世代以北方為主居地。3、武姓字行輩份嚴謹,意味深長。如武懿民所修《武氏家譜》內有浙江武姓一支字行為:“善德慶美,誠信斯國。”

【武姓宗祠通用對聯】

〖武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平章卓識;補闕高風。――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唐代大臣武元衡,字伯蒼,太原人,進士出身。德宗對他很器重,任為御史中丞,並對群臣說:“武元衡是真宰相器。”憲宗時,歷官戶部侍郎、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當時,,因四川不太穩定,他就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為政廉明,生活節儉,儘力撫慰少數民族,政績卓著。后入朝為中書知政事,極力主張平定武元濟叛亂。下聯典指武元衡的堂弟武儒衡,字廷碩,憲宗時官至戶部尚書,兼知制誥。剛直而有氣節,又官補闕(對皇帝規諫並舉薦人員的官),將大用時,終因為疾惡太分明而不得重用。

祥開國胄;慶衍奇文。――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出武氏起源之一,周平王有個兒子,出生時掌中紋路有像個篆文的“武”字,周平王因此賜他姓武氏,后曾任大夫。

嵩山高隱;練湖著名。――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唐代并州文水人武攸緒,武則天的侄子,恬淡寡慾,不求仕進。武則天執政時,他請求棄官歸隱於嵩山,優遊岩壑間,武則天賞賜給他的衣服器具,都閑置不用。后買田耕種,與百姓-樣。到武氏遭禍時,只有他得以避免。下聯典指宋代高安人武允蹈,字德由,自號練湖居士。刻意苦苦吟詩,每有詩句寫出來,往往膾炙人口,著有《練湖集》。

嵩山高隱;練湖著名。――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唐・武攸緒言棄官隱於嵩山之陽。下聯典指宋・武允蹈自號“練湖居士”,著有《練湖詩集》。

〖武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嵩隱家風遠;太原世澤長。――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武姓的宗祠“太原堂”的通用堂聯。上聯典指唐・武攸緒言棄官隱於嵩山之陽。下聯典指武姓的望族居太原郡。

〖武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武班尚留遺墓;皇后竟號則天。――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武宅山有漢從事武班墓,有《武班碑》記載武氏的起源和武氏的始祖武丁(參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3-①》和《得姓始祖》的介紹),清時重修。下聯典指武則天為唐高宗皇后。

〖武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苦吟精著練湖集;誠心飽領嵩嶺霞。――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宋代詩人武允蹈,字德由,自號練湖居士,高安人。兩貢於鄉,刻意苦吟,每一聯出,輒膾炙人口,有《練湖集》。下聯典指唐代隱士武攸緒,武后兄子,恬淡寡慾,武后秉政,攸緒求去官隱於嵩山之陽,與民無異。

六宮粉黛無顏色;萬國良冠非冕旒。――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聯。

掩映恭弘=叶 恭弘光含翡翠;參差石影帶芙蓉。――唐・武三思撰武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唐代詩人武三思《奏和聖制夏日游石淙山》詩句聯。

〖武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政啟開元,治宏貞觀;芳流劍閣,光被利州。――郭沫若撰武姓宗祠通用聯。

孝子辦義學,御賜武訓;巾幗操帝業,著名女皇。――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聯。

立地頂天,巾幗勝操唐帝業;依山臨水,利州留置武家莊。――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聯。

家族名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