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百家姓 正文

裴氏

裴氏

分佈地區

郡望 河東郡:秦時置郡。相當於現在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

歷史來源

「裴」源出

一、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載:裴氏,嬴姓,伯益之後。秦非子子孫封裴鄉侯,因氏焉。今聞喜裴城是也。二、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平公把顓頊的後代封於裴中(今陝西省岐山縣北),號裴君。其後亦有裴氏。三、源於周朝秦國,以城邑為姓,秦國先公非子被周孝王封於秦,史稱秦非子。秦非子的後代中有人被封為侯爵,並被封為裴鄉(今山西省聞喜縣的裴城)的首領,稱裴鄉侯,這位貴族被稱為裴君。他的後世子孫便已封邑為姓,稱裴姓。

得姓始祖

伯益。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時賢士伯益的後裔。根據《通志・氏族略》上記載,裴姓是伯益的後代,被封於非(原字為上非下邑)鄉,後代因此以非為氏,後來他們的後裔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為裴,稱裴氏。而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說,裴姓原為嬴姓,是伯益的後代,秦時的非子之孫被封為裴鄉侯,子孫因此以裴為氏,即山西聞喜的裴氏家族。而《唐書・宰相世系表》上也記載,非子的孫子受封於非(原字為上非下邑)鄉,後代因以封地為氏,後來徙離封地,就去邑旁從衣旁為裴。因此,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時賢士伯益的後裔。伯益是顓頊帝的子孫,善於調馴鳥獸,被虞賜姓為嬴,后又佐禹治水,建立大功。距今大約2650年以前的周朝時,伯益的後裔出現了一位裴陵,因立功被周封為解邑君,食采於現在河南省洛陽縣南方的解邑,於是,他的家族也自然地從非(原字為上非下邑)鄉搬到解邑,並且改姓為裴。然後,裴氏先人又以解邑為中心,往其他地方搬遷,繁衍至今,分佈於全國各地。望族居於河東郡,即現在的山西省夏縣北部。裴氏後人尊陵為裴姓的始祖。

堂號

綠野堂:唐朝時督國公裴度建有綠野堂別墅。督國堂:唐憲宗時,淮蔡節度使不聽朝廷的命令。朝廷派了許多軍隊去平叛,都大敗。大臣提議罷兵。裴度力請征討。朝廷拜他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副宰相),督兵平淮南,擒吳元濟,因功封督國公。

遷徙分佈

裴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西晉末年,政治腐敗,八王爭奪政權的戰爭使社會動蕩,生產受到嚴重破壞。匈奴、鮮卑、氐、羯、羌等少數民族紛紛內遷,他們不能忍受西晉的壓迫,紛紛起來反抗。匈奴貴族劉淵於永興四年(304年)起兵,國號漢,定都平陽(今臨汾市堯都區金殿一帶)。晉懷帝永嘉四年(310年),劉淵死,子聰立。次年,劉聰遣石勒殲滅晉軍十餘萬人於苦縣寧平城(在今河南省鹿邑西南),俘殺太尉王衍等。同年,又派劉曜率兵破洛陽,俘懷帝,縱兵燒掠,殺王公士民三萬餘人。建興四年(316年),劉曜攻破長安,俘愍帝,不久被殺,西晉滅亡。史稱這一時期為“永嘉之亂”。加上連年旱災,造成了嚴重的饑饉和疾疫,餓殍遍地,浮屍滿河。在大動亂大旱災大飢餓的情況下,北方各族人民不得不流徙到梁、益、荊、豫、兗等州就食。在這股流民的大潮里,河東裴氏也被裹挾着從今山西、河南等地四處流徙。裴姓雖然起源於山西,但是他們很快就走向中原,走向全國,在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這種不斷開拓進取的家族精神,又引導他們走向鄰邦,飄洋過海,走進世界各地。只要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國人開發奮鬥的足跡,就有裴姓族人開發奮鬥的足跡。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都留下了裴姓族人開拓進取的徽音。

家族名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