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氏
分佈地區
山西省太原市
歷史來源
祝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八七。
「祝」源出
祝(Zhù)姓源出有四:1、出自姬姓,為黃帝之裔。據《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相關書籍《祝姓淵源》等所載,黃帝之後,周武王封其於祝(故城在今山東省長清東北祝阿故城),後來就有了祝國,子孫以地為氏。2、出自己姓,祝融之後。據《元和姓纂》所載,祝融之後有以官職命姓者。遠古時候有位火神叫祝融,是一位氏族首領。3、以官職為姓。據《姓譜》、《路史》所載,古有巫史祝祀之官,其子孫以官為氏。4、出自他族改姓。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北魏叱盧(吐缶)氏之後有祝姓;清朝滿洲八旗姓愛新覺羅氏、喜塔喇氏等之後均有改姓祝者;傈僳族以竹為圖騰的麻打息氏族漢姓為祝;今滿、瑤、彝、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軒轅。
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即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有熊國君少典氏之子,又稱有熊氏,因長居姬水,改姓姬。初為軒轅氏部落首領,在坂泉(在河北涿鹿東南)一戰,打敗炎帝,遂合二為一。經並肩協力,在涿鹿(今河北涿鹿南)之野擊敗九黎族,擒殺蚩尤,被推為炎黃部落聯盟首領。因其子孫在周武王時封於祝,遂產生祝姓,又因祝融之後有祝姓,而祝融亦為黃帝後裔,故祝姓尊黃帝為祝姓始祖。
遷徙分佈
祝姓發源於今山東長清,西周、東周兩代祝姓除繁衍於其發源地外,因仕宦等原因,逐漸進入今陝西、河南等省。周有大夫祝跪,因叛亂未果而逃奔溫邑(今河南溫縣)。春秋時,鄭有大臣祝聃、祝款,衛有大臣祝佗。表明鄭(今河南新鄭)、衛(河北南部至河南北部間地)兩地已有祝姓人。西漢時有齊(今山東)人祝午,漢中南鄭(今屬陝西)人祝龜,九江(今屬江西)人祝生。表明此際已有祝姓人徙居江南。東漢時祝姓名人有尚書令祝諷,侍御史祝王晉,九真太守、長沙臨湘人祝良,光祿大夫、中山盧奴(今河北定州)人祝恬。這些史實說明,此際之祝姓已成為北方名門著姓之一,並且已有祝姓落籍湖南。魏晉南北朝時期,河南、太原兩地之祝姓繁衍昌盛,人丁興旺。故後世祝姓有以河南、太原為其郡望堂號的。當然,此際的社會動蕩,亦造成大量祝姓徙奔今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地。此際出了位婦孺皆知的祝英台,她是今浙江上虞人。唐中期以後,特別是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之後,造成今中原一帶十室九空,祝姓由河南避居湖北,或由陝西越秦嶺進入四川。在此際,雍州始平(今陝西興平)人祝欽明入朝為相。是祝姓歷史上唯一一位宰相。兩宋時期,祝姓在北方趨於沉寂,而南方之祝姓卻日熾日昌起來。其中祝諮丘由單州城武(今山東成武)徙居滑州韋城(今河南長垣),祝穆由歙州(今安徽歙縣)徙居建寧崇安(今屬福建),祝象器由江陵(今屬湖北)遷居歙州。此際之祝姓除已落籍福建外,已有定居今廣東者。明初,山西祝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山東、陝西、湖北、湖南等地。明中恭弘=叶 恭弘以後,有沿海之祝姓赴台謀生。清初,兩湖之祝姓伴隨湖廣填四川的風潮入遷四川。如今,祝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安徽、四川等省多此姓,兩省之祝姓約佔全國漢族祝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祝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八七。安微太和縣西北部有祝姓村莊48個,系明朝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桐縣大槐樹下遷來的5兄弟繁衍開來的。
家族名人
祝英台:東晉會稽上虞人,小字九娘。女扮男裝,與會稽梁山伯同遊學三年。後梁山伯知其為女兒身,欲娶為妻,而英台已許配他人,遂鬱悒而終。次年,英台出嫁過山伯墓,其臨墓慟哭,墓地忽裂,遂與山伯同穴。宰相謝安上奏朝廷,封為義婦冢。
祝世祿:江西省德興人,明代學者。萬曆進士,官至尚寶司卿。為耿定向高足。有《祝子小言》、《環碧齋小言》、《環碧齋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