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氏
分佈地區
山西太原市,?西長安縣。
歷史來源
祁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05位。祁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五位的姓氏,人口約一百二十八萬餘,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江蘇多此姓。
「祁」源出
祁(Qí)姓源出有六:1、出自春秋時晉國公族。據《元和姓纂》和《辭源》所載,春秋時晉獻侯四世孫奚為晉大夫,食邑於 祁姓祁(故城在今山西省-祁縣東南十五里處古縣鎮),遂以邑為氏。2、出自姬姓,黃帝之後。據《廣韻》所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中含祁姓。3、出自陶唐氏,是堯的後代。據《姓氏考略》所載,帝堯伊祁氏之後有祁姓。4、據《路史》所載,少昊之後有祁姓。5、周時司馬祁父之後,以名為氏。一說祁父乃管理兵甲之事的官職,後世以官命姓。6、出自他族。清滿洲人姓,世居瀋陽;又,清滿洲八旗姓奇德哩氏后改為單姓祁;清時甘肅西寧(今屬青海省)土司、甘肅碾伯縣(今青海省樂都)土司為祁姓,乃蒙古人;土族祁嘎氏,漢姓為祁;今土家、彝、滿、保安、東鄉、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祁奚。字黃羊。春秋時晉國大夫。晉悼公時任中軍尉,后因年老請退,初薦其仇人解孤代己,因解孤未及赴任而卒,又薦己子祁午以代,孔子贊其:“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可謂尚公矣。”晉平公即位后,被任為公族大夫。本為姬姓,晉平公一年(公元前556年)食采於祁,遂以地為氏改姓祁。後世子孫遂尊祁奚為其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祁姓發源於祁地,當時的祁地,幾乎包括整個晉中平川。晉頃公十二年(前五一四年),祁奚之孫祁盈因罪被殺,食邑亦被沒收,此後祁姓子孫散居晉地。三家分晉后,發源於祁地的祁姓在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散居開來。西漢時,見諸於史冊之祁姓有楊王孫友祁侯它(一作祁侯),新豐(今陝西渭南西 祁姓南)富人祁太伯。可見此際已有祁姓定居陝西。魏晉南北朝時期,祁姓見諸史冊依舊鮮少,但據《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載,祁姓郡望有二:一為太原郡,一為扶風郡。表明此際至隋唐,祁姓家族曾長期繁衍於上述兩地,並且人丁興旺,聲譽響亮,後期他地之祁姓亦多由此二處分衍而出。此期是一個社會大動蕩,民族大融合,北民大遷徙的時代。由於北方士族大批南遷,祁姓南遷也勢在必行,如三國時吳有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祁庚,此際見諸史冊者還有北魏河東(治今山西夏縣)人祁纖。隋唐時期,祁姓在北方分佈更廣,今山東、甘肅都有祁姓人入居。兩宋之際,尤其是南宋以後,南方之祁姓逐漸興旺起來,今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地都有祁姓人定居,名載史冊之南方籍人士也逐漸多了起來。元末明初的社會動蕩,導致今中原、華東、中南之地人口銳減。明初,山西祁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陝西等地。明中恭弘=叶 恭弘以後,祁姓在全國分佈更廣。清中恭弘=叶 恭弘以後,始有沿海之祁姓遷渡台灣,以及南洋諸國。如今,祁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江蘇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祁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祁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八。
家族名人
祁順:廣東省-東莞人,字致和,號巽川,明代大臣。天順進士,授兵部主事,進郎中。累官至江西左布政使。有《石阡府志》、《巽川集》。
祁韻士:山西省壽陽人,清代官吏、地理學家。嘉慶十六年聘為蘭州三山書院主講。熟悉滿文,熱心研究西北山川疆域和各部族歷史。有《蒙古回部王公表傳》、《伊犁總統事略》、《藩部要略》等。
祁崔藻:山西省壽陽人,清代大臣。嘉慶進士。曾任兵部尚書、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同治初任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位同宰相)。其提倡樸學,喜好詞辭,擅長書法。有《馬首農言》、《勤學齋筆記》等。其弟祁宿藻為道光年間進士,曾任湖南布政使和江寧布政使。其子祁世長亦進士及第,官至工部尚書兼順天府尹。著有《翰林書法要訣》、《祁文瑞公年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