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百家姓 正文

許氏

許氏

分佈地區

汝南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此支許氏,其開基始祖為秦末隱居不仕的高逸之士許猗。高陽郡:東漢桓帝時置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此支許氏,為汝南許氏分支,是十六國許據的5世孫高陽太守許茂之族所在。河南郡:漢高帝時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此支許氏,為文叔直系後裔。太原郡:戰國時秦庄襄王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此支許氏,為汝南許氏分支,是東漢末年大名士許劭之後。會稽郡:秦始皇時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此支許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著名文學家許慎之後。

歷史來源

「許」源出

1、出自姜姓,以國為氏,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許氏與齊氏同祖,為上古四岳伯夷之後。"四岳"(堯舜時四方部落首領)是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他們和姬姓部落結成聯盟,跟"子姓"商族平行發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為主的盟軍打敗了商紂王,建立了姬姓國--西周。周成王時,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其中商的舊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諸侯國和姜姓諸侯國,許國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諸侯國之一,其始祖為文叔,也稱為許文叔。春秋時,許國稱為楚國的附庸,戰國初期被楚所滅。許國亡國后,子孫以國為氏,稱許氏,史稱許姓正宗。2、傳說堯帝時許由的後代也稱許氏。許由相傳是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居住在箕山。他死後被葬在箕山,後人稱為許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動於穎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當年許國之地。

許姓分佈

許氏的發源地在今河南省許昌東。春秋戰國時期,許國為鄭、楚等國所逼,曾多次在今河南及安徽北部一帶遷都。許國被楚滅后,除部分遷居今湖北荊山及湖南芷江等地外,多數許姓就地繁衍或北上遷徙。許姓北上最初遷徙之地是冀州高陽(今河北高陽),後有許氏復遷回河南寶豐等地。秦漢之際許姓已遍布今河南、河北兩省的大部分地區。此後,北方許姓主要分佈於今河南、河北、安徽、陝西、山西等廣大地區。許姓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之時。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河南許姓將佐隨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戶。唐僖宗時,侍御史許愛鎮守漳州招安,后入晉江石龜。唐代以後,許姓已大舉南遷繁衍於今江蘇、浙江、湖北、福建、廣東等省地。宋末元初,許氏有一支徙居廣東。明代,福建人許沖懷、許申移居台灣,此後許氏又多次向台灣遷徙,進而又有移居海外者。遷至湖南、廣東、廣西、福建的許氏,有的融入侗、壯、布依、土家等少數民族。

堂號

"洗耳堂":堯帝時有一位高士叫許由。堯老時,想把天下禪讓給他,他不肯接受,跑到箕山腳下去種地;堯又請他出任九州長,他就跑到穎水邊去洗耳朵,認為堯說的話污了他的耳朵。許氏因以"洗耳"為堂號。

"得仁堂":伯夷、叔劉在周滅商后,恥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孔子誇他"求仁而得仁"。許氏因以"得仁"為堂號。

"訓詁堂":漢代時有許慎字叔重,博覽經籍,當時人誇他說"五經無雙許叔重"。他著有《說文解字》,集古今經學和訓詁的大成,到現在還是研究文字學必備的工具書。    

家族名人

許由:字武仲,生卒年不詳。上古之高士,陽城槐里人。據傳帝堯以天下讓之,不受,隱於箕山;堯又欲官之,由謂其言污耳,乃洗耳於潁水之濱。死後,葬於箕山頂,堯號為「箕山公神」,以配食五嶽。

許慎:(58?~147?)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性淳篤,少博學經籍,師事賈逵,專攻古文經學,時人譽為五經無雙許叔重,官至太尉、南閣祭酒。着有五經異義,今已亡佚。又着有說文解字十四卷,為中國第一部系統分析字形和考究字原的專著,對後世影響很大。

許景澄:(1845~1900)字竹筠,清浙江嘉興人。同治時進士,授編修。光緒年間出使日、俄、法、德、義、奧等國,庚子時官至吏部侍郎。后因詆斥義和團,觸怒慈禧太后,被殺,后得昭雪,追謚文肅。着有外國師船圖表等書。

許世友: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功臣,傳少林寺出身。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