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學,從魏晉間的盛況到南北朝的餘波,“玄理”方面的論述和剖析,是一樣平常哲學史研究所注重的。至於“才性”這一面,由於歸入了“名士風騷”的局限,通常被看作主要是美學或文學史方面的內容,另成一個系統。實則,“玄理”和“才性”,作為玄學的一體兩面,合之則兩全,分之則兩傷。一方面,“玄理”的辨析雖然是玄學之為“玄遠”之學的學術特徵之所在;另一方面,“才性”的品評和瀏覽,同樣也是那時特定政治、文化靠山下對人格生命的探討,就其發為個體的風度,儼然有一種飄逸瀟洒的生命情調,眾人稱之為“名士”人格。總之,“玄理”與“才性”,是整部玄學的兩面:前者勝在思致的玄遠,後者妙在品鑒的優美,各擅勝場。所謂“玄學”云云,於兩者倒也不宜作過於偏頗的取捨。,1.本體的追究。劉劭撰寫《人物志》,原本起於現實政治中“綜核名實”的需要,以是討論的中央主要局限在“名實”問題上,方式則較多接納了先秦刑名家的刑名術數。用今天的邏輯術語來註釋,所謂“名”,即是一類事物的名稱,其界說即是它的內在,而屬於這一類的詳細個體則是它的外延,亦即“實”。玄學興起后,以“辨名析理”取代了“綜核名實”,也就是以玄遠的態度專心於剖析“名”的內在,不再思量作為外延的詳細之“實”了。於是,理論剖析的進一步抽象化超出了原先《人物志》的分類學系統,最先走向對萬有本體的思辨;其標誌,即是史稱“正始之音”的早期玄風的掀起。,東晉時期,袁宏曾撰有《名士傳》,“以夏侯太初(玄)、何平叔(晏)、王輔嗣(弼)為正始名士”(《世說新語•文學》注引)。着實,若是取玄學的廣義,那麼那時究心於名辯的鐘會、荀融、裴徽等人,均可以忝列其中。但要說真能精思入微、大暢玄風的,生怕就只有何晏和王弼了。夏侯玄只管被時人看成名士品評為“四聰”之一,可是作為一個儒道兼綜的貴戚,他的氣質顯然較諸何、王要遠為質樸;若論思致的邃密,也許是多所不及的。事實上,《晉書•王衍傳》述及正始玄學,也是以何晏、王弼為代表來歸納綜合其頭腦特點的:,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為本。無也者,開物成務,無往而不存者也。陰陽恃以化生,萬物恃以成形,賢者恃以成德,不肖者恃以免身,故無之為用,無爵而.貴矣。”,不外,正始之初,名士好談《老子》是事實,但就何晏、王弼而言,似乎並不見他們正面直接談到《莊子》。只有進入了“竹林玄學”階段,名士才性的自我更為光華髮越,嵇康、阮籍等人才最先談論起《莊子》。進而,玄學的文字解釋與思想特徵
向秀、郭象重又回到理性的玄學態度,對《莊子》作了玄理方面的疏解,遂形成了元康之際的玄學。要之,正始初期,只有“黃老”的稱謂,尚無將“老莊”連稱的;這是兩漢黃老學餘風的留存。從“黃老”到“老莊”,應該看作是玄學頭腦轉變和生長的一個主要標誌。,作為玄學家,從何晏到王弼,通常都被看成是道家玄宗的承繼者。然而,對於青年才俊的王弼來說,他以“無”為本的玄學本體論,在構建之初卻頗有得力於儒家經典《周易》的地方。《周易•繫辭傳》有一段關於演繹筮數的紀錄,稱“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枋,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枋爾後掛。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以是成轉變而行鬼神也”。從大意看,這篇文字是詳細註釋占筮時對筮策的演算及其響應於天地、四時的一樣平常原則。這在漢儒也均無異議。但王弼慧眼獨具,經由逆氣顯理的疏導,從中見出了“體”“用”之別,並以純然抽象的方式作了深入、明晰的思索,其結論,即是紀錄於韓康伯《周易•繫辭注》中的著名的“大衍義”:,王弼曰:演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則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數而數以之成,斯易之太極也。四十有九,數之極也。夫無不能以無明,必因於有,故常於有物之極,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這就是說,經由王弼的抽象詮釋,“大衍之數”不再是對筮數的演繹,而是具有了本體論的意義:《周易》大衍之數五十,其“不用之一”即是“太極”,亦即作為“無”的抽象之“體”;“四十有九”乃演繹所用之數,可以看作詳細事物及其功用的象徵,是為詳細之“用”。云云,本體作為萬有絕對之“體”區別於詳細物象之“用”,最先具有邏輯上的自力性。進而,在作出了相別性的“體”“用”分判之後,王弼也注重到了兩者間的相即性。在王弼看來,大衍之數“五十”,喻示了“一”(“不用之一”)作為本體,即在天地萬有(“四十有九”)之中;兩者的區別在於“四十有九”是“數”(詳細之物),而“不用之一”則為“體”(不是詳細事物)。就此而言,“體”“用”在相其餘同時又具有相即的關係,以是說“夫無不能以無明,必因於有,故常於有物之極,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總之,“體用如一”、“本末不二”,王弼的這一創見,就那時的頭腦靠山看,是對傳統儒、道兩家“道論”的抽象;就中國哲學的生長而言,它詳細而微地影響了以後中國釋教華嚴宗和儒家理學的思致。湯用彤先生譽之為“中華頭腦史上之一大事因緣”,確實是恰如其分的評價。,/xuanxue/rm/4859.html玄學的起源與發展
玄學算命之:“理性”與“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