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八字 正文

玄學算命之:“理性”與“氣性

魏晉玄學與算命術的發展

玄學算命“理性”和“氣性”,是我們在解說玄學時必須首先予以甄其餘兩個看法。兩者間的差異,主要不在於詳細的看法、結論,而是显示為頭腦條理上抽象水平的差異。只有對這一點有清晰的明白和掌握,才氣看出玄學之為“玄遠”之學的殊勝,並由此明晰玄學在中國學術頭腦史上的主要職位。固然,要對“理性”和“氣性”作出周全的評估仍有相當的難題,事實上,在有關領域里至今仍是眾說紛紜,難有定論。因此,本文所謂的“抽象水平”云云,也只是站在純粹思辨哲學態度所作的特定分判。對於中國哲學而言,這一點是尤其需要加以說明的。,近代以來,學術研究逐漸天下化。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和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都曾先後指出過中國文化重視現實、輕視思辨的特質;一樣平常而言,這個民族長於現實的是非善惡和利害得失的剖析,卻相對缺乏逾越層面的抽象思索。這裏,便涉及“理性”和“氣性”的問題。按現代著名哲學家牟宗三先生的界說,所謂“氣性”,是順“氣”而言,着重於本有的材質一面立論:“順氣而言,則性為材質之性,亦曰‘氣性’(王充時有此詞),或曰‘才性’,甚至‘質性’。順氣而言者,為‘材質主義’(Materialism)。”至於“理性”,則是逆“氣”立論,意在於“氣”上凸顯一個抽象之“理”:“逆氣而言,則在於‘氣’之上逆顯一‘理’。此理與心合一,指點一心靈天下,而以心靈之理性所代表之‘真實締造性’(realcreativity)為性。”“逆氣而言者,為理想主義(Idealism)。”(《才性與玄理》,第1頁)也就是說,表徵於文化精神上,

玄學與玄理、佛學的般若淵源

“氣性”和“理性”有着現成因循和自動提升、轉化的差異。,1.氣性和感通。到現在為止,在甲骨文、金文中尚未見到“氣”字,與此類似的是“風”字,被用來形容包羅人在內的生命徵象的功效。到了戰國初期,“氣”作為一個主要的質料看法,最先頻仍泛起在那時諸子百家的著作中。《孟子•公孫丑》中有“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莊子》中涉及“氣”的表述更多,有所謂“天地一氣”(《大宗師》)、“天下一氣”(《知北游》)等等。不外,這些原初的“氣”論,只管可以看作是以後“氣性”論的濫觴,卻還不是嚴酷意義上駐足於作為質料或才質的“氣性”頭腦。事實上,在上述諸家的“氣”論中,有些偏向於“氣”的詳細、精微的物質性形態,有些則偏重於“氣”的抽象、能動的精神性功效,尚未依此組織起一整套結構完整的宇宙圖式。,兩漢之際,隨着“車同軌,書同文”的大一統帝國的形成,原初素樸的“氣”論獲得了進一步的闡釋,並以同樣的“大一統”結構,融攝了陰陽五行學說,確立起自然天道和政事人性的相互關係,從而在對天人合一的宇宙原始統一性的返本歸元中設定了“元氣”的看法。這樣,“氣”作為天地萬有之“元”,真正具有了對天地萬有的統攝性。換句話說,“元氣”(全稱“元一之氣”)作為詳細天下的動力和質料泉源,一“氣”之散,生生不己,由“元一”分而為“天”——“地”——“人”這樣一個具象的現實世
界。同時,同樣得之於“元氣”的氣稟,又決議了這個“三才”一體的天下具有其相感相通的可能性。這是真正“氣性”論意義上的宇宙圖式。漢儒班固在搜集漢章帝時期白虎觀奏議而成的《白虎通義•天地》中,系統表述了這一“氣性”的天地觀以及相通於天地的才質的人文觀:,[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祖也(“天”字據《太平御覽》補)。,/xuanxue/sm/4862.html

玄學之道與道家成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