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八字 正文

八字中的用神變化

傳統四柱八字算命中因用神的不同而決定了一個人命運的迥異。八字預測學核心並非完全取決於用神忌神,對於初學者來講還是可以了解一下!用神在不同的大運有變化,包括原命局中身旺身弱也是有差距。

八字中的用神變化

那麼八字用神的變化其原因何在?八字用神的變化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看吧。

八字用神的變化的原因

用神的變化,並非體用之用神的變化而是有用之用神的變化,而是指某一種體用之用神的變化為另一種體用之用神的變化。從本質上講,是指命局中主要的體用關係發生了變化。

1、月令藏干透出的不同而引起

用神既主月令,然月令所藏不一,而用神就會有變化。如十二支中,除子午卯酉外,余皆有藏者,不必四庫也。即以寅論,甲為本主,如郡之有府,丙其長生,如郡之有同知,戊亦長生,如郡之有通判;假使寅月為提,不透甲而透丙,則如知府不臨郡,而同知得以作主。此變化之由也。

用神既然專從月令上取,但是若月令地支里的藏干不止一種,那麼用神要有所變化了。如十二地支中,除了子午卯酉藏干較為專一外,其他八個地支,藏干都比較複雜。如以寅月來看,甲為寅之本氣,如同一個市的市長;丙長生在寅,如同一個市的常務副市長;戊也長生在寅,如同一個市的普通副市長。假如寅為月令,如果不透甲木而透丙火,那麼就如同市長不在市裡,而由常務副市長主持工作;若甲丙都不透而透戊土,那麼就如同市長、常務副市長都不在市裡,而由普通副市長主持工作。以上就是月令藏干透出的不同,引起的用神變化。

2、其他地支對月令地支形成了一種引導

特別是三合局的引導,而使命局中的主要體用關係發生變化,從而導致命局用神的變化。故若丁生亥月,本為正官,支全卯未,則化為印。己生申月,本屬傷官。藏庚透壬,則化為財。凡此之類皆用神之變化也。如丁日干生在亥月,本來用神是正官,但是地支出現了卯未對亥進行引導,使得亥呈現一種化為木的趨勢,那麼用神就變化印了。如己日干生在申月,本來用神是傷官,但是庚金藏而不透,而透出壬水,則用神就變化為財星。

以上兩大類,是用神變化的主要形式。但也不要拘泥,要從本質上理解:用神變化是由於命局中主要的體用關係發生變化而引起的。變之而善,其格愈美;變之不善,其格遂壞。

論八字命局用神變化

1、印星多身旺不宜走食傷大運

八字身旺原本喜歡走食傷大運和流年,但是八字印星多身旺,最怕走食傷運;因為印星克食傷,一旦遇到食傷運就會健康有損,更不利事業發展。

2、比劫多身旺不宜走財地

不論神旺還是身弱比劫多的八字都不利走財運,走財運就會群比掙財,不利財運和事業。

3、財多身弱不宜走印地

身弱喜歡走印地,但是財多導致身弱反而不宜走印運;財星會克印星,青少年不利學習,成年人不利事業、工作。

4、食傷多身弱怕印星

八字食傷多身弱者同樣不利見印星,走印星運事業阻礙、思想壓力等等諸事不順。

5、官殺多身弱怕財運

不論身旺弱八字官殺多首先最怕走財地,輕者破財連連,重者牢獄是非纏身。

八字用神向好的方向發展

1、財星變為正官

如辛日干生在寅月,透出丙火,是用神由財星變為正官;

2、七煞變為印綬

八字中的用神變化

如壬日干生在戌月,透出辛金,是用神由七煞變為印綬;

3、傷官變為財星

如癸日干生在寅月,透出丙火,又出現午戌合寅,是用神由傷官變為財星。因透出丙火與寅午戌三合火局是同樣的趨勢,因此一定是用神為財。假如不透丙火而透戊土,那麼就看做財旺生官。這是因為寅午戌合局已經引導了月令化火,因此不做為傷官見官來看。

4、由劫財化為食傷

如乙日干生在寅月,出現午戌會寅,是用神由劫財化為食傷,若透出戊土的話,那麼就構成食傷生財,不當做比劫爭財來看。

這兩例都是因為會合而導致的用神變化。因為是把“不善”的用神變為“善”的用神,所以都是“變之善者”。何謂變之而不善?如丙生寅月,本為印綬,甲不透干而會午會戌,則化為劫。丙生申月,本屬偏財,藏庚透壬,會子會辰,則化為煞。如此之類亦多,皆變之不善者也。

八字用神向壞的方向發展

1、印綬變為劫財

如丙日干生在寅月,用神本來是印綬,但是甲印不透卻出現午戌來會寅,那麼用神就由印綬變為劫財。

2、偏財變為七煞

如丙日干生在申月,用神本來是偏財,但是庚財不透卻透出壬煞,又出現子辰來會申,則用神就由偏財變為七煞。

五、用神變化對八字的意義

故八字非用神不立,用神非變化不靈,善觀命者,必於此細詳之。

用神多透直接導致八字的吉凶:用神既有變化,則變化之中,遂分純雜,純者吉,雜者凶。

純:互用而兩相得者是也。

如辛生寅月,甲丙並透,財與官相生,兩相得者也。戊生申月,庚申並透,財於食相生,兩相得也。癸生未月,乙己並透,煞與食相剋,相剋而得其當,亦兩相得也。如此之類,皆用神之純者。

八字中的用神變化

雜:互用而兩不相某者是也。

如壬生未月,乙己並透,官與傷相剋,兩不像謀也。甲生辰月,戊壬並透,印與財相剋,亦兩不相謀也。如此之類,皆用之雜者也。

純雜之理,不出變化,分而疏之,其理愈明,學者不可不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