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天髓論天道
“天道”在滴天髓經中最為首先出現,滴天髓古義中,第一句就是為天道觀理論,現在我們來論一下什麼是天道,天道又為人生作出些什麼作用?
“天道”是易經出現較多的一個詞語,天也就是道,道也就是天,天道觀也就是宇宙觀,是一種自然哲學觀,天為體,道為用,體就是恆定不變的物質,用也就是以理義來闡明天的性質。觀物內篇中有較為詳細闡明,體用的互相作用,從而形成理論,這就是天道上的最為基礎的形成概念。
道在儒家中,最為突出的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這是孔子提出來的天道體現觀,我們現在來分析這幾句話的理論點。
志於道,這個道也就是我今天想要說明的天道觀,這個道也就是體用中的用,用是理,也就是理論觀點,天道的理論觀點,天道的性質存在。因此,孔子提出人生要有志於道,也就是要我們明白天理,明白天道運行之理,也可以說是明白宇宙空間之理,這就是志於道。
據於德,德在易經中也是最為常見的一個,君子以德為本,這也就是第一個人,必須先要有德,這個德在當今來說,是一種對人的約束,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人生的觀念,運用到易學來說,這個德也就是易德,人品,一個人的品德當然來之於自身的約束力量,對於社會的約束力量,德也就是以理為體,德為用,德是理的傳承,沒有理存在,也就難有德的體現,也是一種人性的修養。德是一種陽明的象徵,在易中,可以把德論為日月陰陽的體現。
依於仁,這個仁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能見到的三綱五常之禮,人性失去仁,也就成了殘爆的形象。仁義總體是相連對的一個詞語,當有仁的體現,義才能得到大的作用。孔子認為仁義是在“中心物愷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從中來說,仁義也就是體現在眼前的事實,這個人行事仁義不仁義,完全在於對方的行運來體現,那麼我們用到易學中來,也就是你對於陰陽五行的理義能否真正的理解,你能不能把其中的道理說出來,運用出來,以及你對於易學運用中的各種方法是否正確。這也就是仁義的所在,當然,這點也就在考證一個人品德的狀態了。一個沒有好的品德易師,因為眼裡只有錢財物質,他也就不可能深入研究易理,也就無從說出易道的理論。這也就是承接德后的一個體現。
游於藝,這個藝是術的部分,術者也就根據於天道理論觀,結合現實,利用仁的部分的陰陽五行關係,進行生克制化的結果,藝是一種手段,也是一種學而精之的體現,我們不能一說到藝和術就把這兩點聯繫到玄學中來,術是一種學識的體現,一個沒有博大的知識體來承載,是不可能體現出來術和藝的,我們的藝術家,都是通過千辛萬苦歷練出來,孔子在幾千年前就提出來這個藝字,也就是告訴世人,凡是事物的進程,都不能離開最後的藝和術來體現,領導的領導的藝術,工業有工業的藝術,人生處世有人生處世的藝術,這是處於不同環境的真正體現,藝術不同於騙術,神術,玄術,是一種對於事物深入理解之後的定義,而不是告信捧吹打出來,是以真正的理論常來體現這個藝的真正內涵。在於易中來說,這個藝也就是對於陰陽五行其中運行的技巧部分運用的表現。不是表演,而是運用得當的定義。
從滴天髓經義來看,第一句的天道,從而直接道出了人生世事的真正意義,而對於術者來說,也提出了必須的過程和從術的要求,你必須要明了什麼是天道,什麼是宇宙觀,這樣你才能開始進入易理之中,學習易理的運用價值。
彭煒珀
本文原創,未給同意,不得轉載
@[email protected]
聲明:部分內容來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