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八字 正文

四柱八字中最基本的“曆法”知識

四柱八字中最基本的“曆法”知識


初學四柱命理的人開始一定是不知道從哪裡着手的好,很多人會問我該從那裡開始學。我回答是曆法。八字本來就是時間曆法。不把這個問題看懂,就無法繼續以後的話題。

1 公曆:
  即格里歷。因為它的基礎是太陽中心連續兩次經過春分點所需的時間--回歸年, 故又稱陽曆。格里歷的平年為365天, 閏年在2月末加一天,為366天。在格里歷中, 當某年的紀元年數不能被4整除時為平年,如1981年; 能被4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時為閏年, 如1984年; 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時為平年, 如1900年; 能被400整除時為閏年, 如2000年。
  格里歷平均一年為365。2425日,與長度為365。2422日的回歸年之間, 要積累3300多年才有一日之差, 達到我國南京楊忠輔於公元1199年(早格里歷380多年)制定的《統天歷》水平。
  格里歷按月分配日數摻有格里等帝皇威勢,不很合理。合理的每月天數用兩句話即可概括:"閏年單月小、雙月大; 平年2月減一天"。 但因為格里歷已在全世界通用,人為因素影響極大,改歷很難。
2 農曆:
  農曆是我國廣泛使用的曆法,又稱陰曆、夏曆,是因為它的紀月法以月相為標準, 以月亮從朔到上弦、望、下弦再到朔的一個朔望月為一個月。 推算農曆先推算二十四節氣和定朔(推算日月黃經相等的時刻--朔), 朔所在某日,即為初一,從朔到朔為一個月, 相距29日的為小月, 30日為大月。 月從中氣得名,月內有某中氣的即為某月份, 如含有中氣"雨水"即為農曆正月。 無中氣為閏月, 閏月無名, 取用前月名, 如四月後的閏月為 "閏四月",如此使農曆年與回歸年的差距隨時得到調正。 在農曆中, 平年12個月, 日數為354或355日; 閏年13個月,日數為383或384日。 這就是我國自公元前十四世紀的殷代起,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止, 一直在使用的 "十九年七閏(加七個閏)月" 的曆法。 因為二十四節氣是由太陽的視置決定的, 因此農曆合適的稱呼應是"陰陽曆"。
3 干支歷: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 天干共十個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共十二個字,順序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都是傳統用來編排次序的字組。 二者并行組合排列成天干地支表, 周而復始,循環使用。干支歷的紀年紀月法都同農曆, 它的年、月、日都各以干支順序排列、互不干擾,閏月也同農曆。干支歷中的節日, 三伏,九九以及出梅、入梅等與人們生活及當時社會活動密切相關, 有的至今還為人們所用。
4 節氣:
  節氣產生於我國古代,它反映了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反映了農時季節,在農村家喻戶曉。 隨着中國古歷外傳, 華僑足跡所到之處, 節氣也廣為流傳。節氣是根據太陽在星空間視運動的視位置來決定的。 節氣也叫二十四節氣, 是相間排列的十二个中氣和十二個節氣的統稱。
二十四節氣簡介
立春: 在每年公曆2月4日前後。中國習慣把它作為春季開始的節氣。
雨水: 在每年公曆2月19日前後。此時農村開始備耕生產。
驚蟄: 每年公曆3月6日前後為驚蟄。 "過了驚蟄節, 春耕不停歇"。 北方進入驚蟄,春耕大忙便開始了。
春分: 每年公曆3月21日前後太陽到達黃徑0°時為春分。 這時陽光直照赤道, 南北半球得陽光平均,所以晝夜幾乎等長。
清明: 每年公曆4月5日前後為清明。 此時中國黃河流域及大部地區的氣溫開始升高, 雨量增多, 春暖花開,天空清澈明朗,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 另流行掃墓活動。
穀雨: 在每年公曆4月20日前後。 "雨生百穀"道出了穀雨節氣的由來。 穀雨是北方春作物播種、出苗的季節。
立夏: 中國習慣把立夏作為夏季的開始,一般在公曆5月6日前後
小滿: 每年公曆5月21日前後為小滿。 顧名思義, 小滿是指夏收作物子粒將要飽滿成熟的意思。 小滿后,北方各地的小麥就要熟了,而黃淮流域的冬小麥將開鐮收割。
芒種: 芒種表示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的季節, 一般在每年公曆6月6日前後。
夏至: 每年6月21日前後為夏至。 夏至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 同時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長的一天。
小暑: 在每年公曆7月7日左右。一般小暑后就要數伏(伏指初伏、中伏和末伏。 它是從夏至后第三庚開始的),所以小暑標志著一年最炎熱的季節就要到來了。
大暑: 在公曆7月23日前後。 顧名思義,大暑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
立秋: 在每年公曆8月8日前後。 中國習慣上把這一天作為秋季開始。
處暑: 在每年公曆8月23日前後。 處暑是反映氣溫由熱向冷變化的節氣。
白露: 在每年9月8日前後,白露指氣溫降低,並出現露水。
秋分: 在每年公曆9月23日前後。 "秋分秋分,日夜平分"。 此時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
寒露: 在每年公曆10月8日前後。 寒露一到,華北地區便開始進入深秋, 原野一片金黃,是秋遊的好時節; 而東北地區則呈初冬景象,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卻仍鬱郁蔥蔥。
霜降: 每年公曆10月23日或24日。 霜降表示氣候漸漸寒冷,北方地區已出現降霜或開始有霜。
立冬: 每年公曆11月7日前後為立冬。 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的節氣。 這時,黃河中下游地區即將結冰。
小雪: 在每年公曆11月22日前後。它表示已經到了開始下雪的季節。 此時,東北、內蒙古、華北北部地區氣候寒冷。
大雪: 每年公曆12月7日前後。 一交大雪,黃河流域的冬小麥進入了休眠期。
冬至: 每年12月22日前後為冬至。 冬至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 這天晝最短, 夜最長。 冬至過後便是"數九"了。
小寒: 在每年公曆1月6日前後。 這時正值"三九"前後, 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嚴寒時期。
大寒: 在每年公曆1月20日前後。 大寒為中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最冷的時期。
節氣與公曆(陽曆)有着密切關係。 我國民間流行有"節氣歌"一首: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在公曆中:
"上半年來六廿一, 下半年來八廿三。
每月兩氣日期定, 最多相差一二天。"
5 時差與天文時間
  算命所用的時間是天文時間(視太陽黃經時),而一般人腦子裏面所記的時間是鐘錶時間,也就是人為制定的標準時區的平均太陽時,若出生於某個時辰的頭尾,往往因為"真太陽時差"而致排出來的時往往有誤。
一、標準時與出生地的經度時差:
  全球分為二十四個時區,以能夠被15整除的經度作為該區域的中央子午線,每一時區占經度15度。在該時區中央子午線以東的地區,時間要加,以西的地區,時間要減,一度4分鐘。
中國共分五個時區:
(1)中原時區(東八區):以東經120度為中央子午線。
(2)隴蜀時區(東七區):以東經105度為中央子午線。
(3)新藏時區(東六區):以東經90度為中央子午線。
(4)崑崙時區(東五區):以東經75度為中央子午線。
(5)長白時區(東九區):以東經135度為中央子午線。
  一個時區的"標準時",只是一個大地區的統一時間,大家共同遵守的"人工"時間而已,並不是該時區內每個地點的"本地時間(LMT)"--真正的經度時。要用出生地的經度與出生大地區的標準時來加減,全球任何地點都用這個原則。
  例如:中原時區包括內蒙古、遼寧、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海南、香港、澳門、台灣。這個大地區當時鐘敲定正午12點時,只有位於東經120度線上的地點才是12點,其它的地方是少於或多於12點。如香港位於東經114度10分,比東經120度偏西5度50分,其真正經度時是11時36分40秒。
二、平均太陽時與真太陽時的時差
  鐘錶時間每天24小時的"平均太陽時"是人造的,假想地球繞日自轉、公轉的軌道是正圓形,這隻是政府為了行政措施的方便而設的"統一"時間。事實上,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因黃赤道的關係,並不是一年365。25日、每日都是24小時,只有每年陽曆的4月25、6月14、9月1日、12月24日才恰好24小時,其餘的361天,不是多就是少。這種誤差,稱為"真太陽時差"。《世界航海曆》每日都有註明真太陽日與平均太陽日的時差。
三、夏令時間的時差
  人造的時間中還有一種"戰時時間",又稱"夏令時間"、"日光節約時間"。有些國家、地方政府在夏季時因日出早,日落遲,白晝較長,為了充分利用日光,節省用電,將作息時間提早一個小時(把鐘錶撥快一個小時)。由於上述三種時差,要得到精確的出生天文時間,實在不是容易的事。推算外國人的八字尤其不易,因為有些地區的時制實施冬令時間,或採用格林威治標準(GMT),或採用地方時制,並不統一,命學家要先問明該地區的時間制度,才不致錯誤。
  出生時間若在節氣或子時的交界,更要精密計算時差,否則不但時辰不對,甚至生日、生月、生年都可能會由於一個時辰的不正確,而致滿盤皆錯!
5 正月,冬月與臘月:
正月即農曆一月, 正月初一即為春節;
冬月即農曆十一月;
臘月即農曆十二月, 臘月最後一天即為除夕。


 


@[email protected]

聲明:部分內容來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