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知識
龍脈,即山脈,包括山脈的走向和起伏變化。因山脈在形態上多方面與龍相似,故中國風水學將山脈比喻做龍。
清代的《陽宅十書》指出:「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其來脈氣勢最大,關係人禍福最為切要。」風水學重視山形地勢,把小環境放入大環境考察。
中國的地理形勢,每隔8度左右就有一條大的緯向構造,如天山-陰山緯向構造;昆崙山-秦嶺緯向構造,南嶺緯向構造。
《考工記》雲:「天下之勢,兩山之間必有川矣。大川之上必有途矣。」《禹貢》把中國山脈划為四列九山。
風水學把綿延的山脈稱為龍脈。龍脈源於西北的昆崙山,向東南延伸出三條龍脈,北龍從陰山、賀蘭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中龍由岷山入關中,至秦山入海。南龍由雲貴、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每條大龍脈都有干龍、支龍、真龍、假龍、飛龍、潛龍、閃龍、勘測風水首先要搞清楚來龍去脈,順應龍脈的走向。
尋龍首先應該先尋祖宗父母山脈,審氣脈別生氣,分陰陽。所謂祖宗山,就是山脈的出處,群山起源之處,父母山就是山脈的入首處,審氣脈即指審祝山脈是否曲伏有致,山脈分脊合脊是否有輪暈,有輪有暈為吉,否則為凶。還有尋龍需分九勢,九種龍勢中有:回龍、出洋龍、降龍、生龍、巨龍、針龍、騰龍、領群龍。來龍就要山勢曲折婉轉,奔馳遠赴。
問題來了:中國到底有沒有有龍脈嗎?有多少條?
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至少24個王朝,如果按照每一個王朝就有一條龍脈來計算的話,那麼中國至少就有24條龍脈。黃帝的龍脈在中原黃河流域;大禹的龍脈在今天四川汶川縣的九龍山;商湯的龍脈在黃河流域;周朝的龍脈在岐山;秦朝的龍脈在咸陽;漢朝的龍脈在沛縣;西晉的龍脈在河內;
隋朝的龍脈在弘農;唐朝的龍脈在長安、隴西、太原;宋朝的龍脈在開封、鞏義、洛陽一帶;元朝的龍脈在內蒙古草原;明朝的龍脈在安徽鳳陽;清朝的龍脈在東北。當然,這些都是大致的範圍,其實龍脈的具體位置是很難確定的,這是因為龍的活動範圍是變動不定的,並且大多數龍脈都是依山傍水而生的。
按照風水師的分析認為:中國的大龍脈正在西進和東出的狀態中,西進方向的是黃河流域,華山地區是大龍喝水和出口處;東進方向的是長江流域,黃山地區是大龍喝水和出口處。這兩個區域以後會形成中國新的大龍脈。
中國龍脈的始祖源自昆崙山。昆崙山的左邊(西北邊)是天山山脈、祁連山山脈、陰山山脈。北邊有阿爾泰山,伴它行的還有賀蘭山、大小興安嶺、長白山,昆崙山的右邊(西北、西南邊)有唐古拉山、喜馬拉雅山、橫斷山等山脈。
昆崙山龍脈夾在上述南北山脈中間,不斷向東施展輝煌燦爛的舞姿。龍的主脈落在陝西省的西安市(即古都長安),然後東出中原(河南),同時展開北向、南向、東向、西向分支,形成井體的崑崙山脈體系。
既然是風水寶地,自然有很多人爭搶。作為封建統治集團的最高領導人,皇帝自然是風水寶地的最終所有者,歷朝歷代以來,很多皇帝都會將自己的陵墓建造在風水寶地之上。生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死後也要找個絕佳的地方長眠地下。在中國的龍脈上就埋了這樣三位皇帝,他們的皇陵一個眾人壓根不敢挖,一個想挖可惜挖不開,還有一個是萬萬不能挖的。一起來瞧瞧吧!
第一個挖不開的皇陵。在陝西省咸陽市的梁山上有這樣一座陵墓,依靠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山為陵",這種陵墓的建造方式非常的特殊。可能也正是這樣特殊的陵墓,才讓墓穴很難被挖開。
這也就是為什麼數千年過去了,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仍然保存完好,裏面陪葬着數不勝數的奇珍異寶,都得以較好的留存下來。一批又一批的盜墓賊做了種種努力,卻都沒能將其挖開,實在是難挖啊!
第二個不敢挖的皇陵。秦始皇被眾人尊稱為"千古一帝",為了能夠延續自己的統治美夢,他為求得長生不老做各種努力,譬如派人采仙草煉仙丹求仙藥,但終歸沒能實現願望。但是他想的也算周全,希望自己死後也能擁有生前的權力和富貴,於是建造了一座和宮城一模一樣的秦始皇陵墓,裏面常有各式各樣的稀罕寶貝,奢華程度令人咋舌。更為重要的是為了防止後人盜墓,他布下了,重重機關。據說曾經項羽就帶兵闖進去過,裏面機關實在太多,士兵傷亡慘重,最後只能作罷。
最後一個不能挖的皇陵。不是因為不敢挖或者是挖不開,這座皇陵純粹是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不能挖,沒錯,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黃帝陵,也就是我們的祖先軒轅黃帝的陵墓。眾人皆知我們是炎黃子孫,身為炎帝和黃帝的後代自然不能夠挖自己祖先的墳墓,這樣有違天理太不厚道了。中國人向來以孝順聞名,又怎麼能夠公然冒犯祖輩呢?每年都會有數不勝數的人前去祭拜,人們懷有敬畏之心還來不及,又怎會去挖呢?
@-------------------------------------------------------@
聲明:部分內容來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