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水 正文

風水寶地的解釋,什麼算是風水寶地。

風水知識

  1,什麼算是風水寶地

  風水寶地:簡單來說,就是風水好的地方,居於此處,能幫助人事業興旺、婚姻幸福、發財,可令後代富貴、顯達。嚴格的講,就是符合風水學中“富“與”貴”原則與標準(即所謂“好風水”)的地理位置或者環境。

  2,風水寶地的意思是什麼

  通俗的講,就是風水好的地方,居於此處,能助人事興旺、發財,可令後代富貴、顯達。嚴格的講,就是符合風水學中“富“和”貴”原則和標準(即所謂“好風水”)的地理位置或環境。

  風水寶地標準:後有靠山、左有青龍、右有白虎、前有案山、中有明堂、水流曲折,以使墳穴藏風聚氣而令生人納福納財、富貴無比;外洋寬闊能容萬馬,可致後代鵬程萬里、福祿延綿。魯班符咒記載:伏以,自然山水,鎮宅地板,抵抗一切災難,家宅吉祥如意,家庭興旺發達安康。這樣的地、宅也就是風水寶地。

  識別風水寶地主要是看龍、砂、水的吉凶,其中最主要的是水口,所謂水口,是指水流的入口和出口。水口得當的標誌是;天門開,地戶閉。即水來之處謂之天門,宜寬大。水去之處謂之地戶,宜收閉,有遮擋。因為水是生命之源,能生養萬物。傳統風水學認為水是財源,如果建築與風水理論上水口相合,自然生財,會給主人帶來財源;但如果建築與水口在風水理論上的凶位,那這水源則全給主人帶來災難。所以,風水學最注重水口,風水寶地的識別也是依據測定的水口來評判吉凶。評定風水寶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十二長生法

  水口在:丁未坤申庚酉,生在甲卯,旺在乾亥,墓在丁未。水口在:癸丑艮寅甲卯,生在庚酉,旺在巽已,墓在癸丑。水口在:辛戌乾亥壬子,生在丙午,旺在艮寅,墓在辛戌。水口在:乙辰巽已丙午,生在壬子,旺在坤申,墓在乙辰。此為楊公十二長生水法。如:未山丑向,乙辰方來水,水口在乾亥:辛戌乾亥壬子,生在丙午,旺在艮寅,墓在辛戌,所以乙辰方來水為冠帶水論。

  四大救貧法

  楊公水法四大局,陰陽四局辰戌丑未四墓庫,曰:地戶。又曰:水口。凡天造地設的真龍城局必有水口地戶。二十四山四十八向。辰墓;辛龍水局:A;艮寅山坤申向。旺去�生正生向。右水倒左出乙辰。龍:坤旺;庚臨;辛冠;乾沐;壬生;癸養。水:坤生;庚沐;辛冠;乾臨;壬旺。B:丙午山壬子向。生去會旺正旺向。辛龍水局。龍:坤旺;庚臨;辛冠;乾沐;壬生;癸養。水:壬旺;乾臨;辛冠;庚沐;坤生。左水倒右出乙辰。C:癸丑山丁未向。正養向。右水倒左出巽巳。龍:坤旺;庚臨;辛冠;乾沐;壬生;癸養。水:壬旺;乾臨;辛冠;庚沐;坤生;丁養。D:辛戌山乙辰向。正墓向。左水倒右與右邊坤水合襟過堂出巽巳。龍:坤旺;庚臨;辛冠;乾沐;壬生;癸養。水:左邊乾臨,壬旺,右邊坤生。E:乾亥山巽巳向。化死為生自生向。右水倒左出乙辰養位不作衝破養位論。龍:坤旺;庚臨;辛冠;乾沐;壬生;癸養。水:癸生;丙沐;丁冠;坤;庚旺。F:庚西山甲卯向。化絕為旺自旺向。左水倒右出乙辰借庫消納。龍:坤旺;庚臨;辛冠;乾沐;壬生;癸養。水:甲旺;艮臨;癸冠;壬沐;乾生。注:陰龍陰向,陽龍陽向。凡自生自旺的龍最有力上應星垣。多為三吉六秀龍。三吉六秀砂水。四垣乾坤艮巽,四庚壬丙。大貴。戌墓:乙龍火局。A:坤申山艮寅向。旺去�生正生向。龍:艮旺;甲臨;乙冠;巽沐;丙生;丁養。水:艮生;甲沐;乙冠;巽臨;丙旺。右水倒左出辛戌正庫。B:壬子山丙午向。生來會旺正旺向。龍:艮旺;甲臨;乙冠;巽沐;丙生;丁養。水:丙旺;巽臨;乙冠;甲沐;艮生。左水倒右出辛戌火庫。C:丁丑山癸丑向。正養向。龍:艮旺;甲臨;乙冠;巽沐;丙生;丁養。水:艮生;甲沐;乙冠;巽臨;丙旺;癸養。右水倒左出乾亥絕位。D:乙辰山辛戌向。兩水夾出正墓向。龍:艮旺;甲臨;乙冠;巽沐;丙生;丁養。水:艮生;甲沐;乙冠;巽臨;丙旺。左水倒右合艮位生水出乾亥絕位。E:巽巳山乾亥向。化死為生自生向。龍:艮旺;甲臨;乙冠;巽沐;丙生;丁養。水:乾生;壬沐;癸冠;艮臨;甲旺。右水倒左出辛戌養位不作衝破養位論。F:甲卯山庚酉向。化絕為旺自旺向。龍:艮旺;甲臨;乙冠;巽沐;丙生;丁養。水:庚旺;坤臨;丁冠;丙沐;巽生。左水倒右出辛戌衰方。丑墓:丁龍金局。A:乾亥山巽巳向。旺去�生正生向。龍:巽旺;丙臨;丁冠;坤沐;庚生;辛養。水;巽生;丙沐;丁冠;坤臨;庚旺。右水倒左出癸丑正庫。B:甲卯山庚酉向。生去會旺正旺向。龍:巽旺;丙臨;丁冠;坤沐;庚生;辛養。水;庚旺;坤臨;丁冠;丙沐;巽生。左水倒右出癸丑正庫。C:辛戌山乙辰向。正養向。龍:巽旺;丙臨;丁冠;坤沐;庚生;辛養。水;乙養;巽生;丙沐;丁冠;坤臨;庚旺。右水倒左出艮寅絕位。D:丁未山癸丑向。兩水夾出正墓葬向。龍:巽旺;丙臨;丁冠;坤沐;庚生;辛養。水;巽生;坤臨;庚旺;右水倒左合襟巽生水出艮寅絕位。E:坤申山艮寅向。化死為生自生向。龍:巽旺;丙臨;丁冠;坤沐;庚生;辛養。水;艮生;甲沐;乙冠;巽臨;丙旺。右水倒左出癸丑。不作衝破養位論。F:丙午山壬子向。化絕為旺自旺向。龍:巽旺;丙臨;丁冠;坤沐;庚生;辛養。水;壬旺;乾臨;辛冠;庚沐;坤生。左水倒右了癸丑衰方。未墓:癸龍木局。A:巽巳山乾亥向。旺去�生正生向。龍:乾旺;壬臨;癸冠;艮沐;甲生;乙養。水;乾生;壬沐;癸冠;艮臨;甲旺。右水倒左出丁未木墓。B:庚酉山甲卯向。生去會旺正旺向。龍:乾旺;壬臨;癸冠;艮沐;甲生;乙養。水:乾生;壬沐;癸冠;艮沐;甲旺。左水倒右出丁未正庫。C:乙辰山辛戌向。正養向。龍:乾旺;壬臨;癸冠;艮沐;甲生;乙養。水:辛養;乾生;壬沐;癸冠;艮臨;甲旺。右水倒左出坤申絕位。D:癸丑山丁未向。兩水夾出正墓向。龍:乾旺;壬臨;癸冠;艮沐;甲生;乙養。水;艮臨;甲旺;乾生。左水倒右合出坤申絕位。E:艮寅山坤申向。化死為生自生向。龍:乾旺;壬臨;癸冠;艮沐;甲生;乙養。水;坤生;庚沐;辛冠;乾臨;壬旺。右水倒左出丁未不作衝破養位論。F:壬子山丙午向。化絕為旺自旺向。龍:乾旺;壬臨;癸冠;艮沐;甲生;乙養。水;丙旺;巽臨;乙冠;甲沐;艮生。左水倒右出丁未出衰方。提示:此乃楊公入山四局格定水口之法,四墓四局察審水立穴定向的基本方針。楊公曰:入山看水口,便知金龍動不動。其義為四墓四局以水口地戶定龍的生旺及水的生旺,以水口定長生謂此也!向上起長生帝旺為楊公絕世之學,承傳了郭璞的乾坤艮巽、甲庚壬丙,八山的內涵,完善了八山四局的陰陽論術。推崇自生自旺八山的精靈神物,四維八神之龍乃天然所生,龍力雄而猛,效應好,符合易經八卦八龍之學說。四局四墓之內,龍凡養、生、沐、冠、臨、旺之六龍可取,故楊公曰:金龍。凡衰、病、死、墓、絕、胎六龍不可取用之。

  羊刃祿堂法

  楊公水法真訣莫不是師承,非師傳之真訣,必定被誤導,因為歷代師者不輕易外傳,以上所述也無非是託名楊公的偽作。楊公水法是以真龍真穴為體,消砂納水為用。若只顧在立穴而收砂收水,不顧龍穴的真假,就落入棄本置末之下乘作法。得不到真龍,砂水皆不為我所用,儘管消砂納水做得巧奪天工,也是枉然的。一切禍福,皆在龍真穴的、收山出煞上。若是龍不真,穴不的,收不得山來,出不得煞去,“巒頭為體,理氣為用”是真諦。如果能掌握楊公水法的“羊刃、祿堂”之分,算是初步掌握了楊公風水收放水之法,但其中又有八煞、黃泉,及救貧黃泉等之法,如能正確撐握,富貴榮華盡在期間。楊公水法,精簡快捷,真假立辨。雌雄配合,陰陽交媾,就是“楊公水法”的玄關。所謂交媾,就是說物物自具雌雄之性。雌雄與山水之理相應而生旺,如“乾山乾向水流乾,乾峰出狀元”是也。

  正神零神法

  正神正位裝,即要將“龍頂”裝在正神位上,正神方位內的山峰要百步始成龍氣,而零神方位里的水,則不論其水面的闊狹,水源的長短,只要能低空而不填實,就可論為吉祥。山龍是如此用法,水龍也是如此用法,交媾的原理,是以不變應萬變,用之於四海而皆準。“山上龍神不下水,水裡龍神不上山”是楊公風水的天機妙訣。“絕地訣”、“貧單絕”、“城門訣”“玉輦經”“門樓經”等之理論,是楊公水法陰陽造化之玄機。

  中火星法

  楊公水法的“挨星”理論是指三元九運星氣的旺衰得失;以“排山掌訣”來定。“中星”“火星”順逆是楊公水法又一個秘訣,“中星歸庫永代興,火星歸庫永世貴”是也。山水合陰陽有情,廿八宿為用,龍砂向水相配合,才能稱之為“楊公水法”。

  進神法

  楊公水法曰:明堂裏面要平地,明堂裏面有儲水,第一寬暢平整為貴。龍真穴正而誤立向,葬下一樣可以發達,其雖發達得功名,但有禍隱不測,何故?是因為水法錯誤,犯了“羊刃”“祿堂”之向,向上吉氣收不進來,向上來去之水不能為我所用,水主財祿,祿即是奉祿官祿,官祿不為我所用,焉有不丟官之理?真龍真穴得運又水法吉向,才能“催財催貴”。何謂吉向?一不犯“黃泉曜煞”,二不犯“羊刃祿堂”,三砂水要“生入克入”。如此之後再以八卦論吉凶,一卦純清者大吉,二卦者兼生旺可富貴,三卦者雜氣不吉。

  七星打劫法

  先天八卦講: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搏、水火不相射。確定了一個立體的自然環境模式,以及其自然現象。後天八卦:其內容講:坎離定南北,帝出乎震。一講地平方位,一講天體運行所產生的氣候變化規律。地理之學,根據後天八卦所述規律,在先天八卦立體模式中,尋找人居的地理環境和地平方位。故地理“城門一訣”,講求先後天互用。以上觀點,應該屬於形勢範疇,形勢家從先後天八卦中所尋找的理論依據。無非山水左右旋的形勢配合(一如太極圖之陰陽魚圖形),結合天元龍立天元向的規則。考察很多古墳,也是如此製作的。古來大地皆有留存,何以?元運不合也。此乃《玉函》講求的主要內容。所謂真傳一句話,訛傳萬卷書,有緣之人方可得之。楊公秘訣“七星打劫”序:“天上北斗司元氣化育萬物者也,斗柄指東天下皆春……陰陽二宅在囗囗囗囗在囗元而發丁財……”。

  文昌法

  “一白水,為魁星生旺,少年科甲,名播四海,多生聰明智慧男子,……四綠木,為文昌,生旺文章名世,科甲聯芳,女子容貌端妍,聯姻貴族。”《玄機賦》曰:“坎元生氣,得巽木而附寵聯歡”,“名揚科甲,貪狼在巽宮”,“木入坎宮,凰池身貴”。《紫白訣》曰:“四一同宮,准發科名之顯”。“四綠為文昌之神,職司祿位;一白為官星之應,主宰文章。還宮複位固佳,交互疊逢亦美。”《地理精纂》曰:“一四同宮主科名,號青雲得路,有文筆硯池水,鼎元之兆也”。這些論述,都表明文昌位的作用是准發科名。現代社會以文章取科,文章蓋世者,即能青雲得路,所以在文昌位讀書,是很有作用的。

  文昌位有固定和隨運而轉兩種。按固定而言,地盤的巽宮,就是文昌位。巽在東南角,在此角讀書,可以得文昌之輔。按宅性而言,坤宅,巽位得四一同宮。如果立二運坤艮向,巽位得四四一,文昌星還宮複位。同時,坎位亦得一一四,文章魁星也還宮複位。這兩個位置對讀書人非常之好。還有,兌宮也有一四同宮,對讀書人也很有利。所以,二運得坤宅的人,家中必有著名人才出世。艮宅,坎位得一四同宮。如果立八運艮山坤向,坎位得一一四,文章魁星還宮重位。同時,巽宮亦得四四一,文昌星也還宮複位。這兩個位置對讀書人非常之好。還有兌宮也有一四同宮,對讀書人也很有利。按隨運轉變的方法去找尋一四同宮,也不困難,各個山向之宅,都有文昌位,只是組合有些不同而已。

  八煞黃泉法

  楊公水法是指楊公風水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山水調整的操作方法,主要是根據羅盤二十四山來推定吉凶。“乾山乾向水朝乾,乾峰出狀元;卯山卯向卯源水,驟富石崇比,午山午向午來堂,大將值邊疆;坤山坤向坤水流,富貴永無休”。此詩明確了楊公風水八卦先後相配之要訣。又如:“八煞黃泉水法”,“救貧黃泉水法”,“九星水法”;詩云:“壬山滄滄水雲囗,龍碓磨坊一同尋,囗囗有路人弔死,若有圓墩食葯人,囗囗有樹頭上枝,囗囗有橋出仙人,囗囗有石高照破,兩宮相會破家庭。”,“羊刃祿堂水法”則雲:“羊刃來水見花休,水流疾病產下憂……”。楊公水法是楊公風水的精華之所在。

  3,風水寶地的著名城市

  北依山險、南控平原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它有3千多年的歷史,周武王封堯的後代於此,當時叫薊丘,後來成為燕國的國都。遼代以北京為陪都,稱燕京。金代於1153年遷都北京,改名為中都,從此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

  4,請問,人死後,選個風水寶地埋葬,屍體真的不會腐爛麽?求解釋。

  這種事情非常常見。特別容易出現在南方喪葬之中。首先,墓穴的選擇一般是窪地,黏土或黃泥地,且周圍有溪流或池塘。其次,下葬時,棺木的選擇為杉木,花梨木樟木等高檔木材(古人有棺木分三層其中一層必定為木質的。再次,棺木內封閉較好,墓穴封閉較好。最後,屍體的壽衣屬於絲絹內遇水后密封性較好的陪葬物。所以下葬后形成一個穩定的小環境,會導致屍體上千年不會腐爛。這就是為何南方容易出現乾屍的原因,大體上就是因為這四項。

  但是,在南方土葬時,按照喪葬習俗,屍體不腐爛是不利的,也有人說會變成旱魃(我沒有見過,雖然很多人說他們見過,但我個人不相信),所以避免以上四點。

  5,什麼叫做---風水寶地?

  通俗的講,就是風水好的地方,居於此處,能助人事興旺、發財,葬於此處,可令後代富貴、顯達。

  嚴格的講,就是符合風水學中“富“和”貴”原則和標準(即所謂“好風水”)的地理位置或環境。

  風水寶地標準:後有靠山、左有青龍、右有白虎、前有案山、中有明堂、水流曲折,以使墳穴藏風聚氣而令生人納福納財、富貴無比;外洋寬闊能容萬馬,可致後代鵬程萬里、福祿延綿。

  【著名風水寶地城市】

  杭州:天目余脈、山青水秀

  杭州,舊稱臨安,五代的吳越國和南宋在此建都。

  杭州位於鎮江的北岸,大運河在此與錢塘江相交。它的西北是天目山,西南和東南是龍門山和會稽山。它風景如畫,封建統治者很樂意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所以在此建都。以至於宋代詩人林升斥責道:“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有關杭州的風水,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記載明正德三年(1508)郡守楊孟瑛所述:“杭州地脈,發自天目,群山飛翥,駐於錢塘。江湖夾挹之間,山停水聚,元氣融結……南跨吳山,北兜武林,左帶長江,右臨湖曲,所以全形勢而周脈絡,鍾靈毓秀於其中。”

  李思聰在《堪輿雜著》論杭州干龍說:“杭州干龍自天目起,祖遠不能述。從黃山大嶺過峽后,一枝起南高峰,從石屋過錢糧司嶺,起九曜山,越王山,過慈雲嶺。起御教場、勝果山、鳳凰山,過萬松嶺,起吳山入城。一枝起北高峰,從桃園嶺青芝塢斷,起岳墳后烏石山,從智果山保叔塔入城,來龍沿江而下,皆自剝星巒遮護,隔江諸峰,遠映護龍,直從蕭山至海門。生天弧天角星,從別子門石骨渡江,起皋亭諸山,作下砂兜轉。右界水自嚴州桐廬流入錢塘江;左界水自餘杭西溪流入官河,惜兩界分流未合,城中諸河塞阻穢濁,脈絡不清。”

  北京:北依山險、南控平原

  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它有3千多年的歷史,周武王封堯的後代於此,當時叫薊丘,後來成為燕國的國都。遼代以北京為陪都,稱燕京或南京。金代於1153年遷都北京,改名為中都,從此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元代以北京為大都,以“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原則建設北京,奠定了北京城的規模。明初定都應天(今南京),為了殺元代的王氣,拆除了元朝的宮殿,把北城牆向南推移。明成祖遷都北京,為了體現皇權的核心地位,把全城的中軸線向東推移了150米,新建的宮殿都在中軸線上,又在線北堆築了一座景山,用以鎮元代殘餘的王氣,以便明代長治久安。清代仍以北京為都城,增建了地壇、日壇、月壇,用以祭祀。北京城南面有天壇,北面有地壇,東面有日壇,西面有月壇,分別表示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

  北京之所以歷來成為軍事重鎮、政治中心,這與其地理形勢有關。它地處華北平原與西北蒙古高原、東北松遼平原之間,西北是燕山山脈,西南是太行山脈,南面是華北平原,東面是渤海灣。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環抱渤海,成為拱衛北京的屏障。北京北依山險,南控平原,處於北京小平原、南方大平原、北方山地之間,必然引起歷代先哲的重視。

  元代蒙古貴族巴圖南曾對忽必烈極力推薦北京,《元史・巴圖魯》記載巴圖南語:“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於是,忽必烈決定定都於燕。

  明成祖在靖難之役趕走明惠帝后,他不願意到南京雲當皇帝,有意留在北京。因為北京是他的封地(時稱燕京),龍潛於此,多有經營。上有所好,下必應之,他的臣僚紛紛表示贊同。《明實錄・太宗實錄》記載群臣上疏:“伏惟北京,聖上龍興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俯視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勢,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成帝王萬世之都也。”明人普遍認為定都北京是明智之舉。萬曆年間修撰的《順天府志》卷一雲:“燕環滄海以為池,擁太行以為險,枕居庸而居中以制外,襟河濟而舉重以馭輕,東西貢道來萬國之朝宗,西北諸關壯九邊之雉堞,萬年強御,百世治安。”

  南京:虎踞龍盤、依山傍水

  南京的西面有座石頭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涼山,像一個蹲着的考慮,東面有鐘山,像盤曲的卧龍。所以,歷來的人們稱南京為“虎踞龍盤”。這個稱呼由來已久,據晉代張勃的《吳錄》,劉備派遣諸葛亮到南京,諸葛亮嘆道:“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北周庚信在《哀江南賦》雲:“昔之虎踞龍盤,加以黃旗紫氣。”唐代劉知幾在《史通・書志》解釋說:“虎踞龍盤,帝王表其尊極。”唐代李白在《永王東巡歌》雲:“龍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古丘。”可見,“虎踞龍盤”一詞已為人們認同。

  南京先後有不少王朝和政權在此建都。三國的東吳以及後來的東晉、宋、齊、梁、陳連續在此建都,史稱六朝古都。以後,南唐、明朝、太平天國辛亥革命、蔣介石國民政府都在此建都。

  南京的名稱多有變化,戰國時楚置金陵邑,秦稱秣陵,東吳稱建業,晉及南朝稱建康,明稱南京,南唐和清朝稱江寧府,太平天國稱天京。

  南京地勢險要,四周是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西邊有秦淮河入江,沿江多山磯。從西南往東北有石頭山、馬鞍山、四望山、盧龍山、幕府山,東北有寧鎮山脈的最高峰鐘山,北邊有富貴山、覆舟山,雞籠山,南邊有長命州、張公州、白鷺等沙州形成夾江,這些天然屏障拱衛着南京,使得歷代統治者都很看中這塊寶地。不僅如此,南京還處在經濟發達和交通便利大環境中,東南的太湖平原和錢塘江流域是資源豐富的糧倉,形成了很好的經濟基礎。沿江可上溯到九江、武漢,沿江下行可到上海,加上秦淮河與太湖水系,使得南京四通八達。

  風水先生對南京的龍脈走向有過描述。李思聰在《堪輿雜著》談南京尋龍時說:“若南京牛首之龍,自瓦屋山起,東廬山至漂水蒲里,生橫山、雲台山、吉山、祖堂山而起牛首雙峰,特峙成天財土星。左分一枝,生吳山至西善橋止,復於肘后逆上,生大山、小山。右分一枝,生翠屏山,從爛石岡落,變作岡龍,至麻田止。中抽將軍山,過黃泥岡,起祝禧寺,至安德門,生雨花台,前至架岡門上方門而止。”這一套說法很煩瑣,我們切不可拘泥。

  洛陽:生於蘇杭,葬於北邙

  洛陽是九朝故都,跨越時間長達千年有餘。“生於蘇杭,葬於北邙。”洛陽城北的邙山是中國人終極歸宿的代名詞,邙山上陵墓多得“幾無卧牛之地”,更有6代24帝長眠於此,分佈之密、數量之多、延續年代之久,堪稱中國之最。“邙山屬崤山余脈,高出黃河、洛河水面約150米,地勢開闊,南有洛水,地處黃河與洛河交匯處,‘水口’是上上之選,整個陵區的風水是不錯的。在邙山地表以下5~15米的土層,滲水率低、黏結性好、土壤緊硬密實,最適於安置墓穴。”

  在風水理論中,葬地講究生氣凝聚、風吹不到,並且有水流可以界止生氣,由晉郭璞寫就的風水名著《葬書》對此的解釋是:能夠給人帶來福音的葬地,靠的是葬地內的生氣。生氣在地里流動,遇見風一吹就散了,遇見水流一攔擋,就停止不動了。這其中的氣,指的是陰陽二氣。宇宙間存在的這兩種相反相成的氣,時刻不停地在消長變化,當陰陽二氣彼此平衡為最佳狀態。邙山一帶“北枕邙山南蹬洛水”正是“靠山面水,藏風聚氣”的理想營墳之所。

  西安:南阻秦嶺,北濱渭河

  西安,古代稱為鎬京、長安,它是我國著名的古都。西周以豐、鎬為都,秦以咸陽為都,均在西安附近。西漢、新、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都在西安建都。東漢、曹魏、後唐都在西安建有陪都。

  歷代統治者之所以看中了西安,這與西安的地理形勢有關。西安地處關中平原,南阻秦嶺,北濱渭河,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史記留侯世家》記載漢代張良對西安的讚譽:“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進而,天府之國也。”

  【其他風水寶地介紹】

  一、湖北省的蘄春縣蘄州鎮

  蘄州鎮位於長江中下游北岸大別山南曲,是個偏僻的小鎮。是明代聖醫李時珍的故鄉。大別山龍脈彼起此伏,象舞龍般一直舞到蘄州鎮,生動非常;彎彎曲曲、浩浩蕩盪的長江水,象玉帶那樣輕飄流過蘄州,然後緩緩東流,呈現環抱形狀,又被巴水、湍水河兜裹,成為“水抱格”。它的西北方有桐柏山和大別山擋住西北風,形成“環山格”。所以蘄州鎮真正是一塊“山壞水抱”的風水地理寶地。是富貴雙全的風水地理格局。

  蘄州鎮有一條狹長的街道叫東長安街(人們又稱為博士街),全長500米,住有100多戶人家。這條街20世紀,出了100多名博士,多半是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取得的博士學位。很多都地父子、父女、兄弟雙雙是博士。例如李寶珍一家,人稱為博士家,李寶珍前世紀取得美國紐約某醫科大學的博士。他的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在美國先後均取得了不同學科的博士學位,負責美國科研單位重要頭頭或做教授。一個家庭出了五位博士,真是世上少見。

  博士街出了博士的家庭,目前百分之百都遷出了蘄州鎮。有的去了西方發達國家充當大學教授或擔任科研要職,有的在國內各地工作。外地人家能夠遷入博士街居住,也一樣能出人才。例如同濟醫科大學教授楊仕豪的舊居,前世紀60年代出了四個大學生,全家離開了蘄州博士街,將博士街的舊屋賣給外地人王貴才。王貴才搬進住還來不及修繕和翻新,他的兩個兒子先後考上重點大學。

  二、江西省的臨川縣

  這個縣列入“中國名人辭典”的多達134人,有歷代“臨川才子”的光榮稱號,如宋代的宰相兼大文豪王安石、曾鞏,明代戲曲大師湯顯祖等均出於此縣。近期有教授職稱以上的學者55人,各學科研究生96人,留學生30多人。1982年以來,該縣先後有80多名未滿15歲少年才子,先後分別錄取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科技大學等高等學府破格錄取為少年大學生。所以筆者認為臨川縣之所以有這樣的人才,這和風水地理脫不了關係的。

  臨川縣位江西省撫州市西南,名為“上頓渡”,是眾水所匯之處,地理風水的氣場十分優越,南面的贛江、崇江、撫河如扇形十彎九曲流向臨川,在臨川北匯合流入長江和鄱陽湖,成為地理風水難得的“聚水格”局。臨川西北有環形的山脈擋住西北風,形成“山環水抱必有氣”(即氣聚),符合“山環水抱必有大發者”的風水定律。臨川的北方又有九嶺山、連雲山、幕阜山鑄成層層包圍,使北風不能入侵吹散氣場。此外,臨川較遠的南方,有武夷山直行,成為來氣之口直入臨川,源源不絕地入而聚匯,形成一個優越不散的大氣場,使臨川成為一塊風水寶地。所以儘管時代變遷,社會制度更換,從來不影響臨川的人才輩出的地理環境。

  三、江蘇省的泰州市黃橋鎮

  黃橋,地處長江北岸,是蘇中蘇北地區規模最大的集鎮。黃橋歷史上素有“北分淮倭,南接江潮”的水上樞紐之稱,始建於北宋神宗元豐年間,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

  黃橋自古人文薈萃,僅何氏一族就有“一門四時士,七十二舉人”的查考,著名的中國地質學之父丁文江先生,中國喜劇創始人丁西林先生,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核糖核酸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學家王德寶先生也都生於黃橋。抗日救國時期,一場黃橋決戰以少勝多震驚中外。現在更有無數的博士、教授。每年都有很多人考上名校。

  黃橋的風水旺地在黃橋西北的高沙土地區,多條水流交會成“水口”(龍穴)主宰整個黃橋的運勢。有“五龍戲珠”之稱,“飛龍在天”之勢。

  四、江蘇省的宜興市

  宜興市有教授縣的美稱,當代大陸中國有548位宜興籍高級的科技人員。如物理學家周培源、化學家唐敖慶、藝術家徐悲鴻均是該縣人。宜興市父子同是教授的、兄弟同是教授的、一門眾都是教授的屢見不鮮。

  宜興是典型的聚水格,它有水龍的保佑。宜興地處長江中游彎彎曲曲的大環抱中,地理風水的氣場十分良好。它又是眾水眾湖匯合流入太湖的必經之路,而且處近終點站。它的西北形成眾星拱月般扇形水系:有宜興長漕河、渴湖、長盪湖、南猗湖,還有很多人工水庫。這些湖河源於長江,向江匯合,流經宜興,注入太湖。因此,使宜興成為典型的水抱型。

  【如何尋找風水寶地】

  古人在尋找風水地時,總是以其外部景觀作為重要指示物,即所謂“內氣萌生,外氣成形”;在尋找風景優勝地時,又是以其地脈的來去和山川“氣象”的好歹作依據的,這就決定了風水與風景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繫。

  現將一些風水手法作一些簡要介紹,供相關人士選擇基地或住房時參考。

  第一,尋求“龍脈”。環境選址的尋找過程,風水的術語叫“辨形”。“辨形”就是尋找“龍脈”,即自然山水的會聚圍合場所。從微觀上看,尤其在市井之地如何尋找“龍脈”,風水界也有自己的說法。如《陽宅集成》稱:“萬瓦鱗鱗市井中,高屋連脊是真龍”;《陽宅會心集》稱:“一層街衢為一層水,一層牆屋為一層砂”。從這些觀點出發,市中心成熟商業街就成為“真龍”;現代的快速軌道交通也成為引氣的“龍”。從現實情況看也是如此,臨近商業中心的地塊炙手可熱,房價高得平民百姓不敢問津。臨近軌道交通線的房價也要遠遠高出其他比較偏離的地區,哪怕其相離只在數百米至千米之間。從實際意義上說,這就是交通問題。古代居住點臨江靠河,是因為生活方便,出行則有舟楫之利,與現代人把交通便利作為選擇樓盤最重要的條件異曲同工。

  第二,得水為上。但街道畢竟與真正的“水”有本質的區別,從生活、生產的基本需求出發,人的本性是“親水”的。《葬書》也稱:“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水龍經》則認為:“平洋只以水為龍,水繞便是龍身泊,故凡尋龍,須看水來迴繞處求之”;“山管人丁水管財”,“財源茂盛達三江”等等,都是“水”對經濟生活影響的寫照。有山有水,始終是人們對理想生活環境的追求。隨着小康社會的建設,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已經從有房住,發展到開始關注周邊的環境,窗外的景觀。

  風水的雛形,源自古代先民聚居點的選址,當時並無“風水”一說,是先民們在與殘酷的自然環境的搏鬥中,逐漸懂得了必須選擇安全、健康、便於生活,又有利於生產的生活環境。

  6,如何尋找風水寶地

  在風水理論中,有“望氣尋龍理論”,義甚玄微,世罕言之。據鄭觀應《望氣尋龍訣》引載李遁庵所注邱延翰《天機素書》,這種風水學說的理論要點大致如下:龍來十里,氣高一丈,龍來百里,氣高十丈。氣正,則脈從中落而穴正;氣偏,則脈從側落而穴偏。


@-------------------------------------------------------@

聲明:部分內容來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