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水 正文

龍山景區 | 卧龍守護 風水之山

風水知識

  龍山,北依四面尖,西臨長河,山勢綿亘渾厚,蜿蜒磅礴,勢若游龍,龍頭俯臨深潭,整個大山就像一條俯首吸水的龍。民間傳說,深潭下有巨洞,通達龍宮,歷代官府把龍山看做是太湖的圖騰,佛教高僧爭龍山為宗派聖地。

  自唐以來,龍山便是“邑之名勝”、“邑之巨觀”。依山先後建有“覽秀亭”、“觀風亭”、“龍山宮”、“智果庵”、“觀音閣”等多處亭台樓榭。星移物換,滄海桑田,龍山的古建築歷經兵燹,現僅存“觀音閣”,但龍山依舊,夜雨常存。

  龍山,山形似一條卧龍,故名龍山。清末民初傑出的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楊守敬《水經註疏》:太湖縣,泰始二年置縣,在龍山,太湖水邊。這說明龍山早有其名。龍山上布滿巨石,遠看光禿禿的一片,其實山上有許多景點。

  《太湖縣誌》記載:龍山“為湖邑主山,下有龍湫,深不可測,際夜波光嵐氣相為摩盪,石上每宿留雨痕,為熙湖八景之一。山腰有古剎,其巔有希歐亭,平揖諸峰,俯臨眾水,四境皆可矚望。下山數十步為龍宮,歲旱禱雨輒有應。迤北有岩,下瞰龍潭,緣岩多苦竹,邑人建觀音閣其上,題曰小普陀。岩其麓有釣台,圍以石欄,峭壁千尺,仰望可落帽。下有巨石浮水,多刻名人詩,字半剝落不可讀。然山勢綿亘深厚,石骨玲瓏,文峰聳峙,墨浪瀠洄,洵為一邑巨觀。”

  龍山下有突兀的“千尺之崖”,崖上有廟“龍山宮”,那便是龍頭。“千尺之崖”兩側,各有一座一丈余高的小山峰,像龍的兩隻角。廟的下面有兩個對稱的大洞,為龍的雙眼。龍的兩眼之間有一巨石凸出,便是龍鼻。下有一天然長石,一直伸到龍潭中央,活像一條卧於深山的龍伸出長長的龍鬚,在龍潭中吸水。

  由於修建花涼亭水庫,龍頭的原貌受到了一些破壞。據當地的老人回憶,龍頭左側原有一塊大石頭,約有60平方米,高約10米,從龍頭向北延伸,上面平坦如砥,沒有一絲裂縫,常有人在上面曬稻穀,故稱之為“曬稻石”。

  龍頭右側,有一塊奇石,遠望像一頭母豬,兩個大耳朵耷拉着,大肚子拖在地上,故稱“豬婆石”。龍頭的北山崗上,有一塊巨石,長約五丈,寬兩丈,四角有石頭撐着,像一屠凳。屠凳外側有一白石頭,就像一塊豬板油,人們把它叫“豬油石”。在“豬油石”旁,還有一塊大一些的黃色石頭,形狀似狗,仰着頭,對着豬油,好像在舔屠凳,故稱之為“黃狗舔油凳”。

  龍頭、龍頸及龍身上,布滿各種峭崖怪石,青嶂峭壁上刻滿了自宋代起、特別是明清許多文人的題詩:明代呂贊公有贊龍山詩句:“好鳥嚶嚶知節候,奇花簇簇照人顏。數聲牧笛青山外,一恭弘=叶 恭弘漁舟碧水間。”

  明代王守仁有《游龍山》詩:“探奇凌碧嶠,訪隱入丹丘。樹老能人語,麋馴伴客游。雲岩遺鳥篆,石洞秘靈湫。吾欲鞭龍起,為霖遍九州。”

  清代狀元趙文楷歲試剛罷,正值重陽節,結伴龍山希歐亭會飲,曾做五律一首:“醉把茱萸盞,黃花插滿頭。龍歸一潭凈,日落萬山秋。急管驚棲鶻,長歌和飯牛。未知今日事,能續古人不?”舊時龍山,有亭台樓閣多處,山腰有古剎,其巔有希歐亭。

  龍山舊有宋進士向榮墓及宋進士黃忱之岳母顧夫人墓。向榮為邑人,博通經史,飽有學問,曾在龍山結茅隱居,九十而卒,葬於山上。墓萬曆年間被山水沖毀,現僅存墓碑,碑有志。龍山最有名的還是清順治間邑令李世洽側室王曇雲之墓。王曇雲紅顏早逝,李世洽忍痛將之葬入龍山之麓。且於墓冢四周,廣植桃樹,並題墓門雲:“雲寄無端,偶為山川留玉佩;春歸何處,可堪風雨問桃花。”后又在墓旁建有智果庵,供奉曇雲小像,並在曇雲埋香處置庵田30餘畝,永為香火之資。趙文楷之子趙�s曾於庵中讀書,見香冢依然,桃花又開,揮毫撰聯雲:“青冢依然,何處問美人香草;紅塵不到,此間有流水桃花。”

  明代以來,龍山的建築不斷增加,一座座古樸優雅的亭台樓閣和精雕細刻的石欄拱門,曾與龍山山崖的“童子拜觀音”、“鵝公包石”、“海螺石”、“穿廊石”等怪石和茂林修竹交相輝映,把龍山裝點得如畫似錦。

  龍山像一條卧龍,守衛着花亭湖的大門。由於它是縣城附近第一高山,登臨山頂,極目遠眺,曠野平疇,盡收眼底,令人心胸開闊,心情舒爽。

  龍山盡頭有一座廟宇,名龍山宮,又名觀音閣,有“小普陀”之稱。明嘉靖八年(1529年)知縣翁溥所修,有龍王殿、祖師殿、觀音崖等。后又修建了觀音閣主殿、地藏王殿、四大天王殿、大雄寶殿等建築。山上常年香客不斷,煙霧繚繞。

  清道光年間發大水,廟被沖毀。后得以重建,清咸豐四年(1854),被太平軍火焚。20世紀30年代,有人在此廟附近挖出兩口缸,內有一圓寂的僧人,雙手合十端坐,身掛佛珠,不知其往生年月。

  龍山宮被毀幾十年後,有一俗姓曹的比丘尼募化重建。后又有一法號妙真的尼姑募捐修葺。太湖臨解放前,廟常遭土匪搶劫,兩比丘尼一個出走,一個還俗,廟漸廢。

  1990年,龍山宮開始修復,1995年建成大雄寶殿和天王殿,1999年建成觀音殿,2001年建成地王殿。

  從大門進入,山上雜樹重生,陰翳蔽日,奇花異草隨處可見。湖風吹拂,清涼幽靜。進門的右側就是觀音閣主殿,亭台樓宇,雕欄畫棟,十分壯觀。

  沿着台階拾級而上,可以仰望屋宇上的飛檐,直入雲霄。

  從觀音殿往下走,繞過一段山路,就到了地藏王殿和四大天王殿。大雄寶殿背後的山崖,挺拔如削。明朝正德年間,知縣楊浩曾在龍山建“湖山一覽亭”。現山崖上還留有“湖山一柱”的石刻。據說當年龍山夜雨就由此山崖形成。明朝知縣翁溥在嘉靖十年於龍山建“觀風亭”,並寫下亭記:觀風亭“可以觀政也。是故善觀民者,觀諸我;善觀我者,觀諸民。蓋民風也,我風之自也。知風之自而理道得矣。”翁溥還在龍山建“笑雲亭”。明朝永樂年間,縣令吳炬曾在龍山建有“覽秀亭”,當時縣學鄧宗經有詩讚曰:“風入松杉萬壑暝,浮雲扶客上孤亭。天連一水無邊白,雨接群山不斷青。溪叟艤舟摩石刻,野人攜酒訪岩扃。峰巒獻秀憑欄外,盡日雙眸徹紫冥。”清康熙五年,戴之瑾、周繼志、王庭等在龍山建了“風俗亭”。清知縣郭起元於乾隆六年建了“希歐亭”和“成雲亭”。

  最早的觀音閣,只有龍王殿,殿的大門上,曾有一副楹聯:“出家修行,何必遠求聖經;誠意向善,此處即是名山。”龍王殿的北面,是龍山義渡的舊址。龍王殿的走廊建在懸崖峭壁之上,迴廊伸出懸崖,懸在水面之上,蔚為奇觀。因為滾水壩攔水,上游的河水到了這裏形成了寬闊的河灣。在柳樹下,靠近山崖的地方,有一奇怪的石洞,相傳就是龍宮洞,又叫“龍潭”。相傳,龍潭深不可測,有當地人曾潛到三丈深處,還遠未到底。水底寒氣徹骨。大旱之年,潭水也不幹涸。龍潭在龍山下,川流逆折,為眾水匯,相傳為龍宮。

  當地有神話傳說,古時曾有人下到潭底,見到兩條紅色的鯉魚,紅鯉魚將人引到一扇紅門前,門便開了,他望見龍宮裡金碧輝煌,正準備進去,突然被兩條更大的金鯉攔住了,說他赤身裸體不能見龍王,他只得轉身往回走。等到他浮出水面,上岸穿好衣服再潛下水,則什麼也看不見了。

  《縣誌》還記載了關於明朝知縣羅汝芳的一個傳說:“知縣羅汝芳任縣令時,深愛縣民,嘗游龍山下,臨深潭,有雙鯉躍出,揚鰭�砟�,如獻舞之狀,取之,各系以金環,縱之深處。后汝芳每至,雙魚輒浮出,若知感者。古人謂信及豚魚,然則侯之遺愛深遠矣!”


@-------------------------------------------------------@

聲明:部分內容來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