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與人居環境學我國古代風水學的現代詮釋與應用
我國古代風水學起源人居環境的選擇,在其歷史發展中,從選擇人居環境延伸出選擇墓葬,稱之為選“陰宅”。兩者成為我國古代風水學的主要內容。原初選擇人居環境注重外在客觀自然環境的選擇,隨後又發展出注重外在社會人文環境的選擇,進而又引發出人與人的命理相適應的理氣派風水,前者就被稱之為形勢派,兩者就成為我國古代風水學的兩大派別。現在研究我國古代風水學,首先要考察它的原來意義,分辨它的延伸意義,再辨別它的現代價值。 現代人居環境的選擇仍然是遵循天地人合一原則,與古代風水學所遵循的原則是一致的。因此,本次講座的總標題《周易》與人居環境的選擇。只是由於時代變遷,天地人三者的具體內涵有了一些變化,具體來說:天地為客觀外在的自然環境要素,人與人之間形成的社會環境要素,人的自我心理要素。前兩者雖然也有人自我的參与,但其客觀必然性是個人自我所無法左右的。人的自我心理要素,屬於價值判斷,與社會民族心理等人文現象有相當的關係。從現代人的人居環境選擇標準來詮釋中國古代風水學,可以看出,從原初發展出來的注重客觀外在自然環境選擇的形勢派理論依據,雖然尚不能以實證的方法一一加以以驗證,也許永遠無法用現代科學方法加以驗證,因為它們涉及的是另一種思維邏輯,是以概率論為依據的或然性判斷。對此是否相信,姑且不論,但它經曆數千年的社會影響,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民俗心理,乃然對現代人的環境選擇有相當影響,特別對信此道的人影響很大。因此,理氣派仍有其心理調適作用。需要說明的是,現代建築與我國古代建築有很大區別,不能完全固守古代風水與建築理論,需要以現代建築理論加以詮釋。 我們是《周易》專業研究者,把人居環境的選擇與調適作為《周易》應用研究的一個領域,因為我國古代風水學是以《周易》為其哲學依據,《周易》與我國古代風水學有不可分割的聯繫,這一課題有研究價值。因此,我們以《周易》與人居環境學為題,中國古代風水學的現代詮釋為副標題,探索中國古代風水在人居環境選擇與調適方面的理論與應用及其與中國古代哲學、天文學、地理學、生態環境學、建築學、家居裝飾學、社會學、美學、心理學等學科的關係,以達到吸取中國古代風水學的合理內容,為選擇、營造、調適、裝飾最佳的、有益於人之身心健康、事業興旺發達的人居環境服務。 這僅是我們《周易》應用研究的課題之一,我們還在《周易》與決策學、《周易》與管理學、《周易》與科學、《周易》與自然醫學、《周易》與武術健身、《周易》與藝術、《周易》與社會民俗心理等領域進行探索性研究,以達到《周易》哲學為現代文明發展服務,讓《周易》智慧之光永放異彩。 一、中國古代風水的產生、發展、演變 (一)中國古代風水產生於人居環境選擇的需要。 古代傳說,有巢氏時代,構木為巢。這是說,在我國遠古的有巢氏時代,為了避蟲蛇猛獸的侵害,人們象鳥一樣,在樹上建造棲身之所。後來,燧人氏鑽木取火,發明了火,蟲蛇猛獸怕火,也就是說人類有了用以戰勝蟲蛇猛獸的有力武器,開始在地上建造住所。 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人的活動有目的性,表現在住所上,就是有目的選擇適宜人居的環境。《詩經.大雅.公劉》記載:我國夏代末年,周部族的首領公劉率其部族由邰(ta古國名,古史相傳為周部族的祖先後稷的封地。)遷豳(bin古地名,在今陝西彬縣、句邑縣一帶)時選擇環境的描述:“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景同影,測量日影以確定方位。相:視,觀察,察看。這是我國最早描述選擇人居環境的記載,已包含了後來風水的主要內容。用日影辨方正位,測量山岡,察看陰陽,觀察流水。這可以說是以選擇人居環境為主要內容的風水思想發端,公劉可以被視為風水學的鼻祖。 公劉為周部族選擇了吉祥的人居環境,使部族興旺發達。到殷代末年,周文王有德,雖末伐殷,然而卻三分天下有其二。殷紂王懼怕周文王,將文王囚拘於?(you古地名,今河南湯陰縣北)里。“文王拘?里而演八卦”,將伏犧氏創立的八卦推衍為六十四卦。周武王繼承文王事業,“武王伐紂”,滅殷建立周王朝。武王之子周成王繼位后,為營建東部洛陽,讓召公到洛相宅。《尚書.召誥》:“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尚書.洛誥》:“召公既相宅,周公往營”。我國歷代王朝都重視都城的選擇。我國歷代古者長安(今西安)、洛陽、北京、南京營建、都經過風水大師的選擇。都城關係國運,因而首先引起帝王的重視。由選擇都城,發展人居的環境,風水學中稱之為選“陽宅”。 (二)我國古代風水思想的發展 春秋戰國是我國哲學高度發展時代,產生了以道為最高哲學範疇的道家學派,也產生了以德為本的儒家的倫理思想體系。成書於戰國時期的《易傳》,以儒道兩家思想闡釋《易經》,將佔筮之易發展為哲學易。《易傳.繫辭下》中對《易經》的產生作了闡發。提出:“古者皰犧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仰觀天文,俯察地下,中通人和思想成我國古代風水思想的基本理論框架。 我國古代風水與天文、地理有密切關係。《吳越春秋》中載:伍子胥為吳王闔閭擇建都城“相土嘗水”,“法像天地”。 《管子.水地篇》提出:“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美惡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流通者也。”對水地關乎人之美惡賢愚性情作了精闢論述,為風水學提供理論依據。因水地對風水學的獨特影響,先秦地理學即後世的風水學的前身。 我國古代風水,也稱“堪輿”,這一概念是西漢《淮南子》的《天文訓》中提出來的。東漢文字學家許慎的解釋是:“堪,天道;輿,地道”。“堪輿”實為“天地之道”。因此,“堪輿,即我國古代風水學。 我國古代正式使用“風水”者,到目前為止,一般認為是出自晉人郭璞所傳古本《葬經》,“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風水”一詞出自《葬經》,《葬經》是講“陰宅”的。這是由選擇人居環境,延伸到為死人選擇墓葬。這與我國古代祖先崇派思想是密切相關的。祖先崇派思想認為,祖先死後乃庇蔭着他們的後代。為祖先選擇墓葬對其後代有重大影響。因此,即按照人居環境選擇學原理,為死人選擇墓葬,即選“陰宅”。而原來的人居環境選擇在風水學中稱之為選“陽宅”。 選“陰宅”是從人居環境選擇引伸出來的,是一種帶有迷信色彩的活動,在封建時代,其重視程度超過選擇人居環境。現代,我國已統一實行火葬,雖然還有一些人對選墓地仍十分重視,但已失去原來意義,也與現代文明大相徑庭。而我國古代風水中人居環境選擇與調適理論,現代仍有其借鑒意義。因此,我們這次講座《周易》與人居環境的選擇與調適,就是試圖對我國古代風水學中的人居選擇與調適理論,即選“陽宅”理論,作一現代詮釋與發展。 二、我國古代風水學的哲學依據??《周易》哲學 我國古代風水學有其高深的哲學依據,這一哲學就是《周易》哲學。 《周易》包括《易經》與《易傳》。《易經》相傳是伏犧氏所作。《周易.繫辭下》中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皰犧氏,即伏犧氏,伏犧氏是我國遠古時代的部落首領,傳說他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及人與萬物而作八卦。這就是說,《易經》之八卦是伏犧所作。八卦為乾、坤、坎、離、巽、震、艮、兌。代表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八種自然現象,即用八種自然現象來概括宇宙萬物。而《易經》的興盛則是殷周之際,《周易.繫辭下》中說:《易》之興也,其於中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又說:“《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司馬遷依據這一說法,在《史記.報作少卿書》中說:“文王拘,而演《周易》。”在《史記.周本紀》中說:“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史記.日者列傳》中說:“自伏犧氏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易經》是由符號系統與文字系統兩部分組成。符號系統包括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稱之為卦爻象。而六十四卦是八卦兩兩相重而成。由八種自然現象解釋萬物,引申為六十四卦三十八十四爻的卦、爻象來概括宇宙萬物。還有對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文字解釋,稱之為卦路,爻辭。 《易傳》是對《易經》的闡釋,《易傳》包括《彖傳》、《象傳》、《文言》、《繫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雜卦》十部分,稱為非作歹“十翼”。相傳為儒家學派創始人孫子所作。《莊子.天下篇》中說:“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丘即孔丘,孔子名丘。《史記.孔子世家》中說不得:“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漢書.藝文志》中說:“孔氏為之《彖》、《象》、《繫辭》、《文言》之屬十篇。”又說:“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對,世歷三世。”顏師古《注》中說:“伏犧氏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這是說,《周易》是由三代聖人所完成的一部經典。因此,《周易》是我國第一部經典,在我國歷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現代西方人士尊為與《吠陀經》、《聖經》並列的三大經典。 《周易》最早建立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主席1997年訪美期間,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講中指出“早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中國人就開始了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動,逐漸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指的就是《易經》所包含的“天人合一”意思。 《易傳》對《易經》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了闡發。《周易.繫辭上》中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六,指六十四卦為六爻,上二爻代表天,下二爻代表地,中二爻代表人,是天、地、人的統一。 《周易》的“天人合一”宇宙觀是我國古代風水學的哲學依據,我國古代風水選擇人居環境就是遵循“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達到天、地、人的和諧統一。 《周易》辯證思維也是我國古代風水學的另一哲學依據。《周易》是由代表陰一一、陽??兩種符號建構起來的哲學體系,陰陽是《易經》的基石。《莊子.天下篇》中指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思想。陰陽的對立統一辯證法,過去強調對立鬥爭的絕對性,統一的相對性,發展到鬥爭哲學,這並不符合《周易》的辯證思維。《周易》是講陰陽對待、互補、平衡。強調的是和諧統一,《周易.文言》中講“保和太和,乃利貞”。中醫講陰陽平衡諧調,陰陽失調就是病態。陰陽和諧是我國古代風水學的哲學依據。
@-------------------------------------------------------@
聲明:部分內容來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