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風水
鬼吹燈之尋龍訣,原著小說和電影都有提到一本天下奇書――風水殘卷《十六字陰陽風水秘術》,號稱清代摸金校尉所創,其中囊括風水陰陽之術,《十六字陰陽風水秘術》雖然名為十六字,可更確切的說應該是十六卷,每卷以周天古卦中的一個字為代表,共計一十六字。
到底是真的有這麼一本書,還是作者的發揮想象,不是本文探討的重點。就拿十六個字的前兩字:天、地來說,看風水尋龍脈“上觀天星、下審地脈”的尋龍訣和真正堪輿學“仰知天文,俯察地理”的講究可謂如出一轍。
中國歷代王朝的都城,都與堪輿學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諸如北京紫禁城是由地理大師廖均卿和建築大師蒯祥等人合力營造,所謂“地理大師”,其實就是風水師。
廖均卿被永樂皇帝從南京指派到北京去選陵,在察看了南京孝陵風水之後,廖均卿走訪了京西燕台驛、玉泉山、譚柘寺、香山,京北的陽山茶湖嶺,懷柔的洪羅山、百恭弘=叶 恭弘山等等一大片地方。遍覽京郊之後,於永樂五年六月初一,前往昌平黃土山(即後來的天壽山十三陵所在地)登高縱目,見該處風水絕妙,迅疾繪成地圖,於八月初一日到南京上朝,獻上地圖,並親自點穴挖金井。
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故宮又稱紫禁城。紫禁城從始建到竣工,歷時十四年。相傳建築風水的總策劃也是出自廖均卿之手。雖然廖均卿在紫禁城未完工時便已病逝,但上文書說到他對選址十三陵(當時還不叫十三陵)有功,被封為欽天監靈台博士。那麼有關紫禁城建築風水布局,自然也是這位靈台博士份內之事。
紫禁城中隱藏的風水布局
//////////
紫禁城背面矗立着一座峰高45米的景山,在當年那個沒有高層建築的北京平原上,景山顯得峻拔秀麗,是當時北京城內登高觀覽全城的最佳去處。元朝這裏只是座小土丘,名叫青山,屬於元大內后苑。明成祖朱棣營建紫禁城時,以這座北京平原隆起的龍脈作為後靠山,並特意堆築加高造景。
按照四象,紫禁城之北為玄武,應有垂頭入首,故將挖掘紫禁城筒子河和太液池南海的泥土堆積在青山,形成一座東西伸展、兩端略向南抱攏的五峰形筆架山,清代乾隆時五峰之上各建樓亭一座。由於它的位置正好在全城的中軸線上,又是皇宮北邊的一道屏障。因此,它又有皇城“鎮山”作用,故稱“萬歲山”。
紫禁城內外景觀大多是動用人工建造而形成。沒有山,明人建造一座山,名曰萬歲山;沒有水,明人開鑿一條河,名曰金水河;使它具備了依山環水,把“生氣”匯聚在萬歲山與金水河之間,紫禁城就在這片理想的風水穴場中建造。紫禁城外建皇城,皇城外建內外京城,城廓層層包圍,使紫禁城藏風聚氣,處於重重護衛的安全中心。
明朝皇家按照正統風水術的要求,對北京城進行了總體布局規劃,與自然和諧統一,使其更加雄偉美麗。皇城位於北京城的中心,皇城城內有天安門(原對應的還有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紫禁城、中南海、北海、景山、社稷壇、太廟等名勝古迹。雖說皇城的城牆沒了,但皇城內的建築仍基本保存完好,原有的格局沒有變動。
從一些流傳出來的衛星照片上,可以清楚看到紫禁城外皇城之內的環境明堂風水布局。北依景山、西擁三海池、南面金水河。如果以紫禁城的太和殿為中心,把整個皇城區域作為一個羅盤:北海在的壬宮、乾亥宮,中海在辛戌、庚酉宮,南海在坤申宮。人工挖掘金水河把南海的水引向巽巳宮,這正是堪輿學中“辛壬會而聚辰”水局的完美格局。
紫禁城建築嚴格地按照中軸對稱的原則進行布局。紫禁城中軸線,是規劃紫禁城全部宮殿及北京城的基準線。紫禁城內的朝政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寢三宮(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均位於中軸線上。其他宮殿若不建在中軸線上。也是嚴格按照對稱規則,分佈在中軸線兩端。
整個紫禁城建築都按照坐北朝南統一布局。太和門前的內金水橋造型像一張巨型的弓,也意味着金水朝拱護主的觀念。紫禁城與外城的通道只有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和午門,位置分別設在天盤的坤申、壬子、乙辰和丙午宮位,傳統風水對陽宅門戶的特殊設置可見一斑。
哪裡才是北京城的龍脈?
古人認為,建都城之前要先為國都找到一座依靠的山脈,只有國都背後有高大雄峰作為屏障,才會堅固而為萬世不拔之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這山脈就神話成為龍脈,天壽山便可視為北京城的龍脈主山。
按中國傳統風水思想,定龍脈是建城的首要原則,即建城之前要先尋找龍脈,道理如建壙墓之前先尋山一樣。而龍脈不是隨意可尋的,定龍脈要望勢、察跡、辨形、觀色,即要求山脈具有深度、廣度,有縈繞之氣。又因山即是氣,那麼山大,則氣大。天下龍脈發源於昆崙山才是最有氣勢的龍脈。
從早期戰國時代的屈原一直到清代,都從沒有改變過。昆崙山是宇宙間最高大的山,氣勢雄偉壯觀,風水認為它上載天上五氣,並且陰陽在此交會,又具備五形,所以由此發端出五支山脈,其中三支向東南進入中國,分為北干、中乾和南干,這三大幹就是中國歷代視為龍脈走向的山脈。
北干龍起源於昆崙山,終止於天壽山,所以天壽山為龍脈萬里而來的聚結之處。北京城就位於北干龍之上,起自昆崙山,經太行山從西南走東北山脊,蜿蜒逶迤的太行山山脈自南向北奔騰而來。
中國人講究一脈相承,故宮的龍脈起自昆崙山,昆崙山接連天上的元氣,就似氣上通天,那故宮就具有了天上的元氣。在明清時代諸多的典籍中,許多學者都在論證北京城即故宮的山脈的走向與昆崙山相連,實際上就是在論證中國人對於宇宙的認識和所形成的宇宙哲學思想:氣是萬物之源,亦是萬物之本。
@[email protected]
聲明:部分內容來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