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學說的應用和起源應該是從有了人類就開始在應用研究。早在原始時代,我們的祖先選擇地方建設房屋,是以安全、避寒、防熱為主要前提,所以多選擇在地勢較高、隱蔽、不易受洪水、猛獸襲擊的地方居住生存;有的為了免受風雨、寒冷的侵襲,學會了觀察山川江河的姿態、樹木土石的變化以及風雨氣象的轉變,選擇了風力向陽的地方居住,這些純然是先人們的生活經驗積累。後人漸漸地把這些生活經驗與陰陽五行、八卦九星結合在一起,歷經千年流傳、修正,一步步完善,並在風水應用實踐中,經過長期的、地域廣闊的驗證,使風水的理論實踐應用,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由迷信到科學,由宗教到美學的過程,逐步演變成一門玄妙精深的專門學問。
風水學說的傳承:
據史記載:秦世皇之前就有相宅活動,《尚書。召詔序》雲:“成王在豐,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 這是相生人的居所,也有相死人墓地的。先秦的賢君盤庚、周公在相地實踐中都做過重大貢獻。先秦相宅發展成一種術數,沒有什麼禁忌,沒有那麼多迷信色彩。漢代時期,方位、上墳等都有各種禁忌,墓上裝飾有避邪用的石人、石獸、鎮墓文。湖北省江陵鳳凰山墓出土的鎮墓文有“江陵承敢告地下函”、“死人歸陰,生人歸陽”之語。
魏晉時期的管略、郭璞、諸葛亮。管略是三國時平原術士,占墓有驗而聞名天下,現在流傳的《管氏地理指蒙》就是託名於管略而作。
南朝宋明帝是個最講忌諱的皇帝。宮內搬床、修牆,必先祭神祈禱。他聽說蕭道成的祖墓有五色雲氣, 就暗中派人在墳四角釘上鐵釘。
南齊時期,衡陽地方有一怪俗,山民生病,就是先人為禍,必須挖祖墳、洗屍身,洗骨除病。
隋朝宰相楊恭仁移祖墳時,請了五批風水師前往相地;唐朝時,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風水;宋時老百姓普遍講究風水,《朱子家禮》說,百姓家裡死了人,三月而葬,先把地形選好,再擇日開塋。
先秦是風水學說的萌發時期,魏晉是發展時期,南朝是頂盛時期,唐宋是泛濫時期。建國以來,風水學在理論上受到沉重打擊,並且受國情影響發展緩慢,實踐中卻還不斷在運用。改革開放后,隨着與國際的接軌,人們生活水平素質的提高,對風水的理解重視,逐步走出國門走向國際,使古老的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
@-------------------------------------------------------@
聲明:部分內容來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