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水 正文

紫禁城內外的風水格局解密

紫禁城外風水格局

1.    紫禁城來龍座山

紫禁城背面矗立着一座峰高45米的景山,原本就是皇城內的皇家御苑。在廣闊的北京平原上,不算高的景山顯得峻拔秀麗,原為北京城內登高觀覽全城的最佳去處。元朝這裏只是座小土丘,名叫青山,屬於元大內后苑。明成祖朱棣營建紫禁城時,以這座北京平原隆起的龍脈作為後靠山,並特意堆築加高造景。這裡是紫禁城之北是玄武的位置應有垂頭入首,故將挖掘紫禁城筒子河和太液池南海的泥土堆積在青山,形成一座東西伸展、兩端略向南抱攏的五峰形筆架山,清代乾隆時五峰之上各建樓亭一座。由於它的位置正好在全城的中軸線上,又是皇宮北邊的一道屏障。因此,它又有皇城“鎮山”作用,故稱“萬歲山”。清順治十二年,改為現名景山。

紫禁城內外景觀大多是動用人工建造而形成。沒有山,明人建造一座山,名曰萬歲山;沒有水,明人開鑿一條河,名曰金水河;使它具備了依山環水,把“生氣”匯聚在萬歲山與金水河之間,紫禁城就在這片理想的風水穴場中建造。紫禁城外建皇城,皇城外建內外京城,城廓層層包圍,使紫禁城藏風聚氣,處於重重護衛的安全中心。創建了如郭璞所言 “勢來形止,前親后依,為吉臧也”的理想風水環境。在優美環境中求得與自然的交融、平衡、和諧。

2.    紫禁城外(皇城)明堂風水格局

明朝皇家按照正統風水術的要求,對北京城進行了總體布局規劃,與自然和諧統一,使其更加雄偉美麗。皇城位於北京城的中心,皇城城內有天安門〔原對應的還有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紫禁城、中南海、北海、景山、社稷壇、太廟等名勝古迹。雖說皇城的城牆沒了,但皇城內的建築仍基本保存完好,原有的格局沒有變動。歷史上的皇城是一座皇家宮廷建築,是拱衛紫禁城安全和為封建帝王統治服務的皇宮外城。明清皇城的範圍大致是:東起東皇城根,西至西皇城根,南達天安門紅牆一線,北抵平安大街。皇城內建有左祖、右社,皇家御園(景山、三海)和各類官衙署。全部處於高大厚重的紅牆包圍之中,它們共同拱衛着神聖的紫禁城。

從合成的衛星照片上,可以清楚看到紫禁城外皇城之內的環境明堂風水布局。北依景山、西擁三海池、南面金水河。我們以紫禁城的太和殿為中心,“按上”傳統羅盤。察看天盤可知:北海在的壬宮、乾亥宮,中海在辛戌、庚酉宮,南海在坤申宮。人工挖掘金水河把南海的水引向巽巳宮[很可能原先在乙辰宮]。由楊公《玉尺經》原理可知,這正是“辛壬會而聚辰”水局的完美格局。這三大御苑池水都屬於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和帝旺等秀水到堂。充分具備了“朱雀源於生氣,派於未盛,朝於大旺,澤於將衰,流於囚謝”等優良風水要素。更有“生水朝堂,螽斯千古。官旺聚局,食祿萬鍾”的北京平原上的理想大穴地。明清王朝控制着全國政治經濟命脈,各領江山250多年,與這良好的皇宮環境明堂風水不無關係。當然,除了風水因素外,還有歷史社會和政治經濟等綜合影響的因素。在這裏,我們只探討有關風水方面的因素。

五.    紫禁城內 風水格局

1.      紫禁城的核心太和殿

紫禁城是皇城的中央之城,而紫禁城的中心又在哪裡?通過【圖二】衛星照片可測量出,紫禁城的黃金分割點就落在太和殿上。太和殿是舉行盛大典禮的場所,一般只有皇帝登基、冊立皇后、每年三大節等重大活動時,皇帝才能親臨。太和殿就是俗稱“金鑾寶殿”,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要在這裏舉行盛大儀式,其時數千人山呼“萬歲”,百餘種禮樂鐘鼓齊鳴,極盡人間氣派。太和殿高35.05米,面積2,377平方米,共55門,72根大柱,其中6根是纏龍金柱,是宮中最高大的殿。無論從太和殿在紫禁城建築布局中最顯要的空間位置,以及最宏偉的高大程度,還是從太和殿在宮廷中的崇高地位,都充分說明這金鑾寶殿是整個紫禁城的核心建築。

2.      紫禁城內建築風水格局

在紫禁城營建的時候,設計者基於風水格局的考慮,天然沒有的就要人造,營造一個背山環水的風水布局。環繞在紫禁城外圍的護城河寬達52米、深6米,是一條保衛故宮安全的“人造河”。內金水河從紫禁城【圖二】的護城河中,經西北角樓下引入紫禁城內,流入太和門前。在羅經天盤中西北方乾位屬金代表天。因此古人賦予金水河一個美麗的寓言:來自天河之水,通過金水河的流動,將 “生氣”源源不絕地引入紫禁城。曲曲彎彎地流經武英殿、太和門、文華殿、文淵閣、東華門等重要建築和宮門前,既將生氣導入城內,又形成水抱之勢。內金水河全長兩千多米,到東南角又流入護城河。人工營造合符傳統風水布局中 “法每一折,儲而後泄,洋洋悠悠,顧我欲留,其來無源,其去無流”的上乘的流水狀態。並且內金水河所經過的羅盤宮位與城外的格局完全相同,其出水口又落在“乙辰”方位。也就是說紫禁城內建築風水,同樣也是“辛壬會而聚辰”的風水格局。不過四周環繞着寬大的護城河,雖有安全功用,卻有些不利的風水因素。
紫禁城建築嚴格地按照中軸對稱的原則進行布局。紫禁城中軸線,是規劃紫禁城全部宮殿及北京城的基準線。紫禁城內的朝政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寢三宮(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均位於中軸線上。其他宮殿若不建在中軸線上。也是嚴格按照對稱規則,分佈在中軸線兩端。整個紫禁城建築都按照坐北朝南統一布局。太和門前的內金水橋造型像一張巨型的弓,也意味着金水朝拱護主的觀念。紫禁城與外城的通道只有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和午門,位置分別設在天盤的坤申、壬子、乙辰和丙午宮位,傳統風水對陽宅門戶的特殊設置可見一斑。

 


@[email protected]

聲明:部分內容來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