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水 正文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風水文化

關於“風水”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百家講壇》以來,各種講壇還沒有這樣講過“風水”,會不會引起一些爭議?前兩年,南京大學講“風水”有爭議,武漢有一個大學分校講“風水”也有爭議,但是“風水”確實是值得講的一個文化問題,特別是“風水”中有些問題是需要撥亂反正,以正視聽。

  講兩個問題:一個是傳統文化中的風水文化,一個是武漢的風水。

  第一個問題,風水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早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經有風水觀念。比如,仰韶文化的半坡村莊,這個村莊的選址非常之好,坐北朝南,有壕溝,房屋的樣式等等都符合我們所說的風水理念。最近幾年又發現,同樣是仰韶文化的村落,在考古遺址上,就有用蚌殼做的左青龍、右白虎的圖案。大家知道,風水中講四相,就是: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六千年的遺址上有這樣一些圖形,也是一種風水。可以說,風水這種觀念在我們先民的生活中早就有了。到了兩千年前,我們又有了風水理論。也就是說,在春秋戰國時期,雖然有很多的諸子,也有很多風水專家、地理學家、建築學家,他們在一些文本中都有了很多關於風水的思想和理論。



  在唐朝,不論是佛教、還是道教,都有很多流派。那麼,風水也有很多流派,例如形勢派、理氣派等等,特別是在我國的南方,派別很多。隨着中西文化交流,在歐洲、美洲以及世界其他地方,都有學者研究風水。我國改革開放三十五年以來,大陸也開展了一些初步的風水研究,這是大概的一個時間敘述。

  什麼叫“風水”?很多人認為就是算命,占卜、測字、看相、看八卦等,這些說法跟學術界或者學院派的理解是不太一樣的。我寫的《古代風水術注評》書中,把風水當作一種文化。我們不要輕易說風水是科學、也不要輕易說風水是迷信,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不要輕易說這是好人、這是壞人,這種思維方式太簡單了。風水就是一種文化,它是古代沿襲至今的一種文化現象。



  “文化”從字面上解釋,就是文字與教化。我自認為,所謂“文化”,就是體現人們的思想和實踐的現象。文化裏面,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四個方面。風水,它是一種擇吉避凶的“術數”。“術數”是文化當中的一種方式,是古代道教五術中的重要內容,是一種民間流傳的約定俗成的民俗,是一種有關環境與人、建築與人的學問。



  可以說,風水是有關於人與建築、人與環境的文化,它的宗旨是創造人的最佳生存環境,提高人的生活質量。也可以說,風水是有關天、地、人之間的關係,有關陰宅和陽宅的一種文化。風水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成不同的板塊,有一種分法把風水分成陽宅風水和陰宅風水。陽宅就是活人生存的建築空間,比方住房、宮殿、禮堂、圖書館、餐廳、機場等;陰宅就是陵園、墳墓之類。風水是人們試圖探討人與自然的吉凶關係,希望能夠擇吉避凶的一種文化形態。這是我對風水的一個定義。

  “風水”兩個字其實是符號,是用“風”和“水”來代表我們對文化,尤其是對環境的一種關注,是基於天、人思想的一種理念。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文明當中,到底對世界有什麼樣的貢獻?著名學者錢穆先生,在他九十多歲,也就是他去世之前,有人問他,“中國到底對世界的貢獻是什麼?錢先生回答,“天人合一”的思想。風水就是一種探討天與人,環境與人關係的一種文化。



  關於“風水”的定義和體系研究,在海外有很多探討。1909年,日本就有學術刊物《風水論》。直到現在,日本每隔幾年,文部省都要拿錢出來設置項目,然後鼓勵學者做研究。我國的學者研究風水比日本要滯后。前幾年,韓國的學者曾經提出,要把“風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這對我們大陸的政府官員和學者產生很大的壓力,因為我們大陸不太談風水,在高校里也不太講風水課。



  國內真正啟動關於“風水”研究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也就是改革開放以後,當時建設部副部長、建築學會會長肖桐發表了《論風水研究》,說風水可以研究,應該讓學者們研究。93年南京大學的潘谷西先生、武漢大學的唐明邦教授等都發表了相關文章,認為風水應該研究,如果我們不研究,社會上認為風水很稀奇,甚至有一些誤導,就會“黃鐘毀棄,瓦釜雷鳴。”後來很多人開始來研究風水,大家基本的共識就是,不要去談科學和迷信,就把它當作一種文化來探討。

  關於“風水”的產生,首先是一個人的本能。幾乎每種動物都有自己選擇環境的本能。比如候鳥,它們每到一定季節一定要向南飛,或者向北飛,這就是對時間、環境的選擇。我曾經到澳洲中部土著人當中生活過一段時間,做田野考察,那些人完全沒有文字,但是他們蓋的茅草棚子,非常有風水理念。他們不知道什麼叫風水,但在我看來,這些棚子都是講究風水的。所以,我想首先風水是一個本能,動物的本能,而人是一種高級動物,人對這種環境的選擇,更加有一種文化自覺,當然有的不一定是完全自覺。



  對於我們這個民族而言,“風水”是如何產生的?原因之一,就是農耕經濟生活方式的因素。我們中華民族有兩大經濟生活方式:農耕和遊牧。農耕是主體。凡是農耕民族,在蓋房子、建村莊都會注意到環境的選擇,有時候整個族群不斷的遷徙,就是為了在最好的環境里能夠生活得舒適、能夠發展起來。這是經濟生活所決定的。特別是在農村,幾乎每個村莊,不論是不是按風水來選擇,都有風水思想在裏面,有的是刻意按風水去建設。浙江金華諸葛八卦村是典型按照八卦思想來設計的村莊,在所有的村莊裏面,最為典型的就是祠堂,祠堂的整個朝向、門前的岳池、形置都非常講究。

  產生“風水”原因之二,是自然因素。“風水”講究五個方面:龍、水、穴、山和向。龍就是龍脈,山是龍脈、水也是龍脈;穴,就是具體的位置;山,就是小山;水,就是河流;向,朝向。我們的祖先認為,大地就像人的身體一樣,和宇宙是呼應的,它本身也是一種生命體。人本身從大地當中生存起來,要跟大地和諧相處,對自然的這種觀察,或者對自然的影響,這是祖先總結出來的一些風水思想。另外就是心理因素,它包括很多方面:有擇吉因素。任何一個族群或者一個家族,都希望能夠子孫興旺、少得疾病、心理健康;萬物有靈觀念。每一座山、每一片水,甚至每一石塊、樹木,都是有情感的;還有一些宿命論思想,以及孝道的心理等等。



  社會因素。一個社會當發展到特定的水平,將產生特定的風水文化。在傳統社會裡,科學欠發達,人們對人與環境之間關係的理解是停留在撲朔的階段,這種撲朔對於人與環境的想法,就是一種風水的思想。風水還有許多其他的一些名稱:相術、相宅術、堪輿、形法等等,但是“風水”是最流行的兩個文字符號。

  人的因素。有些人專門去研究風水這方面的理論,然後就成了風水師。在人類童年時期,像巫師是中國童年文化當中最早的知識分子、最早的智者,他們總結出人與環境的理念。



  “風水”本身的一些因素,導致了風水的產生。各種因素慢慢的、不斷的形成一種理論,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是很突出的一種文化。



  “風水”在哪裡?風水在哪些地方得到體現呢?現在我國每年都要申報一項世界文化遺產,每一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都選擇了具有風水的文化遺產,並且在做論證報告的時候,都加進了關於風水的理念。像故宮是典型的宮殿風水,它的中軸線、後面的景山、它的水從西北到東南、對稱美、顏色黃紅相間等等,都是風水的產物。北京的天壇,直接是和天、神、人感應的,也是風水的產物。明陵,就是十三陵,典型的陰宅風水。還有蘇州園林,蘇州園林申報成功,也是風水的功勞。最近幾年,我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主要是打民居牌,像徽州的西遞、宏村古民居,還有休寧、黟縣、歙縣、婺源,都是徽州的文化圈,這些地方都是非常講風水的。現在徽州成為旅遊的聖地,主要是世界文化遺產之地。這裏幾乎所有的物質文化遺產都與風水有關,都是風水的魅力。像武漢長春觀、寶通寺,也是典型宗教風水的產物,包括武漢大學的建築,現在也是作為非常典型的風水的活教材。



  如果我們要想了解風水,你只要去找一個世界文化遺產的建築,不用去讀文字,就會發現,這裏面的語言、思想,就是風水。



  “風水”還存在於精神文化遺產當中,因為文化的傳承,精神層面是它的核心。在精神層面,首先是氣的思想。這個氣的思想,最要記住的是天人一氣、順乘生氣這兩個思想。在宋明理學中,整個宇宙就是氣,氣是精微的物質構成的,人也是這個氣當中的一個氣,萬物一氣、天人一氣、都是一個氣。在中醫裏面,也是把人的身體解釋一種氣。那麼氣的思想,就是風水的思想,所謂看風水就是看氣。常常有人說,看風水就是為了得到生氣,避免死氣,是為了納氣,採納好的旺氣。為了聚氣、包氣,為了使氣場非常和諧,所以風水這個氣的思想,就是要萬物一氣,順乘生氣,只有這樣你才能得到一個非常和諧的環境。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對東方哲學的一個貢獻。另外就是審美思想。特別是儒家的倫理思想、道家的美學思想,都貫穿着對環境的解讀。這種美的思想有對稱美、非對稱美,自然美、曲線美。在中國園林學當中,最講究一種曲線美。



  其次是整體思想。中華民族對世界很大的貢獻,就是它的系統的整體思想。這出自於《周易》。我們和西方人在思維上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先民習慣於觀天察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然後得出結論。這一點是西方人很難學到的。因為我們是農耕民族,在種田的時候,必須要考慮種莊稼的天時、地利、季節、谷種等等,久而久之,農耕民族就養成了這種整體的思維,整體思維是我們的一個特點。風水裡面也很講究這種整體的思維,然後再辯證思想。風水當中,最講究陰和陽,就像太極的兩儀要把它協調起來,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很多的這種陰陽、剛柔、強弱、裡外、聚散等概念,都是風水經常探討的東西。這種辯證思想裏面,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居安思危。再好的風水裡面都有缺點,再不好的風水裡面也有優點,這就是《周易》里的思想。貫穿到風水當中,太卦,非常好的卦,积極卦也是非常好的卦,但是這兩個卦裏面都有很多毛病。



  再就是現實生活當中,無處不“風水”。吃飯、坐板凳、坐桌子有風水。春夏秋冬講究的方位:床的方位、辦公室桌椅的方位,四季應該是不同的,因為它的氣勢是不同的。比方說,武漢圖書館是坐北朝南,能夠負陰抱陽,能夠聚氣;武漢圖書館前面有個廣場,就叫明堂,明堂有內明堂、中明堂和外明堂,是擴大空間、視野的活動場所。武漢圖書館是採取的中軸線,錯落有致,由低而高、步步高等等。我們還可以說出很多優點,它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用風水去解讀。



  凡是根據風水理念設計的建築,應該說比沒有風水理念設計的建築要好,至少減少好多爭議。因為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是有文化認同的。而這種文化,是幾千年傳下來的,如果完全不講這種文化認同,你就可能受到很多非議。現在幾乎每個國家大學的建築學系,或者建築學家們,都在補風水的知識,或多或少掌握一點,對豐富他們的設計會很有幫助。



  現實中,西方人出的風水書比中國人要多。講風水,日本、韓國比我們要流行。在中國像港台都非常流行。中國南方也非常流行。現在很多事情,都需要用風水來論證,像賓館、公園,甚至飛機場都要考慮到風水等等。陵園、墳墓更要講究才有賣點。

  過去有一種說法,如果買一個好墳墓,將來子孫興旺、陞官發財,這個我不敢說有道理,但是選擇一個好風水的地方,把先民埋下去,有時候可以使先民的遺體保存好多年,這樣後人在心理上可以得到很大安慰,說明這是一塊風水寶地。在清明節“踏青”的時候,也是對大自然的一種享受,所以陰宅理論,不是一無是處。

  江湖上的人看相,看手相、看長相、測八字,都把它稱做風水,所以現在風水的這個概念已經泛化,已經成為所有術數的代名詞,已經不是原生態的風水。



  現實生活中,風水還體現在什麼地方呢?那就是古文獻當中。在古文獻當中,最早的像《墨子》、《周禮》、《尚書》、《山海經》、《管子》,都有很多關於人與環境關係的一些論述,這都可以構成風水思想理論的一個源頭。

  比如《尚書》裏面,周成王命令昭公去相宅,就是去選擇地點,昭公選擇了很多地點以後,然後確定一個地方。當周這個族群遷過來以後,一下子發展壯大起來。還有秦國的祖先,也是遷了無數次,遷到關中平原定居下來,一下子發展壯大,最後打敗楚國統一天下,這些都是風水理論產生效果的故事。到了漢代,有很多風水的書,這和先秦時期不一樣,像“堪輿”這個詞,在《史記》當中就已經有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一本書叫《皇帝宅經》,現在有人把它附會成“皇帝”,事實上,不是皇帝,就是說五千年產生的風水。也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館閣”和“國譜”(音)被稱為風水的鼻祖,但是真正查閱《二十四史》,又沒有介紹,它可以姑且成一隅。但是,現在有些關於一些風水書,都歸在它的名下。南北朝時期,風水確實有理論上的一些構建,《風水》書非常流行。

  唐宋時期,風水形成很多的流派,主要有形法派、理氣派。剛開始的時候,一個叫楊毅或者楊駿松的人,他在宮廷裏面管理這些文獻,後來因為宮廷腐敗,他把風水書帶到宮廷外面來了。他特別注意那個“望”,根據“望”,就是中醫裏面講的望、聞、問、切嘛,看形狀、看龍脈走向,來講究風水。他帶出了很多徒弟,他把這個“形”叫做“龍”或“抓梗”。



  江西,非常流行風水。一般我們要去田野考察,就到江西去。福建有一批人到江西去考察,他們根據江西的民居和一些墳墓,去揣摩、去琢磨這個風水,並把《周易》的陰陽五行思想都融在裏面,慢慢慢慢地形成了另一個派別,也就是今天的理氣派。福建的理氣學派,在港澳特別的流行,並佔主導地位。

  現在,研究風水有這兩派:一個注意觀察這個形,另一個注意它裏面的思想,裏面的陰陽五行是怎麼轉換的,跟那個羅盤是什麼關係,這兩派成為宋代以來的主要流派。

  明清時期,風水得到大發展。我曾經把明代定為江湖時期,有各種各樣的風水流派。作為主流的一些文獻和文化,比如,明末造園家計成的《園冶》,這本書被譽為世界造園學最早的名著,他寫的就是蘇州園林,他的修建思想,整個空間布局,樹木栽種等等,都體現了風水的思想。這本書曾經失傳,後來在日本找到,並回到祖國,現在它是《中國園林史》上最重要的經典。



  另外《徐霞客遊記》里,也講有風水。我曾經專門撰文寫過徐霞客的風水思想。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里,也有風水的理念和思想。風水,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研究的人很少,但在港台一直非常流行,日本和韓國一直把風水作為文化和學術在進行研究。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風水文化(王玉德)


  真正要想去了解風水、研究風水,首先要進行文本的閱讀,讀古籍當中的風水、進行田野考察,觀察我們的文化遺產,然後分析我們周圍的一些場景,利用已有的思想,跟風水結合起來,了解風水就要從這些方面入手。



  風水有好有壞。如何選擇好的風水?我們剛才說了陰宅和陽宅,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類的話,可以分為:藍圖、禮器和擇吉。所謂藍圖就是形勝;所謂禮器就是用宗法解讀陰陽五行;擇吉,主要是選擇時間。擇吉學在古代很發達,清朝有本書叫《協紀辨方書》,是宮廷里青天鑒的官員必讀的書。清朝每年頒布的皇曆,就是用的這本書編的。上世紀九十年代,我編過我國的皇曆,也是根據《協紀辯方書》來編的。由於人的視野,物質結構、大腦結構,對設計的認識是很有限的,通過風水研究人與自然、人與未知世界的關係,其目標就是追求天人和諧。



  什麼樣的風水好或者不好,這在學術界很混亂。我自己這些年還有一點貢獻的話,那就是我提出了風水的基本原則。



  風水有沒有原則?我在這個問題上做了一些探討,剛開始我自己也沒有提出十三大原則,我在華中師大學報,93年第一期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講了風水的六大原則,後來發現六大原則不可以概括風水的全部,又概括出十二大原則,當時有一個國際學術研討會,我在會上宣讀了這十二大原則,之後又加了一個原則,共有十三大原則。有人問我,“王老師,什麼風水叫好?什麼風水叫不好?”我說,“這個事情,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商店的風水和住家的風水是不一樣的,學校的風水和其他城市的風水又是不一樣的,陽宅和陰宅風水也是不一樣的,不能一概而定。當然,風水一般這十三點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是依山傍水原則。就是能夠靠山,最好這個山在北邊。因為我們中華民族在北半球,冬天的寒氣、寒風,都從北邊來的,所以北邊有山,可以擋住寒流。相反,南半球一定是山在南邊,才能擋住冬天南方的寒流。依山傍水,有了山就有了資源,就有了取之不盡的生活資源。還可以傍水,傍水就可在生活方面獲得方便。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坐北朝南是因為我們身處北半球,“向陽門第好風光”。



  二是點面和諧原則。就是說一個建築,不僅這個建築本身風水要好,而且它周圍環境也要好。比方說,你家樓下是一個賣早點的餐館,你說好不好,當然不好。記得武昌有個樓盤買不出去,為什麼賣不出去呢?因為它旁邊就是火葬場,再旁邊就是一個腫瘤醫院,那個價格真是沒有賣出來。所以點面和諧,就是要整體的去看。



  三是地理位置適中原則。中國的《周易》思想,就是恰當的、適中的位置,就是風水的好地方。武漢圖書館在我們解放大道的北邊,作為一個公共的服務場館,我覺得它得氣,就是得人氣,大家到這裏來聽講座或看書,非常方便。另外就是美感和適用,要有美學的理念,這在風水裡面很講究。



  四是綠化原則。在農村,農戶對植被特別在意。农民把很多樹林叫風水林,房屋後邊的樹林,他們叫農龍作林,就是龍脈過來的林子,房屋前面的樹林,左邊的林子,右邊的林子,都非常的愛惜,無形當中也保護了植被。綠化也是風水的原則。



  五是系統原則。這個系統原則,和點面和諧有一點相近,就是全面的一個整體思維。



  六是因地制宜原則。因地制宜就是只能根據特定的地方選擇一個最佳的方案。我看過很多古代的陵墓,看到北宋陵墓的時候,讓我大吃一驚,怎麼不講風水?北宋幾乎每一個皇帝的陵墓都是步步低,真正講風水應該是步步高,就是一步一步的往上面走,越走越有信心。我覺得北宋的陵園,有一個嚴重的問題。現在我們的建築一定要往上走,包括現在的祠堂、建築,都得講究要拾級而上。像中山陵,那就是步步高,一種肅然起敬的感覺。



  七是觀形察勢原則。什麼是觀形察勢呢?主要看龍脈,任何時候談風水,都講究龍脈。大山是怎麼走來的?祖宗山在什麼地方?山在什麼地方停下來?停下來以後有沒有情義?這個山適不適合你做一個城鎮?它講這個大勢和小形,講形勢之間的這種關係,這個形勢就要引申到水。



  八是地質檢驗原則。地理條件是不適合人生存?我的書上舉過好多這樣的例子,我到通山一個村莊去,那個村莊里的人就是高壽,為什麼高壽呢?與這個地質有關。我曾經到三峽上面一個很重要的新縣城去,這個新縣城在選址方面,沒有注意到地質條件,這裡有嚴重的地質腐蝕,顯然是不適宜人生存的,因此地質是很重要的。武漢的地質條件是比較好的,江漢平原是泥沙慢慢堆積起來的。黃河流域呢,也是黃河泛濫慢慢堆積起來有六十多米高。我到開封去,開封過去的老城,都被埋在黃土層下面,有些地方的地質就有問題。



  九是水質原則。武漢的水質是淡水,水質還是比較不錯的。如果水質不好的話,那個地方就不適宜生存。風水為什麼現在能夠成為被大家關注的一個領域,就是風水非常注意水質。事實上,像太湖的水已經嚴重污染,淮河的水嚴重污染,珠江三角洲河流的水也基本上都不能用,杭嘉湖平原的有些水也不能用了,這些都是工業化造成的。為什麼很多海外的企業向江西、湖北轉移,那不是偶然的。



  十是定量規定原則,所謂定量規定,就是多大的空間做多大的事情。比方說,房子太大了,家裡人太少,風水就不好。再比方說,本來是桃花源的一個平地,只適合居住2000人,如果居住五萬人,那風水就不好,定量有問題。我國現在有十三億、十四億人口,我們不能再增加人口,一定要控制我國的人口,這就是定量問題。



  十一是調治改造原則。過去有一種觀點,認為風水一定要按道家思想,無為、順其自然。其實,這不一定都對,環境是可以適當改造的,只要能夠使他變得更加和諧,變得更加美好,是完全可以改造的。這樣的例子太多,比如承德避暑山莊,真是一個好地方,那是滿清皇帝郊外的大花園,為什麼好呢?就是改造風水的原因。一條五列河流下來的時候,本來是適中的,後來有風水家把這個水引到這個園子里,從園子里轉一大圈再流走,整個園子裏面,植被非常好、空氣也非常好,整個成了一個非常好的一個皇家花園,所以風水是可以改造的。對自然不是完全不可以動的。



  在風水界,曾經有一個很大的爭議,就是張家界有一個非常高的山,叫袁家界,山坡上修了一個320米高的室外電梯,很多人批評。我到實地考察以後,發現它是現代科技與大自然完美的結合,並不是壞事,這是我的看法,只要不對環境造成太大破壞,以環保為主,還是可以的。另外,還有教化審美原則和順乘生氣原則,以上是風水的十三大原則。



  風水,在二十一世紀仍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仍然有它的生命力。二十一世紀,風水還會不會流行?我斷言,仍然會流行。雖然我們的主流媒體不太講風水,但事實上它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之所以會成為有生命的文化,是因為風水本身的任務所決定的。風水就是為了認識人們居住的環境,山川、水文、氣侯、空氣、地質、地基、方向等等,是人們選擇環境、利用環境、保護環境、美化環境,協調人與環境之間關係的一種文化。它的宗旨就是要造福於人民。



  風水存在的原因有這麼幾點:



  第一,就風水本身,它有一定的合理性。說風水裡面有迷信的成份、有垃圾的成份,但是我們要化腐朽為神奇。至明清以來,學術界,尤其是乾嘉學派非常推崇風水的理念。風水在傳承當中注意到人與自然、人與建築的關係,使它能夠為民眾關注和研究。



  第二,這個時代是以人為本的時代,我們越來越追求人的需要、人的自我、人的享受,風水就是要使人們生活得更好,住得更加舒適,心理上更加和諧。



  第三,后工業時代,嚴重的資源消耗,環境的污染,需要保護資源,保護環境。



  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美國、英國,環境污染嚴重,現在他們已經非常注意保護環境了。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的《大地與人類的母親》這本書,是一本關注環境的書。他認為,在西方,工業時代將環境破壞太嚴重,寄希望於東方的思想和文化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國家的工業化比西方要晚,我們現在走西方的老路,環境遭破壞,資源浪費嚴重。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古有的文化中的優秀部分,或者可以通過改造重新被認識。

 

 工業時代的房屋大都不太合適,不講究唯美或不講究天人和諧。到了后工業時代,城市建設多元、豐富,更加以人為本,風水在裏面起到一些作用,當然也有環境保護的需要,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風水思想,是非常注意環境保護、資源節約、講究和諧,這樣的理念正在從風水的古籍當中,或者一些文化遺產當中被發掘出來,並運用到當下的生活中。

  在國外,風水已經成為一種職業。在國外的書店裡,關於風水的書很多,很多人以觀風水為職業,幫助人們去做規劃、去做設計,這已經是一種行業生態。我國還不一定有這種可能。不論風水有多少迷信的東西、不論政府是什麼樣的態度、不論江湖上風水有什麼不好的影響,我覺得,風水它和中華文化一樣是會流傳下去,還會在社會上起到它的作用。

  第二個大問題:武漢的風水與武漢的文化。

  武漢人都關心武漢的風水,甚至關係到武漢未來的命運,所以有必要談談這個問題。歷代有識之士對武漢風水多有讚譽。武漢的風水,我認為是好的。如果沒有好風水,就沒有武漢。



  談談武漢的碼頭文化。武漢之所以能夠成為歷史悠久的大碼頭,並在中國佔有重要一席,是因為這裏的風水好。歷史上,很多有識之士都議論過武漢的風水。陳夔龍的《夢蕉亭雜記》裏面,對武漢風水的議論,他說他曾經陪一個英國軍官,船駛到長江上,這個英國海軍軍官,看着漢水流過來,看着龜山夾江而立,這個英國軍官感嘆道:“我到過世界好多好多地方,沒有那個地方的形勝,有武漢這個地方好。”我覺得他的這個話不是誇耀之詞。有人曾經說,全世界最適宜生存的城市,或者說最有發展後勁的城市,武漢排在前面。

  研究國學的錢基博先生,就是錢鍾書的父親,他寫過一本《吳樓貞傳》。吳樓貞是留日的軍事家,辛亥革命時期是一個活躍的人物。吳樓貞考察武漢形勝時,說:“要首義、要干什麼事情,就要以這個地方為支點。” 就是武漢是發動革命最佳地方,也是發展經濟最重要的地點。



  章太炎也曾經說過,“辛亥革命要選擇真正的中心點,就選擇武昌。”清代的恭弘=叶 恭弘調元,在《漢口竹枝詞》裏面專門談到武漢,他說武漢是一個商業的地方,經商最好的地方。關於武漢這個地方好,很多人都這樣看。作為一個武漢人,又研究風水,我認為武漢的風水讓我來評價,就是十個字:居中、藏風、得水、多元、當時。

  居中。大家知道,我們武漢是中國最發達地區之一,不論到北京、西安、上海,廣東都是夕發朝至,都是一千多公里的地方,在這樣一個大圈圈裡面,是我們整个中華民族最有生機的地帶。早在八十幾年前,梁啟超先生曾經來武昌講座,他談到武漢的地點居中,但是偏南。他說中國的文化,北方的代表是北京,南方的代表是武漢和蘇州,但是吳文化是受楚文化的影響,所以南方文化的代表應該就是楚文化。武漢居中的位置使我們在文化方面、在風水方面,可以得到四面八方來的文化之風,這個地方發展機遇多,機會也多。



  武漢居中,在整个中華文化當中,受到很多文化的影響。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就是漢陽朱姬,姬因為是周朝的姓,姬姓,這也許是湖北最早來的一批外來人;接着楚人又來了,有人說楚人是山東、安徽過來的,然後形成了楚文化。也有人說楚人是從金山、巴山、巫山來的,但是主流認為,楚人是從東邊遷過來的。武漢由於居中,得到吳楚文化的影響。過去吳國,就是以蘇州、南京和江浙為代表的吳文化,曾經長期覆蓋武漢,所以武漢的文化,在先秦時期,或者說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吳頭楚尾的文化。武漢由於有長江,所以又受到了巴蜀文化的影響。

  河流的流向也對文化有很大的影響。世界上有些河流是南北向,有的是東西向。南北向和東西向的這個河流,對每個文明都有很大的影響。武漢在長江的中部,大家知道,中國兩條河流:一條長江,一條黃河。黃河早就沒什麼水了,並且是渾濁的黃泥巴水。現在,整個黃河流域已經不能給中華民族帶來太多的利益。現在,西安缺水、鄭州缺水、濟南缺水,這些地方已經不是中國最發展的文化帶和經濟帶。長江流域,目前有最好的發展。武漢東西向有長江。南北呢,更不用說了,從中國的北方到南方,也就是從北京,經中原、湖南、廣東必經過湖北,歷史上曾經是走荊州,後來由於京漢鐵路,京廣鐵路的開通,加上公路的開通,這一條通道已是南北非常重要的通道。



  歷史上,從武漢到襄樊、信陽、南陽,都是直通北方文化的通道,也受到這些地方的影響。武漢還受到海外文化的影響。近代以來,由於西方列強進入中國,首先就要經過武漢,自1861年武漢開埠,這裏逐漸建立了英、德、法、日、意等國的租界。武漢和雲南、貴州、廣西、東北一些省份大不一樣,居中就能夠得到好處,受到各種文化的影響,武漢的文化就有一種包容性、多元性,具有多種文化的特點。

  報紙上談武漢的文化,經常有這幾句話,就是“不東不西,不南不北,不是東西。”這樣說有一定道理,武漢固有的文化是怎麼樣的,說不清楚,但是它又有很多文化,這正是武漢本身的一種文化。

  武漢人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呢?我覺得武漢人最大的特點就是“爽”字,就是一個“爽”,少有城府,能夠接納新朋友、接納新文化,這是我在高校裏面,與其他地方的人比較后的一種感覺。



  藏風。何為藏風?風水的好壞,就是“藏、風、得、水”四個字。從天上看湖北、看武漢,你會發現武漢在湖北肥沃的地帶。《考工記》里有一句話,“天下之大勢,兩山之間必有川也,”在湖北的北邊就有南北文化的分界線----秦嶺和淮水。秦嶺擋住了北方的寒流,在湖南的南部就是嶺南,這兩座高山當中就有條大河,長江就在秦嶺和嶺南之間,所以兩邊的大山水都往當中彙集,在兩個大山之間靠近武漢的地方又有山,在北邊有大別山,在南邊有幕府山脈,形成了第二道聚氣的山體。再往裡面,還有一些山脈,這裡是說的衛星圖上面的秦嶺,大別山山脈,另外一個就是南嶺,就是往廣東那邊去的地方,武漢有沒有這個龍脈呢?有的。武漢總體說來少山,但有龍脈,所以才會形成武漢。

  從三峽坐船下來,從宜昌下來沒見過山,但是一到了武漢附近,就看見有山了。從長江上游沿江而下,可見龜山和蛇山、夾江而立,在這個地方,肯定可停船,肯定有小鎮,如果沒有這個龍脈,如果沒有這個龜山和蛇山,武漢這個地方不會形成一個歷史上的一個人的家園,因為在武漢上面的地帶,九曲腸回的地方,雖然也有小鎮,但是都不可能形成較大的像武漢這樣的一個空間,我們武漢,一條山脈就是從郭錠山(音)到九宮山,另一條是從京口到紙坊(音),它是並列的兩條龍脈,武漢市民都熟悉那一個扁擔山,然後到梅子山、到龜山,龜山跨江而過,就是蛇山,洪山、珞珈山、伏虎山,桂子山、喻家山到九峰,神龍峰(音)等等這些地方,這就是一條山脈。我們最早的文化都依附於這條山,因為山邊可以聚氣,沒有這條山脈的話,武漢不可設想,它會成為一個武漢?另外一個山脈,就是向南推移的地方,也有一條山脈,就是從京口到紙坊(音),這個我們武漢人一般不太熟悉,在這條山上面就有了一個大君山、馬龍山,神山、鐵景山、紆子山、蛟尾山(音)等等,現在中山艦那個地方、京口那個地方,就能看見這個山脈,然後一直走到什麼地方呢,走到梁子湖旁邊的龍泉山,這是塊風水寶地,非常好的地方。二龍戲珠閣(音),這兩條山脈當中,兩邊都匯聚了我們的文化,這個山就能夠藏風。比方說,你三月里划船,經過監利、嘉玉等地,突然看見龜、蛇山,你會在這裏停下來,住上一晚,做一些交易,然後你再繼續往鄂州那邊走,一到鄂州又是一個山,那到了黃石又是一個山,沒有這個山,就停不下來,就形成不了鎮。我們武漢呢,就是因為這兩個山至關重要,可惜這個山不高,山也不那麼雄偉,對武漢還是有一些影響的。



  得水。得水是武漢最突出的特點。武漢在整个中國,乃至全世界,很少有哪一個城市的淡水資源能夠跟武漢相提並論。在長江邊上,有一千多公里的漢水,從陝西的漢中流下來,流入長江。長江、漢水是武漢的生命之水,是我們城市得以發展的根本。武漢不僅有兩條河,而且帶來很多的湖泊。過去湖北稱為“千湖之省”,武漢大概有三百多個湖,後來填了一些。武漢這個地方過去實際上是雲夢的範圍,雲夢的範圍說到底是一個大濕地公園。解放公園就是一個以濕地為主題的公園。現在,杭州西湖旁邊也做了一個濕地公園。從天上看武漢的話,一片片大湖像一片片明鏡,湖水都不深,就是一個大濕地,非常好的地點,水資源永遠用不完。武漢這個地方由於有湖,還有一點山,所以武漢人再窮都可以生存。現在,洪湖不僅生藕,荷恭弘=叶 恭弘、荷花都能吃,湖裡面的東西多得不得了,所以湖北人天生沒有討飯的習慣。你到湖南去的話,湖南如果一碰到災害,就沒有辦法了,只好吃樹皮、吃觀音土,舉家遷徙。



  湖北這個地方,水是我們幸福之水,並且我們的湖泊特別多。在農耕時代,我們的主要的交通,不是靠陸路,而是靠水路。比方說,陽邏洞的茶恭弘=叶 恭弘是水陸運來的,雖然離武漢很近,還是走的水路,所以水路也帶來人氣和財氣。

  武漢的民心也與水文化有關。一個城市要發展,最重要的就是看它的淡水資源,淡水資源豐富,取之不竭,這個城市就可持續發展。我經常跟大學生們說,你們能夠在武漢讀書是很幸福的,希望你們大學畢業以後能在武漢安家,你們會有幸福感,當然也是想為武漢招攬人才。

  武漢在農耕時代,它是一個商業城市,主要靠運輸大米、木柴、土布、茶恭弘=叶 恭弘等。現代社會,武漢是個立體碼頭,應該是金融、網絡、人才、文化等方面的一個碼頭,它從一個傳統碼頭變成一個現代碼頭。



  多元。武漢另一個特點是多元。武漢有江、有河、有湖泊,所以水把武漢支撐開,很早就聽說有大上海和大武漢,武漢為什麼大?就是因為水,水把武漢分割成很大的空間,我們自己沒有感覺,但是如果從天上看的話,整個武漢就是很寬廣、很泛濫。從民國年間就有一種說法,“從早走到晚,一天都走不穿。”就是因為武漢大。

  武昌、漢陽和漢口,我這裏說說武昌,其實武昌講風水是最早的一個地方,漢口是最晚的一個地方。在三國時期,有很多的文化在武昌,這裏修過一個吳國的臨時都城。武昌的解放路就是現在的武漢,最早的一條街道在蛇山上面。修的黃鶴樓也不是偶然的。清朝晚期,武昌有城門,大東門、小東門、文昌門、漢陽門;還有城牆,都是依山而修的,可惜都被毀掉了。武昌的政治衙門就是現在的武昌造船廠。長江引橋改造的時候,曾經挖出很大的石礎,就是過去衙門的基子。



  漢陽比武漢要早,漢陽在長江的北岸,是商業中心。過去在長江上面,還有很多洲頭,如果你坐船到武漢,先看到的是龜山、蛇山,再看就發現白沙洲、鸚鵡洲、天興洲在江當中,這些洲就是停氣、聚氣的地方。過去這些洲上還有人家,還有商業貿易,後來這些洲慢慢跟江岸聯在一起了。在黃河,也有一個洲頭,正在旅遊開發,做得非常好,我們這幾個洲還沒有開始做。

  漢口更晚些才有。以前漢水流到武漢呈一個扇形狀,變成了很多河流,像一個大湖泊一樣的流向長江,可能有幾個小河灘,它稍微大一點,總體上是很大一片汪洋,到底哪個地方是主河道,現在還沒有搞清楚。過去漢口的水,一直流到什麼地方呢?流到現在的天河機場,也就是長江當中。



  商朝的時候,在長江道路上能看到一個小山包,它上面有一個城,這個城就是盤龍城,這個盤龍城上面住着人家,有手工作坊。大冶用的銅礦,通過長江運到盤龍城,盤龍城有加工廠,有的就運到現在的襄樊、中原的殷墟,這一條路線叫青銅之路。後來水退掉了,武漢真正的城市應該是三千五百年的盤龍城。最近在黃陂,又發現了四千五百年的一個部落,但還不能夠說,那是一個村莊,它一定是我們武漢的根源。



  漢口往北就是山脈。比如,在木蘭山旁邊就有一個大禹灣,就是我們湖北省申報的唯一一個國家級文化名城,我和我們的研究生去考察時,當地的老百姓都知道他們村莊的風水。在這個村莊里,曾經出了不少的名人,當地人歸結於這裏的風水好。漢口這個地方,西方列強進來以後,他們發現在漢水邊發展沒有太大空間,於是就沿着漢正街下面的花樓街,順着江的下游修建了租界,由於租界的修建,就帶動了濱江大道、中山大道、解放大道,這樣武漢的道路一直向後湖擴展。

  清朝時,漢口有城牆,也是居仁門、友誼門、循禮門、大智門,城牆外還有護城河,就是玉帶河。這些所謂叫“門”的地方,都是過去的城門。武昌、漢陽和漢口,由於受各地方文化的影響,因此武漢的文化和其他地方比較起來是多元的文化。



  正當。在歷史上,武漢這個地方未必是個好地方。在春秋戰國時期,湖北真正的中心是現在的江陵,那時出了不少的名人,包括屈原。俗語講,風水是輪流轉的。到了魏晉南北朝時,就轉到襄樊去了,那個地方是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很多黃河流域的人遷到了襄樊。在唐宋,人們都說北方話,連襄樊人自己都感到非常驚奇,到了魏晉南北朝唐宋時期,襄樊是湖北最熱鬧的地方。

  明清成化年間,漢水改道,由龜山旁邊改到長江,沿着這個漢水旁邊自然形成一條街,街上有很多的飯館、旅館,茶館、戲館,妓館、會館、武館應運而生,慢慢就形成了漢正街,這就是我們老漢口的文化。



  在明清以前,武漢並不是好地方,為什麼不是好地方呢?因為這個地方濕熱。大家知道,湖北是個大窯窩,窯窩底部全都是水,太陽一照,水蒸氣上升,夏天就悶熱悶熱的。本來溫度不高,大家都搬着涼床在巷子里睡覺。回憶那個年代,特別有意思。晚上看着星星,聽着老人講故事,聽着鄰居睡覺打的鼾聲;推着自行車慢慢擠進小巷子里,現在當然看不到這種風景了。

  武漢多水,所以武漢這個地方經常被水淹。1931年、1954年大水,曾經淹到漢口,淹過地面一米多深,這樣的地方怎麼能夠發展得起來呢?過去有水、有濕氣的地方,叫障戾之氣,所以吳國人孫權的親屬,都不願意在武漢生活。他們是“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雖然武昌魚好吃,但是我們不願吃,還是願意把都城放在江蘇,放在吳國。



  武漢這個地方,易攻難守。因為武漢附近山不高。整個武漢不是一個軍事好守的地方,所以歷史上從不是都城。再加上中國古代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都城必須建在北方,因為我們最大的威脅是遊牧民族,一碰到自然災害,他們整個的幾萬、幾十萬的人,就翻過長城來爭奪資源,所以這個政治中心,一般放在北方,放在南方不便調動兵力,所以還修了個運河,運河修好以後,加強了江浙與政治中心的聯繫,運河的氣,還是要比我們旺。武漢這裏沒有辦法修運河,所以歷史上武漢不是太好的地方。

  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江是水上航運通道、京廣鐵路以及高速公路是陸路通道、飛機是空中通道,隨着交通及信息越來越發達,武漢這個地方越來越是好地方。



  這幾年我正在做生態史研究,過去的武漢是不適宜發展,適宜發展的是黃河流域,那時黃河流域有竹子、有大象,現在都沒有了。現在武漢是發展的最佳時期,我不敢說兩千年以後還是這樣,但現在確實有很多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武漢應該是湖北的龍頭,湖北應該是整個東部的龍頭,也應該是整个中華民族崛起的一個龍頭,武漢人有這種歷史的責任。有這麼好的風水,為什麼我們不能有一番作為呢?所以,我講風水最終落在一個點上,就是我們要有自信心,一定要把武漢建設好、把湖北建設好,在中華民族崛起過程中起到應有的作用。

  謝謝大家。作者:王玉德


@[email protected]

聲明:部分內容來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