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知識
據明朝嘉靖15年(公元1536年)董天錫編撰的《贛州府志》記載:“竇州楊筠松,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黃巢破京城,乃斷髮入昆崙山。過虔州,以地理術授曾文�{、劉江東。卒於虔,葬雩都葯口壩”。
楊筠松生於唐太和八年(公元834年),卒於唐天佑三年(公元906年)。《辭海》中收有楊筠松條曰:楊筠松竇州(今廣東信宜縣)人,字叔茂,精堪輿(水風)術。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黃巢犯闕,斷髮人昆崙山,后以地理術行世,時稱“救貧先生”。《江西通志》載:黃巢破京城,楊筠松乃斷髮經侖,步龍一過虔州,以地理術行於世,稱救貧先生是也。卒於虔,葬於葯口。《地理正宗》、清乾隆欽定的《四庫全書》中均有關於楊筠松的記載。
楊筠松原本只是宮延中的一名小官,乘唐末之亂,把官中風水文獻帶出,四處傳播,重點在江西,使江西成為風水術的根據地,楊本人也困而成為一代地理大師。史載,自唐宋以來,江南一帶的風水家們,主要有江西和福建兩大派別。江西派奉唐朝的楊益(楊筠松)為師祖爺,其學說以山巒形勢為主,又稱形勢派。福建派到宋朝王仍始大行於天下,其學說以宗廟理氣為主,又稱宗廟派。對此,《四庫全書總目》指出:“後世之宗為其術者分為二宗。一日宗廟之法,始於閩中,陰山陰向,不相乖錯,純取八卦五星,以定生克之理,其學浙中傳之,而用之者甚鮮。一曰江西之法,肇於贛人楊楊筠,曾文迪及賴大有、謝子逸輩、尤精其學,其為說主於形勢,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專指龍、穴、沙水之相配,而其他拘泥在所不論,今大江以南無不遵之者”。還有些論著說,風水術各宗派,在江西一派的興起下,都漸漸地銷聲匿跡了,可見江西風水派當時盛行一時。
楊筠松有不少風水著述。他曾撰有《撼龍經》、《疑龍經》、《都天寶照經》、《青囊奧語》、《葬法倒杖十二法》、《天玉經》、《楊公金函經》、《金剛鑽本形葬圖抉》、《立錐賦》、《黑囊經》等,為堪輿所宗。其中《撼龍經》專言山龍脈絡形勢;《疑龍經》上篇言於中尋枝,中篇論尋龍到頭,看面背朝迎之法,下篇論結穴形勢。《葬法倒杖》是專門論述點穴,有倚、蓋、撞、粘等各種說法。風水術中崇尚理氣一派的,都推許楊筠松的理論。五代後梁時有相地師於都人曾文迪,精於地理,自稱是楊筠松弟子,著有《曾氏水龍經校》、《青囊序〔等著作,並把楊筠松這術傳給後人。初廖金精也是一位秉承楊筠松學問的風水大師。唐以後的不少風水術著者者都引用楊筠松的風水理論,乃至清代,撰述堪輿書籍的學者還有以楊筠松傳為宗的,如撰寫了《書篋圖》的孫光易。
唐僖宗明初年(公元880年),黃巢起義軍進入長安,據傳,楊筠松乘亂竊取禁中玉函秘術,逃之夭夭。他與知友贛州人濮則魏一起離京南下,走到湖北武昌時,遇到鄂州刺史廖鑾,由其引導來到當時的虔州。
楊筠松後來定居沙河鎮境內楊仙嶺。他在楊仙嶺設壇修研學術,傳授高徒,研製楊盤,與贛州融為一體,故《四庫全書》載曰,楊筠松贛州人,不無道理。楊筠松在贛南的興國、於都和寧都一帶廣招徒弟,開展講學活動,授以青鳥術。楊仙嶺還有楊筠松當年設壇講學遺址。楊仙嶺有許多弟子是堪輿名流。他的高徒有曾文迪,劉江東、廖禹、賴布衣、劉謙等。還有明十三陵勘測營造者廖均卿、上海古城營造者李國紀、為福建永定著名園形土樓――承啟樓選址設計者陶張都是他在贛南的弟子,深得楊筠松真傳。
楊筠松卒於楊仙嶺,由其高徒扶柩舟運人於都,葬於葯口其生前卜定的墓穴。楊筠松安葬地地方叫楊公壩,原名“芒筒壩,為紀念這位救貧先生而改名為楊公壩,地處於都縣寬田鄉境內,緊靠梅江河畔,距縣城45公里。明萬曆七年縣令恭弘=叶 恭弘夢熊在此豎碑紀念曰“唐國師楊公之位。”清段道軒、吳肇龍立碑曰“皇封金紫光祿大夫楊筠松之神位。”至今古碑猶存。師傅有父母之恩,徒尊師徒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徒弟們每年掃墓,維修楊仙嶺修鍊故址。漫長歲月中,故址幾經毀損,又幾經修復。到清同治壬成年(1862年),楊仙嶺雞公石下仍有無人看守的楊仙壇一間。后經歷戰亂,煉壇遭到破壞,群眾自動集資重修,建新萬壽宮,擴展建築面積,招聘一名齋公看護。文革中,人去廟傾,林毀山空,至此,只餘下天造奇岩、粼粼石峰。
改革開放后,鎮政府正以楊仙楊仙嶺為旅遊景點開始規劃沙河鎮的旅游業,讓這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先師遺迹重放異彩。三僚曾氏族譜卻有關於楊救貧的詳細傳略:“楊公仙師祖籍山東竇州府,父名淑賢,剩三子,長曰筠翌,次曰筠殯,三曰筠松。楊公仙師名筠松,字益,號救貧,生於大唐中和甲寅三月初八戌時。幼習詩書,一覽無遺,十七歲登科及第,官拜金紫光祿大夫之職,掌管瓊林御庫。至四十五歲,因黃巢之亂,志欲歸隱山林,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術。據史書記載,廖、曾兩姓都從寧都徙居興國三僚,“蓋兩家冢宅,皆筠松所卜而貽之讖雲”。(明?嘉靖董天錫編撰《贛州府志?人物志》)。可能是因為這一緣故,三僚人非常願意跟外人介紹楊救貧為三僚卜地開基的傳說。據說曾文�{是楊救貧的首座弟子,也是三僚曾氏的開基祖先,自從在黃禪寺偶遇楊救貧之後,便與楊救貧雲遊天下,但是曾文�{一直都想尋找一塊吉壤,世代定居下來。在寧都的賴村,曾文�{希望在那裡安家,在他看來,那裡的風水可以出大官,楊救貧說那裡的山是禿頭山,只會出大盜。
後來在雩都的平頭寨,曾文�{說這裡是“五虎下山,獅象把水口”,將來子孫肯定興旺發達,誰料楊救貧又說他看錯了,這是“五鼠下山,貓兒把水口”。曾文�{發現三僚的風水不錯,子孫可以世代為官,於是告訴楊救貧,他已經找到了一個“前有金盤玉印,後有涼傘遮蔭”的好地方。楊救貧來到三僚一看,果然是一塊肥沃的盆地,山水環繞,盆地中間有一座長條形的石峰,在遙遠的盆地邊緣有一棵高大的松樹,樹底下卧着一塊圓形的巨石。但是,在這位風水大師的眼裡,看到的卻是一塊適宜風水先生世代居住的地方,整個盆地就是一個碩大的羅盤,盆地中間的長條形石峰酷似羅盤的指針,而松樹和巨石則是風水先生隨身攜帶的雨傘和包裹。他說,住在這裏,子孫後代端着羅盤,背着包裹出門。
原來楊救貧擔心死後風水成為絕學,希望徒弟們能夠世代繼承他的風水地理學問。楊救貧和他的兩個弟子(曾文�{和廖姓開基祖先廖�r)一起,在盆地中間搭起茅棚住了下來,一人一座茅棚,茅棚為“寮”,故稱“三寮”(現在為“三僚”)。曾文�{將全家遷往三僚村定居時,楊救貧特地為他擇址定向,並作了一份地鉗記流傳至今:“僚溪山水不易觀,四畔好山巒;甲上羅經山頂起,西北簾幕應;南方天馬水流東,仙客朝拜中;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職旺;今卜此地為爾居,代代拜皇都;初代錢糧不興大,只因丑戌相刑害;中年富貴發如雷,甲木水栽培;兔馬生人多富貴,犬子居翰位;今鉗此記付文�{,三十八代官職顯”。明清以來,曾氏後裔人文蔚起,出了許多人才。據說海外的風水考察團來到三僚,都會拿着這份地鉗記,尋找其中的“天馬水”、“出土蜈蚣”、“羅經山”和“甲木水”。
@-------------------------------------------------------@
聲明:部分內容來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