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知識
比外在風水更重要的是人內心的風水。內心的風水理順了,自然順風順水。即便遇到壞的風水,也能逢凶化吉。
1
心安,則身安
古人將心稱作方寸。方寸大亂,這個成語就是用來形容心緒大亂,沒有主見的情況。
王陽明寫過《詠良知四首示諸生》的哲理詩,其中有兩首非常有名: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恭弘=叶 恭弘恭弘=叶 恭弘外頭尋。
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
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
萬事萬物的源頭和變化,都只在人心。良知就藏在心中,就像定盤針那樣給我們指示方向。正因為如此,王陽明才把人的心稱作無盡藏,就是沒有窮盡的寶藏。
然而現實中,大多數人都包括王陽明悟道之前,沒有領悟這個道理,卻“枝枝恭弘=叶 恭弘恭弘=叶 恭弘外頭尋”,向心外去求。
王陽明形象地說,那些忽略內心而外求的人,就像要飯的乞丐,他們不知道自己身上有個無盡藏,反而拿着缽盂去行乞討飯。
人的心就是人生的根基,是指引我們方向的定盤針。只有心安,才能身安。
人們都求安身立命,但如果心不安,身體就不可能安,人就會失去方向,感到迷惘。
過度的縱慾,偏見和不自律,正在擾亂我們內心的風水。讓人迷失在感官和偏見里。要安心,就要掃除過度的慾望和偏見,發明本心。
2
人忙,心不忙
王陽明的弟子歐陽德問老師:“尋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無事亦忙,何也?”
尋常就是平常,平時。歐陽德的意思是說,自己平時常常感到煩亂,有事的時候忙亂,無事的時候也心緒不寧。他尋求王陽明開示。
王陽明回答說:“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時,與天運一般不息,雖酬酢萬變,常是從容自在,所謂‘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生活節奏也快。人們總是在忙,心也跟着忙亂不安定,始終處在高度緊張的狀態,就像不斷顫抖的琴弦。其實忙忙碌碌之後,你會發現,真正得到的東西並不多。甚至失去了很多,有些人失去了健康,有的失去了家庭,有的失去了青春,還有的直接猝死在辦公桌上,直接失去了生命。
“今人於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
一些人被忙挾持了,即便在沒有事情的時候,比如吃飯的時候,心裏也不安定,得不到休息。王陽明認為,這是忙的后遺症。
這些情況就造成了人們不管忙還是閑,心裏總是感到累,靜不下來,也得不到休息。這是現代人感到累的根本原因。
王陽明認為,忙代表了生機,天地萬物的運行變化沒有一刻停歇,才有了生機。人也如此,或許只有人死了才能得到絕對的安靜。只要人活着,就會有事情做。
有些人,忙而不亂,從容自在;有些人卻忙的失去了自我。王陽明認為,這其中的差別就在於是否有一個主宰。
心裏沒有主宰的人,常常被慾望奴役,忙來忙去,都在替慾望“打工”,生活也是一團亂麻。
心裏有主宰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輕重緩急,知道哪些忙碌是不必要和徒勞的。所以,雖然事情很多,卻總能忙而不亂,從容應對。也只有這樣,才能理順內心的風水。
愚人求知識,高人悟學問。
《傳習錄》上記載,一朋友問王陽明:“讀書不記得如何?”
王陽明回答說:“只要曉得,如何要記得?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只要明得自家本體。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
王陽明認為,一般人讀書只是記得書中的話,這是在學知識。因為記得只是你記住了書中的話,但這“知識”對你有沒有影響、觸動?這個就難說了。
曉得則是你從自心中發現了書中的那些道理,在自己心中印證了書中的道理。這就是讀書以發明本心。這樣得來的才是真正的學問。
可以說,在王陽明眼中,知識只是死的,沒有態度的東西。而學問,則是在我們心中得到印證,得到體悟的知識。這裏最大的差別就是有沒有在自己內心,印證過,體悟過。
所以,有些人明白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讀過很多書,但做起事情來卻不靠譜。因為這些道理在他心中只是知識。
不管是讀書還是修行,我們都應改搞清楚我們是在學知識,還是在體悟道理,做學問。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為學就是學知識,當然是越學越多;而為道,就是體悟學問,自然越來越少。王陽明告訴我們,學問的最後就只有體悟良知。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生活中經常碰到這種人,他們有很多知識,知道很多道理,但卻從未按照那些道德箴言,那些知識去做事。
王陽明認為,他們其實是不知。比如一個兒子自以為知道什麼是孝道,但是显示中經常虐待自己的父母。這個兒子其實並不知道“孝道”。
所以王陽明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真正學問到家的人,知道了一個善的道理,是馬上就會身體力行的。如老子所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一個人如果真的體悟到了什麼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會去做。如果他沒有付諸行動,原因只有一個:他並未真正認識到善。
有誠才有智慧,無誠只是小聰明。
王陽明認為惟天下之至誠,然後能立天下之大本。在他看來,“誠”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字。做事情,必須要先有誠意,然後才能在事物上格致,否則就會無從下手。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講究一個“誠”字。而這個“誠”是發自內心的真誠、坦白。
我們經常談到智慧和聰明的區別,在王陽明看來,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是以誠為本的,誠就是不自欺,不欺人,不欺世。
而那些“聰明人”,與誠相反,以巧詐為本,所謂的聰明都成了獲取利益的手段。
所以,王陽明在家訓中告誡後輩說:毋說謊,毋貪利。人如果做不到誠這個字,那麼他的智慧很容易就墮落為一般的小聰明。
《韓非子》中說,巧詐不如拙誠。在這一點上,王陽明、曾國藩與古人不謀而合。
曾國藩以“鈍拙”自居,以“拙誠”破“機巧”,這使他練就了深諳世事卻又不為世俗所擾的超然本領。
“心誠則志專而氣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終有順理成章之一日”。“拙誠”不僅是修身之要、相處之道,更是立業之本、成事之基。
雖然“拙誠”,有時候看起來會眼前虧,但是終究是為未來打下了基礎,最終會有更大的收穫。這是一切目不見睫的“聰明人”所不屑的,而確是任何成大事者所必備的素質。
無論一個企業還是個人都要與時俱進,抓住當下的趨勢。
分清真假,把握趨勢,展望未來!
@[email protected]
聲明:部分內容來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