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水 正文

風水的奧秘,其實就只有兩個字!

陽宅三要口訣

  風水的奧秘,其實就只有兩個字!

宗教中是最注重現實生命的宗教。在它看來,世間萬物是一體的,自然萬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應當以生為樂,重生惡死,使生命不斷升華。人類也要以平等意識尊重自然萬物的存在與個性。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萬物”2,認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與各個層次的自然事物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裡,萬物一體的平等意識也非常明確和豐富,他認為人通過修鍊可以實現“長生久視”、“肉體成仙”的理想,這個理想也就是與自然齊一或萬物一體的境界。道教還有“生道合一,重人貴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萬物,物我一也。”這表明道教注重從宇宙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人類的意願。萬物一體的生態倫理精神告訴人們,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營造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的社會。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與萬物一體的精神相關聯,道教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準則是產生萬物而不佔有萬物的道德。道教認為,人的肉體修鍊、精神完滿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產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於一,其貴無偶,各居一處,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靈。”3並且自認為這是對老子智慧大道的發揮。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義是:“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於繁生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幫助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而不宰制它們。唐代道教學者、醫學家孫思邈就是這種精神的實踐者,他的醫學理論以天人一體、生而不有說為基礎,謂“天有四時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聖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4孫思邈本人“學殫數術,高談正一”,不僅醫術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這種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當的實踐性和普世意義這種實踐性和普世意義,提出了世間事物持續平衡發展的觀念,揭示出人類要順應自然,效法自然法則,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才能得心應手,取得成果;如果強行索取,則會適得其反,破壞和諧,不能達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萬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傳》有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這裏指出天道與地道是相對峙而又相協調的,其協調是由人來作中介的。老子將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麼人就不是僅依附於自然,受制於自然,而要駕馭自然規律。因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道教於此進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審時度勢,求仙問道而不強作妄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勢必敗壞心性,甚至危害人類自身。道教的修習者認為人與宇宙萬物是互相感應的,感應的基礎在於人和萬物都有靈性,人與物資訊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為宇宙共同體中的一員,應該以促進整個宇宙更加和諧完美為目標,而不應該以毀滅各種自然物的行為來扼殺宇宙的生機。因此,道教不僅給人以一種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將注意力放在教義教規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禱的肅穆和虔誠,而且將信仰或教義教規具體化為各種道功、道術,進而形成操作體系,引導眾信徒去實踐力行。可以說,道教是重視道、術、行的宗教,既重視“道”的提升,又积極提倡功法和煉養術。真正的道徒對道教真諦的切實掌握,在於不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備其虔誠的信仰,還要作道術的訓練,努力積累道功,日進無疆,不斷深化和純正信仰。這樣,就充分強調了人類活動的主體能動性,以及人與自然的適應性。人作為天地的中介與協調者,既要順應自然,又要制約自然變化,加以引導,以曲成萬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與傳統倫理學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經》提出:“中和者,主調萬物者也”,認為自然界與人間社會各層次的事物,皆包含陰、陽、和三種基本要素,合而構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形體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極為中也。地有三名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5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陰陽之道體現天意,所以人要順應陰陽之理,從各個方面保持人與人、人與自然關係的和順,才能消災去異,致力世界太平。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統、丹術符�、儀式規範中發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態智慧,幫助人們認識到世間萬物多樣性存在的意義。保護了事物的多樣性,就有可能達到可持續發展。

  五是循環再生的精神。在關於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傳統的中國人確立了“大”和“久”的目標,並認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節制人的無窮慾望,不造成對自然與人類的傷害。《周易》指出了兩個途徑,其一是“九二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天下,不傷財,不害民。”道教也發展了類似的思想,強調對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條件的確認是聖人之智、聖人之德,是聖人之業,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個物我同一的美好社會,認為在那樣的社會裡,生命可以循環連續、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認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變化飛行,卓然特立於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異形,有似雀之化為蛤,雉之化為蜃。後來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倫日用思想,從生命循環再生的角度出發,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視,出入任意”6作為神仙之道。五代時期的道教學者譚峭以“化”的觀點看待宇宙、人生和社會,提出:“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顧眄化揖讓……”7整個人生和社會的興盛就處在變化統一的過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資的觀念上,主張人類要多多節制慾望,保持萬物的生機與發展活力,這與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依時令進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獸幼鳥、禁殺魚蟹,不竭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等觀念是相當一致的。人與生物資源相處,要進行物質交換。進行物質交換不是強行佔有,而是對自然作順應與調適。

  六是融通萬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個充滿生命的超巨大系統,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機地聯繫着,宇宙在其歷程中運行,是時間坐標和空間坐標的交叉線。從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機,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體關係。老子說:“大道泛合,其可左右。萬物持之持生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8也就是說,大道像廣闊的河水一樣滋潤着萬物,毫無私心,毫無偏意,像偉大的母親一樣愛護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養育而生。對自然界要善意對待,這是因為在根本上“人與天一也”。9既然如此,就必須保護生態環境。莊子曰:“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10也就是說,萬物都來自特定的物種,但在不同物質的物種之間也存在着聯繫和轉換,如同圓環一樣,分不出始終和次序。這種自然的聯繫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認為道為世界的本原,道是創造一切生命的總源泉,是融貫萬物生成的總動力。唐代道士吳筠說:“通而生之之謂道,道固無名焉。畜而成之之謂德,德固無稱焉。嘗試論之,天地人物,靈仙鬼神,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終。探奧索隱,莫窺其宗,入有之末,出無之先,莫究其朕,謂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綱也。”11這裏立足於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體對於物象世界的意義,其中蘊涵着通生無匱、品物有方的生態倫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觀察天地萬物的出發點;站在大道的角度觀察人世,天地同一,萬物一齊,物我無分,無此無彼;天地萬物雖然形態各異,人間諸事雖然各有其理,但說到根本上,則各順其情,各盡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這就是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體悟到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也就體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總而言之,上述諸方面,落實到現實中以保持生物物種、綠化美化生活環境,可以為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這就意味着,道教生態倫理必然並且能夠進行現代性轉換。而轉換的契機,則在於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現代性人格的塑造。因為根據道教的觀念來看,人經過修鍊而達到的崇高境界並不神秘,遙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體現。我國宗教史專家牟鍾鑒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徵概括為這樣幾個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夠健康長壽;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擺脫“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預見性,卻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塵;四是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功德在世;五是瀟洒自在,豁達從容,善於化解煩惱,始終保持喜樂心情。能夠做到這些方面,就可以稱為活神仙。所謂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樂的人,便是優美宜人的環境。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樂融融,這就是人間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我們認為,人們只要努力建設,把中國道教的這種萬物一體、生而不有、曲成萬物、合而不同、循環再生、融通萬有的倫理精神,融會灌注到現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進我們的物質和文化建設,人間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現的。

  關於這一點,很多緣友都跟貧道反映過,因此建議準備裝修房子的朋友們,要合理的使用慎用壁紙,以免造成房屋內大面積的單一顏色或花紋造成的陰陽不平衡。

  2

  房間內的光線也要陰陽平衡

  現代大家都喜歡光線明亮的房子,但很多房子的設計過分得考慮了採光,每間房子的窗戶都很大,要麼大飄窗,要麼大陽台,如此家宅中每個位置的光線都很充足,這樣很好嗎?其實這也是一種陰陽不平衡的現象。家宅中的客廳等一些位置,的確是需要陽光充足一點為好,但像卧室等位置卻以光線稍弱為最佳,如此家宅中光線有明有暗,陰陽才能保持平衡。

  不過現在的城市住宅中,卧室都設計的過大,過於明亮,要麼配以一個很大的陽台,要麼配以一個很大的飄窗。在這種陽氣過盛的環境中休息,同樣是睡七八個小時,不但人睡得很不安穩,而且早晨起來還是感覺到比較疲憊,久而久之就會引發身體乃至運氣上的各種問題。

  遇到這種情況,建議客戶換到光線不是太強的小卧室去,或者在陽台、飄窗處加裝門、遮光布、厚窗帘等,除了早晨起床通風換氣之外,剩餘的時間,都建議對方關閉窗戶並拉上窗帘。大量的客戶反映:以前經常出現的失眠、多夢、脾氣暴躁等問題,用這種方法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反過來說,如果整個家宅的光線都很弱,白天也顯得比較昏暗的話,這也是一種陰陽的不平衡現象,即陰太強而陽不足。風水上認為,房屋內的光線太強就會傷到我們身體里的「魂」,魂藏於肝,住久了肝就會出問題;房屋的光線太暗,陽光不充足,則會傷到我們身體里的「魄」,魄藏於肺中,因此你看那些居住在光線很差的房屋中的人,不是顯得精神萎靡、渾身無力,就是肺經常出問題(肺對應我們的呼吸系統以及大腸、皮膚、脊柱等)。

  3

  家宅中山和水的陰陽平衡

  過去我們講風水好的地方,一定要有山有水。山與水搭配協調有致,負陰而抱陽是最好的風水寶地。不過我們現在大多數人都是住在鋼筋水泥包裹的高樓中,很難見到水,這也是一種陰陽不平衡的現象。

  所以建議大家不妨在家裡多擺放一點水,例如流水景觀、靜水盆景、加濕器、魚缸等都可以,以求達到家中山與水的陰陽平衡。根據很多客戶反饋,當家中適當加了一部分水之後,不但從體感上感覺室內的空氣更加濕潤怡人,而且心理上也有一種特別的愉悅和舒適感。

  除了陰陽,五行也要平衡

  陰與陽的平衡是家宅風水的最基本要求,如果再能考慮到五行的平衡就更好了。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磁場力量,世間萬事萬物除了可以以陰陽劃分外,還可以用五行來表示。那麼根據風水的平衡原則,就是不讓家中某一五行的力量過強過大。

  1

  牆壁顏色的五行平衡

  現在我們的住宅,絕大多數牆壁都刷着白色的乳膠漆,如果牆壁都是光溜溜的而沒有什麼裝飾的話,就會給人一種很冷清肅靜的感覺。

  因為白色屬金,金對應的就是肅殺之氣,過強的金氣會讓我們趨於冷靜,而缺乏熱情。

  醫院的主色調都以白色為主,白牆、白床單,連醫生護士的服裝都是白色的,這種以金氣為主的色調,可以起到讓病人情緒穩定、抑制病菌生長的作用,但家宅中也這樣做就不合適了,因為金的肅殺之氣過強,就會影響到家庭成員之間那種熱情、親密的溫馨感。

  2

  居家綠植的五行平衡

  再說說綠植,在家裡養一些綠植確實可以增加家中風水中的「生」氣,但有的人養的太多了,綠植如果過多、過大,就會使家中的木氣太強,而導致家中的陰陽失衡。木對應着我們身體的肝膽,木太強,我們的肝膽就容易出問題,還會讓我們的精神壓抑、情緒不穩。此外處在這種環境中,人的脾胃也會不太好,因為脾胃屬土,木克土,過強的木氣會抑制我們的脾土之氣。

  孫思邈歷覽前代醫籍,以方書浩博,簡冊繁重,難於尋檢。他根據自己在醫藥學上的研究和實踐,刪繁就簡,編為《千金方》,“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之濟,德�u於此”。(《千金要方序》)是書簡易實用,可以救急,故曰《備急千金要方》。這部書包括對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衛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對婦科、兒科疾病的治療,所以把婦人方、少兒方列於全書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經驗總結起來,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為《千金要方》的補充,書中收載了當時所用藥物八百餘種,對其中二百多種藥物的採集、炮製等不僅作了詳細的記述,並且補充了許多治療方法。孫思邈認為食物對養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別列出《食治》一門,詳細介紹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療病的作用。並注重飲食衛生,如主張“食慾數而少”(《千金要方•養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陳腐的東西,食畢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數百步”(《攝養枕中方》),等等。他認為作醫生的應當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葯”。(《千金要方•食治》)他說:“葯、食兩攻,則病勿逃矣。”(《千金翼方•養性》)還主張把藥物與針灸結合起來治病,所謂“湯藥攻其內,針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針灸》),這是醫學上提倡綜合治療法的先聲。當然還應指出這些書里還夾雜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這正是作為道教徒的孫思邈的宗教世界觀的局限性。

  明正統《道藏》中所收醫藥類書籍自《黃帝內經素問》、《八十一難經》以及上述之《肘後方》、《千金方》等約二十部,但還有一些道教醫籍如張三豐《仙傳方》、趙宜真《濟急仙方》、邵真人《青囊雜纂》、�J仙《壽域神方》等都未收入。總之,道教是重視醫藥的,雖然其出發點是為了宗教上的求仙長生,但其內容包含有不少科學的有價值的東西,應該引起重視,加以發掘整理。

  一、道教與醫藥

  道教為了達到成仙長生的目的,首先得卻病延年,而醫藥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壽。所以,醫藥成為仙道修鍊的重要方術之一,凡是學道求仙的人必須懂得醫藥,醫藥成為有知識的道教徒的必修功課。道教徒把葯分為上中下三品,認為上品葯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長生不死。《抱朴子•對俗篇》說:“知上藥之延命,故服其葯以求仙。”中品葯可以養生延年,下品葯才用來治病。上藥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葯,葛洪說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雲:“九轉之丹,服之一日得仙。”還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抱朴子•金丹》)但是這種金丹是經不住實踐檢驗的,歷史上許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葯,不僅沒有成仙,反而中毒死亡,不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詩上說:“服食求神仙,多為葯所誤”。歷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諸帝,如憲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藥中毒死的。①五代時南唐烈祖李�c使道士史守沖等煉金石為丹。李�c服金丹中毒,臨死時給他的兒子齊王李�Z說:“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視以為戒。”(《南唐書•烈祖本紀》)自宋以後煉外丹服食術求仙之風才日漸衰微。隋唐以前由於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藥,總是千方百計地去尋找長生不死的“上藥”,這種“上藥”事實上是沒有的,上藥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尋可以延年益壽、治病養生的中、下藥。為了服食,必須懂得醫藥,所以道教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都是著名的醫藥學家。

  《神農本草經》是戰國、秦、漢以來藥物知識的總結。這部書里就帶有明顯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葯一百二十種,久服可以輕身益氣,不老延年。中品葯百二十種,可以抗禦疾病,補虛弱。下品葯百二十五種,可以除寒熱邪氣,破積聚。葛洪引《神農四經》說:“上藥令人身安命延,升為天神,遨遊上下,使役萬靈,體生羽毛,行廚立至。……中藥養性(生),下藥除病”。(《抱朴子•仙藥》)可見上藥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這些藥物大都出戰國秦漢時方士所傳,其中對好些藥物都說:“不老神仙”,“長生不老”就是證明。在《漢書•藝文志》里就把“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類書同列於方技略,正說明古代迷信與科學是互相雜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藥物中列於首位的就是歷代方士奉為仙丹妙藥的丹砂。葛洪說:“仙藥之上者丹砂”。(《抱朴子•仙藥》)“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遠矣,故能令人長生。”(《抱朴子•金丹》)葛洪在煉丹中做過這樣的實驗,把丹砂(HgS)加熱離解出水銀,水銀和硫黃反應,加熱升華,又生成丹砂。道士們不理解其中的化學反應,把它看得很神秘,視為仙丹,結果許多人服之中毒而死。李時珍批判道:“水銀乃至陰之精,稟沉着之性。得凡火鍛煉,則飛騰靈變,得人氣熏蒸,則入骨鑽筋,絕陽蝕腦,陰毒之物,無似之者。……《抱朴子》以為長生之葯。六朝以下貪生者服食,致成廢篤而喪厥軀,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綱目》卷九水銀條)

  葛洪(283-363年)丹陽句容(江蘇句容縣)人。他“綜練醫術”,(《晉書》本傳)是著名的醫藥學家。葛洪醫藥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藥方》十卷,《黑髮酒方》一卷等。他感到醫藥的方書卷帙煩重,加以選輯整理,編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將方便經驗方編撰為《肘后要急方》,用以救急,便於攜帶,可以懸於肘后,故又名《肘后救卒方》,簡稱《肘後方》。它包括傳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兒科及獸醫等各方面。對各種病的起源、病狀、治療方法都有所敘述。如其中關於痘症(天花)流行和結核病的記述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的記載。又提出用狂犬腦敷貼傷口來治療狂犬病的方法,這也為後來科學證明狂犬腦里含有抗狂犬病毒的物質。《肘後方》經陶弘景增補為《肘后百一方》,“取佛書人有四大,一大輒有一百一病之義名之”(《直齋書錄解題》)。以後金代楊用道又取唐慎微《證類本草》中所附藥方,加以增補,名為《附廣肘後備急方》,足見這部書為歷代醫學家所重視。

  陶弘景(456-536年)丹陽秣陵(江蘇南京)人。弘景知識廣博,是南朝著名的道教學者。史稱其尤明“醫術本草”。(《梁書》本傳)他的醫藥學著作有《本草集注》,增補葛洪《肘後方》為《肘后百一方》,還有《葯總訣》、《效驗施用藥方》、《集金丹黃白要方》、《服草木雜葯法》、《靈方秘奧》等。

  如上所述,由漢代結集的一部古代藥典《神農本草經》載有藥物三百六十五種,分為上中下三品,這一分類法受煉丹方士的影響,認為上品葯服之可以成仙,顯然是不科學的。《本草》經過漢魏晉以來的歷代傳抄,字義殘缺,品次錯雜,弄得很混亂。陶弘景是精通藥物學的,他在《本草》學上的貢獻是:(一)整理了《神農本草》,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改變了把藥物按上中下三品分類的方法,他根據藥物種類的不同分為玉石、草木、蟲獸、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類,這種分類法顯然比三品法更科學、更明確一些。以後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的分類都是在這基礎上加以改進的。(二)根據漢魏晉以來幾個世紀許多名醫用藥的經驗加以提煉總結,於《神農本草》三百六十五種藥物之外,又增補了三百六十五種藥物,取名為《名醫別錄》,把《本草》中藥物發展成七百三十種。(三)對藥物的性能、形狀、特徵、產地都加以說明。對於一種藥物有多種性能的,就以它主要的功能為本。中醫在用藥上本有君、臣、佐使的分別。但在《神農本草》中則以上品為君,中品為臣,下品為佐使,這種机械的劃分顯然是受了煉丹家方士的影響。陶弘景以藥物主治之病來確其性能,如治黃疸病的葯有茵陳、梔子等,祛風的用藥有防風、防己、獨活等。這是對《本草》學的一個重要的發展。(四)在藥物的配伍使用上,以主治之葯為君,輔助的藥物為臣、佐使,又根據人的老少、男女、身體的虛實以及各地的生活習慣、環境的不同進行辨證論治,發展了《本草》學。

  隋唐之際的著名醫學家孫思邈(581―682年)。他隱於太白山,學道鍊氣,精於醫藥。著《備急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

  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在綠植上綁上紅絲帶,或者在綠植旁放點其它紅色的物品,五行就能平衡。這是因為紅色的五行屬火,木生火,紅色就能耗泄掉過強的木氣,這一點也是大量客戶驗證過的,效果都相當的不錯(大家想想,為什麼大多數的綠植都會開出紅、粉、紫的顏色的花來?其實,這是生物自身的一種五行平衡)。

  3

  居家顏色搭配的五行平衡

  家中「木氣過旺」的情況還體現在:家中的木製傢具或裝飾過多。現在很多人喜歡中國的「古典風」,家中除了木地板外,幾乎所有的傢具也都是木製的,而且是那種木氣很強的硬木傢具,這也同樣造成了家中的五行失衡。這種情況下,仿照上述的方法,只要在家中多擺一些紅色的物品,就能泄掉過強木的力量。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自古以來,我們的先人們如果使用硬木傢具(包括現在很多的硬木仿製傢具)的時候,一般都會配上紅色的墊子或靠枕,搭配在一起,看上去就特別的舒服。這種搭配就充分體現了,木火相生,五行流轉有情的原則,所以說,我們中國人的智慧是很偉大的(大家想想,如果配上綠色、藍色等顏色,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效果)。、

  4

  現代家居中,家家火氣都過剩

  在現在這樣一個社會中,大家知道哪一種五行對我們造成的危害最大呢?國內外很多風水師都一致認為是火!為什麼是火呢?因為現代家庭中的家用電器越來越多,電器因為有電磁場,所以五行為火。家中的電器太多(此外還有我們看不見的各種廣播、通訊等電磁波),就導致了絕大多數家宅中火氣過多過強。

  火對應着我們人體的心臟、血液、小腸等器官,火克金,金對應着我們的肺、咽喉、氣管、大腸、皮膚、脊椎等器官,此外,火也主炎症和癌症。因此現代社會中火氣的泛濫,就導致了各種癌症肆虐,心腦血管疾病成為人類死亡的第一殺手,人們普遍患有上述器官方面的疾病等等。

  家中廚房的位置,因為經常會開火做飯,所以火氣也比較強,所以除了一些特定的情況外(比如通過飛星推算出這個位置需要火),廚櫃就忌諱再用紅色,否則火的力量就會因為過強而成煞。這種情況下,如果廚房在家中的西北位,西北是八卦中的乾卦,五行屬金,對應着家宅的男主人和父親。火太強的話,不但會影響到他們的健康,也會壓抑他們的運勢。

  5

  衛生間里污濁的水氣

  最後給大家說說水,家宅中哪個位置水的力量最強?那就是我們的衛生間。因為我們每天上廁所、洗澡等,都會用大量的水,如果衛生間有窗戶,通風和採光比較好,那就沒有問題;如果衛生間沒有窗戶,就容易造成衛生間裏面長期潮濕,如此水的力量(這是一種污濁之水)就會比較強,也就容易導致我們人的腎(生殖、泌尿、內分泌系統)出問題。這種情況也可以用五行原理來處理,大家可以在衛生間里,放上幾盆喜陰喜濕的綠植,因為綠植屬木,木是可以化泄水的。

  這方面的知識點還有很多,由於篇幅原因,就不再一一說明了。大家只要對陰陽五行以及它們之間的生克關係有個大致的了解,萬變不離其宗,只要記住「平衡」二字,不要讓某一種五行力量過強,就能為自己布置一個風水還不錯的家居環境的。


@[email protected]

聲明:部分內容來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