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水 正文

元宵節為什麼吃元宵 另有什麼習慣習慣

早上撿到錢有什麼預兆 怎麼處理

  元宵節佳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上元節,這一天異常在熱鬧,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以是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那元宵節為什麼吃元宵呢?元宵節另有什麼習慣習慣呢?

  全文目錄

  1、為什麼元宵節要吃元宵

  2、元宵節傳說

  3、元宵節另有什麼特色習慣

元宵節為什麼吃元宵 另有什麼習慣習慣

  為什麼元宵節要吃元宵

  正月是陰曆的元月,昔人稱夜為“宵”,以是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祝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祝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圓、同慶佳節,其樂陶陶。

元宵節為什麼吃元宵 另有什麼習慣習慣

  元宵節傳說

  1.紀念"平呂"

  傳說元宵節是華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位為漢惠帝。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釀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恐懼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呂后病死後,諸呂惶遽不安畏懼遭到危險和傾軋。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麋聚集,同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爭取劉氏山河。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山河,決議起兵誅討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排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恆登位,稱華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往後,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流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聽說司馬遷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火炬節

  元宵節是中國自古的傳統節日,聽說元宵賞燈始於上古民眾在鄉下野外持火炬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穫。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區域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炬,三五成群高舉火炬在田頭或曬穀場舞蹈。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加入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習慣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轉變,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3."三元說"

  元宵燃燈的習俗也有以為起源於玄門的"三元說";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紀錄說,這是因循玄門的成規。漢末玄門的主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生。魏晉道家以"三官"與時日節候相配,定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合稱"三元"。 這樣,正月十五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故上元節要燃燈。

  4.明帝敬佛

  源於釋教說。這種說法主要是胡申生先生主編的《社會習慣三百題》中:"釋教教義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無量壽經》有'無量火焰,照耀無極'說法。在釋教教義中,燈一直是作為佛前的供具之一。而且釋教經典中頻頻宣傳:'百千燈明懺悔罪'(《菩薩藏經》),'為世燈明最福田'(《無量壽經》)。逢遇釋教盛會都要大明燈火。在釋教傳說中,於正月十五張燈有關係的是有關佛祖神變的事迹。據《僧史略》載,佛祖釋迦牟尼示現神變、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東土正月十五,為紀念經祖神變,這天需舉行燃燈法會。東漢明帝時,摩騰竺法蘭東來傳教,漢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變之日燃燈,並親自到寺院張燈,以示禮佛。自此以後,元宵燈便蔚然成風。"然則也有學者以為,此種看法站不住腳,以為釋教只是在這一天行使人們的節慶氣氛來擴大自己的影響。

元宵節為什麼吃元宵 另有什麼習慣習慣

重陽節有什麼特色食物

  元宵節另有什麼特色習慣

  鬧花燈

  陰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此節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等習俗,故也稱燈節。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鬱勃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熱潮。以是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在山西的縣城一級城廓甚至鄉,鎮中,這些住民集中地,榮華熱鬧區,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滿街掛滿燈籠,四處五彩繽紛,燈光搖曳,到正月十五晚上到達熱潮。正月十五的"觀燈"已經成為山西民間群眾自覺的流動,在正月十五晚上,陌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着觀燈的群眾。太原一帶,太谷縣的燈是很著名氣的。太谷的燈,以品種繁多、製作精巧、外觀引人着名。

  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佔的富有民族氣概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流動形式,是從古代就最先撒播的元宵節特色流動。每逢陰曆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厥後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由於謎語能啟示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以是響應的人眾多,爾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能缺少的節目。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庖悅耳民的伶俐才智和對美妙生涯的憧憬。

  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見於文字紀錄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紀錄,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演出的《黃龍變》也異常精彩,龍舞盛行於中國許多地方。中原崇尚龍,把龍作為祥瑞的象徵。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身手演出。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泛起。中國最早先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5.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異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聚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最先盛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舞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樣平常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显示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显示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

  5.划旱船

  划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擬船行功作,演出跑旱船的大多是女人。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女人的腰間,犹如坐於船中一樣,手裡拿着槳,做划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划旱船了。有時還尚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同伴着演出,則多數扮成丑角,以種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欣。划旱船盛行於中國許多區域。

  8.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式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9.逐鼠

  逐鼠是一項元宵節時代的傳統民俗流動,始於魏晉時期。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由於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傳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

  《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十五的時刻,有一個仙人下凡到一個姓陳的人家,對他們說:若是你們能祭祀我,就讓你們的桑蠶豐收。厥後就形成了習慣。

  10.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外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樣平常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佳兆,由於"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時代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有身,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屬狗的人卧室該如何擺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