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不能說的字有哪些 那些話不能說(詳解)
在我國過了除夕才算是真正的跨過了一年,在這一天人們家家戶戶張燈結綵紅紅火火的過大年,親人都從各地趕來陪怙恃一起過年,一家人團團圓圓好不幸福,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除夕的起源是什麼?差異區域除夕夜有什麼習俗?一起來看看吧!
文章目錄
1、除夕的來源和傳說
2、除夕的習俗
3、年夜飯的由來
除夕的來源和傳說
除夕來自先秦時期的逐除習俗,據《呂氏春秋季冬記》紀錄,昔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式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后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年夜。
除夕的習俗
1、守歲
除夕可以出門嗎可以晚歸嗎 什麼時辰必須回家
守歲,俗稱“熬年”。守歲的習俗在中國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最早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予,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整,稱為“分歲”;人人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古時守歲有兩種寄義:年父老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歲月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伸怙恃壽命。
2、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的說法。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王安石《元日》雲:“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但燃放爆竹污染環境,易引生機災,危害人身和財富平安,以是現在天下已多個地方禁放、限放煙花爆竹。我們要遵守當地禁放、限放治理劃定,文明過年。
3、祭祖
古時,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禮俗很盛。各地禮俗差異,祭祖形式各異,而大多是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點上香燭,倒上瓊漿,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膜拜,以表達“慎終追遠”的情緒。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山西呂梁山區有除夕上墳的習慣,稱為送年食。上墳時間一樣平常在除夕的下晝,人們把做好的年夜飯,送到亡故親人的墳上,讓他們與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從而寄託人們對已故親人的哀思。
4、年夜飯
年夜飯也叫團圓飯。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刻。憑證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的紀錄,至少在南北朝時我國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由於正值冬天,北方人經常在飯桌中央設置暖鍋,因此也稱圍爐。古代,一些牢獄官員甚至在除夕晚上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年夜飯在古代人中的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圓,既享受佳肴美食,也享受那份快樂祥和的氣氛。年夜飯一樣平常少不了兩樣器械,一是暖鍋.一是魚。暖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
年夜飯的由來
1、年夜飯的來源和年獸有關,這種名叫年的怪獸異常兇險,每年天都市從海底上來吞食牲畜,人們發現年獸畏懼紅色、火焰和巨高聲響,每到這天就會在門上掛上紅色、架起火堆等驅趕年獸,第二天相互奔走慶祝,這樣就形成了過年,為了慶祝過年,年夜飯也撒播了下來。
2、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年尾除夕(大年三十)的闔家聚餐。在外事情的人都市在除夕來臨之前回老家和家人團圓。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對一家人來說最主要的一頓晚餐。
3、年夜飯是每年新年前的重頭戲,不只厚實多彩,而且還考究許多寓意。傳統上年夜飯是在除夕祭祖后才食用。吃年夜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后才開飯等等。
2022年除夕這一天可以同房嗎 對運勢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