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水 正文

《易傳·繫辭》(易經繫辭傳)

易經測生辰八字(周易八字命理)

易傳頭腦及其作者,通觀易傳十翼義理淵博構想遠大尤以大象彖繫辭最具獨創性易傳各篇頭腦各異這為以中國哲學生長史為靠山剖析各篇頭腦作者及作成順序提供了條件,對照易經與易傳發現經傳聯繫的要害是大象若是沒有大象將卦象發為義理融會象與理則純從經文引理之小象彖文言和越經大論之繫辭說卦皆似浮萍故筆者異常讚許劉大鈞先生大象作於彖之前的看法13並以為大象是易傳中最早之作,1大象,大象之頭腦是典型的儒家頭腦有隻講君子不講小人的特點如,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君子以容民畜眾師,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履,君子以儉德逃亡不能榮以祿否,君子以振民育德蠱,君子以教思無限容保民無疆臨,君子以常德性習教事習坎,君子以虛受人咸,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益,君子以恐懼修身震,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與前述孔子頭腦相比這些頭腦除君子以恐懼修身外都立論更高有青出於藍而青於藍之感孔子講君子坦蕩蕩論語述而和君子不憂不懼論語顏淵這與君子以恐懼修身的頭腦也是相矛盾的故大象不會是孔子所作仔細與論語中種種紀錄對照發現與曾子的頭腦和語言氣概極為相似例如,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同夥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學而,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能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泰伯,士不能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爾後已不亦遠乎泰伯,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君子思不出其位憲問,君子以恐懼修身與吾日三省吾身君子以振民育德和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等頭腦都極為相似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和君子思不出其位僅一字之差這決非有時應是曾子作大象之內證這些頭腦也與大學修齊治平的主體精神一致故大象作者極可能是曾子,2小象,大象既出仿之作小象當在情理之中觀析小象發現中正頭腦較濃如,酒食貞吉以中正也需,訟元吉以中正也訟,宗子帥師以中行也師,顯比之吉位正中也比,幽人貞吉中不自亂也履,以祉元吉中以行願也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同人,嗚謙貞吉中央得也謙,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豫,等等這與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職位焉萬物育焉的頭腦相合故若中庸為子思所作則小象也可能是子思所作,嚴靈峰先生基於小象與爻辭靠近似墨子經說之於墨經而以為小象是易傳中除彖外最早之作14事實上小象之以是與爻辭靠近只是由於它在語句結構的前半段都是繕寫爻辭是爻辭的不完全集而已小象的獨創性主要體現於其語句的後半段即上述中正頭腦此外小象有聯繫數與義理的功效而數由象衍出無象就無數因象的源泉是卦象和大象故小象不會成於大象之前,這樣易經大象小象的形成歷程正好與孔子曾子子思授學路向相符,左傳昭公二年載春晉侯使韓宣子來聘且告為政而來見禮也觀書於太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以是王也十三經註疏春秋左傳正義將易象釋為上下經之象辭當屬誤釋昭公二年即公元前540年那時曾子505432BC尚未出生孔子551479BC也才10歲出頭儒家老祖宗照樣小孩怎麼會有显示儒家頭腦精義的象辭呢筆者以為此處易象是指配上卦象的一種易經抄本否則也不會嘆息周禮盡在其中了,3彖,與象純屬儒家頭腦相比彖中已有道家頭腦和陰陽看法如,乾道轉變各正性命乾,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坤,內陽而外陰君子道長小人性消也泰,內陰而外陽小人性長君子道消也否,天道下濟而灼爍隧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隧道變盈而流謙謙,恆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也恆,消息不失其時其道灼爍艮,這既是彖晚出於象的內證老子晚出於孔子頭腦也是彖象文化靠山差其餘显示彖一定已受以楚文化為靠山的道家的影響而象則是魯文化靠山下的產物正好史記仲尼學生列傳紀錄商瞿魯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歲孔子傳易於瞿瞿傳楚人臂子弘將此與郭沫若主張子弘子弓作易的敘述相參15正好說明子弘有作彖的可能連繫那時的文化靠山和厥後荀子將子弓與孔子相提並論思量彖的作者當為子弘子弓高亨先生在周易大傳今注卷首三周易大傳通說中也說彖傳多有韻語其韻字多逾越先秦時期北方詩歌如易經卦爻辭及詩經之潘籬而與南方詩歌如楚辭中之屈宋賦及老莊書中之韻語之界畔相合則彖傳可能是臂子弓所作所見相同,固然子弘子弓既能作彖則不能清掃商瞿作象的可能性然而對此已無據可考,4繫辭,繫辭是易傳諸篇中篇幅最長義理最淵博之作其頭腦已融儒道和陰陽看法於一體如,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之謂易是故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休咎休咎生大業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陰陽看法早在公元前780年西周三川皆震時就被提出伯陽甫曰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國語周語上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四十二章首開哲學應用繫辭更舉行了締造性擴充但沒有象鄒衍那樣與五行說相連繫故繫辭的陰陽頭腦不即是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家的頭腦同時值得指出的是繫辭中不含法家頭腦與墨家頭腦的聯繫也很微弱僅有尚賢可通,系告別文鏗鏘有力用語凝鍊如詩與老子有異曲同工之似故陳鼓應先生力主繫辭屬道家之作是有一定原理的16但繫辭中儒道陰陽頭腦共存又決非純粹道家所能作,據蒙傳銘的考證資料先秦文籍中無引繫辭的紀錄而漢初文籍新語中卻有一條只管孤證不足以定論但仍以推斷繫辭的創作年月當在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為宜張岱年先生以為莊子天下中所載惠施的天與地卑是繫辭中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反命題莊子大宗師中夫道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是繫辭中易有太極的反命題進而從正命題應早於反命題的看法出發以為繫辭應作於莊子之前惋惜邏輯上的正反命題是相對而言的為什麼就不能以為繫辭中的命題是莊子中正命題的反命題呢而且上述看法在伶仃應用時也可能把禮記樂記中的天尊地卑君臣定矣推斷為形成於莊子之前造成謬誤宋玉小言賦中語句也與繫辭差異太大不能說是引述繫辭以是張先生關於繫辭作於老子之後惠子莊子之前的論斷似嫌證據不足,從繫辭兼容並包儒道陰陽頭腦來看作者當系一大頭腦家戰國末期的大頭腦家首推荀子此人三為稷下學宮祭灑總結先秦各家學術而自成一家繼往開來以致清代學者汪中嘆息二千年之學荀學也然而繫辭的頭腦與荀子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頭腦很難契合繫辭要兼三才而兩之荀子卻要明於天人之分加上荀子中吸收有繫辭中所沒有的法家頭腦故荀子不能能作繫辭鄒衍的氣概屬深觀陰陽新聞而作怪迂之變其語閎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於無垠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也與繫辭差異同理管子呂氏春秋等兼儒墨合名法之作也都與繫辭頭腦不符看來荀子管子呂氏春秋等傳世名作的作者都不能能作繫辭,據史記儒林列傳載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傳易六世至齊人田何字子庄而漢興田何傳東武人王同子仲子仲傳淄川人楊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征官至中醫生要言易者本於楊何之家又據漢書儒林列傳載自魯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軒臂子弓子弓授周丑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裝及秦禁學易為筮卜之書獨不禁故傳受者不停也漢興田何以齊田徒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數篇同授淄川楊何字叔元元光中征為大中醫生要言易者本之田何,由此看來身歷戰國秦漢三代的田何當是一位要害人物此人生於匯粹天下英才的稷下學宮所在地齊國應深知那時學術頭腦也必有真才實學方能在漢興之後傳易於眾正如張岱年先生所說漢代以後盛行的易大傳當是田何或田何的先師們所編定的17後人以為漢書中所述皆著易傳數篇已佚現實上中國授學傳統是學生珍惜師作當不致於散失故田何所作易傳數篇極可能就是繫辭無論從年月上看照樣史料引證看都云云馮友蘭先生言不能斷定十翼是否田何等人所作李鏡池60年月推斷繫辭文言是田何到田王孫的口傳易傳18張岱年先生說今本繫辭和彖象等篇當是田何傳下來的均未一定是否田何所作若是繫辭作于田何之前則在先秦諸子著作中應有所反映由於先秦諸子均未引繫辭而漢初新語卻有故從邏輯與歷史相統一思量可以推斷繫辭應是田何所作,此外筆者以為繫辭中的子曰應看作是田何的多位先師之語紛歧定全是孔子所說,5說卦,說卦頭腦與繫辭極為相近也是儒道陰陽頭腦並舉,昔者賢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曰陽立地之道曰柔曰剛立人之道曰仁曰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這些頭腦與繫辭同源繫辭已提出了二儀四象八卦的衍生模式和兼三才而兩之故六的三才六爻配合論奠基象數爻位說基義說卦進一步用陰陽柔剛仁義與天地人三道相配增強了繫辭中的象數理論說卦形成時間與繫辭相隔不會太遠若前述田何作繫辭確立則丁寬作說卦的可能性最大,同上漢書儒林列傳往下有丁寬字子襄梁人也初梁項生從田何受易時寬為項生從者讀易精敏材過項生遂事何學成何謝寬寬東歸何謂門人曰易以東矣作易說三萬言訓故舉大誼而已今小章句是也寬授同郡碭田王孫王孫授施仇孟喜梁丘賀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學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壽延壽雲嘗從孟喜問易現說卦內容正好相符訓故舉大誼應該就是小章句從田何因丁寬東歸而說易已東矣也證實丁寬必有創見,固然序卦也可說是訓故舉大誼而已云云則丁寬可能作序卦說卦反而應是田何之作繫辭則應歸於田何之師子乘但這樣很難說明為何繫辭未在戰國時期留下頭腦痕迹和影響故仍以上述推斷為宜,6文言,文言之頭腦以屬儒祖傳統的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做事為焦點同時也涉及天地轉變陰疑於陽必戰等屬道和陰陽的頭腦左傳襄公九年中也有元體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干也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做事與文言險些完全一樣是文言剽竊左傳照樣左傳引用文言對此熟悉差異可導致差異假說若左傳引文言則文言早出由於文言主要是儒家頭腦孟子又從不提易故可能與小象一樣同出於子思之手合乎邏輯的推測是子思作乾坤兩卦文言后瞥見了子弘所作之彖自以為不及故止筆,若文言抄左傳則文言晚出由於董仲舒春秋繁露基義篇引易曰履霜堅冰蓋言遜也與文言似董氏之前經典中除左傳外也未見有文言者加上漢書藝文志又著錄有易傳楊氏二篇故文言作者極可能是公元前136年為易博士的楊何19同時思量到文言中兼有儒道陰陽頭腦故文言晚出可能性較大,注重到華文帝初年約175BC所抄帛書周易20之易傳部門中只有部門繫辭和說卦可以推測首次將象彖繫辭說卦文言與易經集編在一起成為周易的人也極可能是易立於官學后的首任易博士楊何以史遷才會說要言易者本於楊何之家,7序卦,序卦在劉安179122BC門人撰淮南子和九家易時已有淮南子繆稱訓中易曰剝之不能遂盡也故受之以復蒙傳銘以為是引序卦稍異之文李鼎祚周易集解中也網絡有九家易注序卦之文但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獨未提及序卦和雜卦故序卦成稿當在劉安司馬遷時代序卦通篇除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和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配偶有配有時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显示出怪異頭腦外余皆卦序論述當出自象數派作者最大可能是田王孫,8雜卦,雜卦是唯一未見先秦諸經諸子和漢初文籍徵引的易傳篇章但揚雄53BC18AD作太玄時已有太玄錯與之響應故雜卦必作於揚雄之前從雜卦頭腦內容看是錯綜卦象奠基之作當屬象數派傳人所為思量到京房7737BC象數易學21水平已高於雜卦頭腦水平且京氏易傳已存焦延壽也有易林傳世只管可疑故雜卦應成於京焦之前由於雜卦中沒有孟喜提出的卦氣說孟喜的四正卦十二辟卦似也高於雜卦頭腦水平故雜卦作者也可能是田王孫康有為新學偽經考預測序卦雜卦是劉歆偽竄這在時間上說不外去連劉歆之父劉向776BC也不能能,9關於易傳頭腦和作者的結論,至此得出易傳成書序為象彖繫辭說卦文言序卦雜卦且曾子作大象子思作小象子弘作彖田何作繫辭丁寬作說卦楊何作文言田王孫作序卦和雜卦的傾向性剖析結論易傳總體看來兼有儒道陰陽頭腦成書時間從戰國初起直至漢初,通過以上剖析可知易經和易傳具有完全差其餘性子易經是西周卜筮紀錄而成的占測事典易傳則是以經為基礎的義理論著彙編易經卦爻辭是周代種種社會流動的紀錄應有單一確定的原義卦象則因人為取義差異而釋義千差萬別是意義伸縮性最大的符號易傳中大象具有毗鄰易經卦象和易傳義理的功效與小象一道體現着儒家頭腦和魯文化彖是儒道首次融合的結晶象徵著楚文化與魯文化的相互交流與滲透繫辭和說卦都是儒道和陰陽頭腦綜合締造的功效稀奇是繫辭體現了易傳哲學的頭腦水平和主要頭腦易傳哲學的提法欠準確由於易傳各篇頭腦和作者各異筆者以為宜稱繫辭哲學彖哲學大象精神等更妥切文言序卦和雜卦則是從差異側面臨易傳和易經的彌補,周易頭腦具有複合性純粹說是卜筮之書或哲學專著都是不周全的這部發端於殷周總成於西漢歷多代士人學子編定並不停添注的奇書頭腦之龐雜不足為怪具有周秦時代知識全書性子正由於周易兼容並包以是它才既是儒家的六經之首又是道家的三玄之一進而有易道寬大之說,見馮友蘭易傳的哲學頭腦原載於哲學研究1960年78期見於黃壽祺張善文編周易研究論文集第三輯以下簡稱論文集三7086頁北京師範大學出書社1990,見馮友蘭易經的哲學頭腦原載於文彙報196137見於論文集三8792頁,見張岱年論易大傳的著作年月與哲學頭腦原載於中國哲學第一輯北京三聯1981見於黃壽祺張善文編周易研究論文集第一輯以下簡稱論文集一411432頁北京師範大學出書社1987,見余敦康從易經到易傳原載於中國哲學第七輯北京三聯1982見於論文集三107133頁,見蒙傳銘周易成書年月考原載於香港中文大學學報1975年3卷1期論文集一366407頁,見王開府周易經傳著作問題初探原載於台灣易經研究論集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見於論文集一455466頁,見余永梁易經卦爻辭的時代及其作者原載於歷史語文研究所集刊1928年1卷1期見於論文集一157178頁,參見張亞初劉雨從商周八卦数字符號談筮法的幾個問題原載於考古1981年2期見於論文集一573593頁,參見張政浪試釋周初青銅器銘文中的易卦原載於考古學報1980年4期見於論文集一549572頁,參見屈萬里易卦源於龜卜考原載於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集刊271957見於論文集一4363頁,11參見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原載於燕京學報1929年6期修改后收入古史辨第三冊見於十家論易92129頁嶽麓書社1993,12參見陸侃如論卦爻辭的年月原載於清華周刊1932年37卷9期見於論文集一249254頁,13參見劉大鈞易大傳著作年月再考原載於東嶽論叢1981年6期見於論文集一474479頁,14參見嚴靈峰易經小象確立的時代及其內容原載於台灣哲學年刊第四輯19676見於論文集一348365頁,15參見郭沫若周易之製作時代原載於青銅時代文治出書社1945見於論文集一272293頁,16參見陳鼓應易傳繫辭所受老子頭腦的影響兼論易傳非儒家文籍乃道家系統之作見於劉大鈞主編大易集成文化藝術出書社1991136146頁,17同,18參見李鏡池周易探源中華書局1978292324頁325369頁19參見易學年表見於呂紹綱主編周易辭典附錄一吉林大學出書社1992,20參見於豪亮帛書周易原載於文物1984年3期見於論文集一613628頁,21參見朱伯昆易學哲學史上北京大學出書社120145頁,

楚辭 姓名(楚辭有典故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