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研究學易應有的正確心態
無論是學易、研易或用易,首先要強調的是求學者的學習與研究態度,必須端正與保持研易的正確心態,才能學有所成研有收穫。主要注意的有四忌:
1、切忌在初學的基礎階段就博採眾長
為什麼要這樣說?當今六爻理論種類繁多,傳統的、改良的、新派的五花八門,別的理論我不好評價,也不說誰正確,我想說的是每套具備實用預測功能的六爻理論,都有其獨特的系統性,你可以通過實戰檢驗哪套理論適合自己學,但千萬不要一開始就什麼理論都往自己腦袋裡塞,因為拋開實用性不說,實際上,古今各式六爻體系理論的論點,很多或多或少都存在互相排斥的現象,很多人學六爻踏進了一個誤區,以為遍天下的所有六爻理論,都應該是一致與互通的,學得越多越好,卻不知道這裏頭其實是魚龍混雜,各有各的說法。學得越雜,印在腦子里各種理論的矛盾性就越多,一卦出來按各自的理論分析,居然是什麼方向都有,那樣子實際是沒法子斷卦了,很多初學者就這樣,一入門就填鴨式的追求掌握各式學問,以為能咽進多少都是有益的,結果造成分析思路主次不分、理論運用層次混淆、越斷越是糊塗,不但把別人說糊塗,連自己都給弄糊塗,最終自己把自己給廢掉,這叫“知識思維梗塞症”。有些人明知道這樣學的弊端,卻自以為有能力去辨別各種理論的好與壞,在學習上依然喜歡這裏挑一點、那裡粘一些搞“雞尾酒”式自學,說實話,不論是古筮六爻或是創新六爻,理論都是自我體系的相互搭配,只服務於各自體系的理論思維,彼此怎可能圓融地搭配到一塊?影響學習實效這將是必然結果。對於大部分初學者,你情願是看準了專心去學某一套理論,學一段時間感覺不行,再全部拋掉,再專心學另一套的理論,這樣的“笨”方法,實際的學習效果或許反而更理想。等你找到效果可以是立竿見影的合適理論,把基礎打牢固了,實測準確率與穩定性都得到穩步提升,理論上有了主心骨的思維,斷卦信心也隨之增長的時候,再謹慎嘗試博採眾長以為己用,不斷豐富與充實自己的理論體系,這才是正確的學易與研易途徑。
2、切忌主觀神化預測的實際功效
相信不少求學者之所以到處求學問道,是主觀抱着一種預測術是可以做到每測必準的信念,總盼望能有機緣遇上一個能每測必准神仙般的預測大師,學到可以“百發百中”的神奇理論,那就等於是擁有名副其實的“金手指”了,點到哪兒,哪兒就是金光大道,多爽!可是人生際遇不如意的總十有八九,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一旦實測不應驗,首先想到的是:是否理論有問題?或是師傅水平有問題?卻從來不去探究道本無端這個客觀道理,凡事無絕對,絕對就非易,預測術無論怎樣神奇,其實也只是一種學術技能,它本身也存在着誤差率,可以達到100%預測準確率的預測理論,實際上是不存在的,除非只用於玩易而非實用預測的“圓形”易理――― 那倒是什麼方向都可以融通。記得易學界有句名言:“沒有算不準的卦只有算不準的人”。這句話得看你從什麼角度分析它,若從哲學的境界去品味,那是沒錯的,很深奧很有感觸!但從實用性的角度去斟酌,卻是錯誤的,難道所有卦的信息都可以準確到位嗎?但很多求學者卻受這所謂名言的誤導,容不得理論有半點的偏差,一旦發現理論不應驗就立刻全盤否定,卻不知道好的易學理論,只是體現在斷卦能否長期保持在85%左右的較高準確率;與長期穩定在85%左右預測準確率的基調上,並非體現在預測絕對的正確性上。何況出現預測偏差的原因本來就很多,特別在網上(當然也包括社會上),人的、事的、卦的、自己的因素都有可能,或許該應的時日還沒到等等,卦斷錯可能不單單是理論上或人的主觀原因,或許還受起卦方式、環境、心態、甚至術數理論本身不可避免的誤差率等客觀因素影響,所以只要保持較高水平的預測準確率與穩定性,能對事情未來決策起正面的參考作用,就算學有所用研有所值了,偶爾的失誤並不值得去大驚小怪。什麼叫迷信?就是未經反覆實踐與驗證就痴迷妄信叫迷信。我們研易學易的人,最反感的,恐怕就是別人說我們廢寢忘食地研究的東西是迷信,我曾經與一位從來不相信周易預測功能的朋友相聊,他是一位大學的老學究了。
我問他:“你為什麼總說周易預測是迷信呢?”
他回答:“我覺得未發生的事根本不可能預先知道,科學上也無法解釋啊,我不相信,所以說周易預測是迷信。”
我又問:“那你自己有否真正通過實踐去驗證一下,切實認識周易的預測理論,證明周易預測其實是迷信呢?”
他老實回答:“這倒沒有。只不過很多人都這樣認為,我也是認同而已。相信很多人的觀點也和我一樣吧。”
我說:“你未經過驗證就隨意根據自己的主觀判斷,絕對性地否定某一樣學術技能存在的真實性,這也算不算是迷信的表現呢?”
他默然: ............
又有一位行內人士,自己想操辦一件事,自搖了一卦問吉凶,與我探討過後我們閑談起來。
我問:“卦搖了,以後的吉凶趨勢也大致了解,那你打算怎樣做呢?”
他斬釘截鐵地道:“那還用問?當然是按卦象趨勢,直接按卦兆指引的去辦就可以了,不然我學這個幹嗎?”
我問:“你平時預測,都可以做到百測百中,保證無一錯漏嗎?”
他笑:“你自己都說你不可能做到百測百中,我又怎有這本事做到。”
我道:“你既然不可能做到每測必准,那你又憑什麼對你自己的推算那麼絕對地自信?把卦象的預兆信息作為事情決策的唯一,而不是把卦兆作為事情決策的參考?”
未經過客觀驗證就隨意根據自己的主觀判斷,絕對性地否定一樣技能或其功能的存在,其實也算是一種迷信;而沒有技能水平支持下的盲目自信,或對預測結果不切合實際地妄信,是否也算是迷信呢?預測術畢竟也屬於學術技能範疇的一種,在保證總體預測水平的基礎上,由於各種主觀客觀因素不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誤差率,因此預測的實際準確率,能長期穩定在85%左右的水平,已經算得上是一門成功的技能與具備實效的參考工具了。不僅僅是預測術這樣要求,每行每業何嘗不是這樣?大家都知道古代的皇帝是至高無上的,常以“九五之尊”來形容,卻不知道這成語其實源自《易經》裏面的術語,《易經》把卦象里動的陽爻稱為“九”,動的陰爻稱為“六”,若卦中第二爻是動的陽爻,則稱為“九二”, 若卦中第三爻是動的陰爻,則稱為“六三”, 成語中的“九五”指的則是乾卦中的第五個陽爻動,乾卦乃是易經64卦之首卦,五位則是一卦中最尊貴最吉祥的位置,所以把這個位置尊為至高無上的皇帝位,古人為何把卦的第五位置尊為君位?那是因為其位是六位居其五,威風已蓋過之下四爻,卻不出頭不拔尖、不盡其極,故好勢能夠和諧地恆之久遠,所以是最好的位置。第六位置的爻就不同了,雖然位列極至,卻已經到了頂端狀態,再沒有上升的空間,也沒有維繫高處的能力,反而有物極必反的下降趨勢憂慮,所以古人認為這位置不是最好的狀態,因此乾卦於第六爻的爻辭是“亢龍有悔”。由此可見,世間之萬事萬物,只要長期穩定在六居其五的目標,實際已經算是十分理想的狀態,六分之五即約83%左右,預測的準確率也一樣,只要達到與長久穩定在這個預測水平之內,已可算是技有所用了。不少剛入門的求學者,初試預測見有所應驗,於是立即沾沾自喜起來,以為只學皮毛就能測中,那百發百中應是指日可待了;另有些易學者特別是掌握一定正確理論、預測水平較高的易學者,也很容易踏入對易卜結果盲目樂觀的誤區,隨着預測越來越精確,以為自己得道了,數十年的寒窗苦讀現在終於盼到頭了,往後的預測一定不可能再會有失誤的,這其實是些都是非常危險的心態,人往往在放鬆警惕之時危險就將悄悄降臨,易者若受盲目自信所左右,終有因此跌倒摔交的一回。而不單是易者,求占者也應有這個觀念,對卦占結果要保持一定的理性,六信其五就已經足夠,而盲目100%地絕對性偏信預測結果,其實也是一種迷信,人之所以遭遇挫折與失敗,往往因為對事物可能出現不好的趨勢,缺乏必要的心理戒備所導致,古筮學術可幫助你對事物未來的發展趨勢,有個大致的心理預期認識,以清醒自己盲從的頭腦,但卻不是要你又去盲從於易卜的信息,對於周易預測而言,無論對研究者或求測者,都應保持一顆平常心。之所以說這些話,無非是在啟示大家,應如何客觀去對待周易預測,如何更加實用效地去利用周易預測。
3、切忌不能持之以恆朝三暮四
不少初學者不僅一開始就貪多務得,而且對所學不堅定,一旦發現理論不應驗就立刻去找別的一套六爻理論代替解釋,這更不可取,這卦用這套理論出錯而用那套理論判斷正確,難保在別的卦中就可能反過來,更要命的是,大多數不同體系理論的論點是相互排斥的,各種理論都吸收,矛盾論點一旦碰撞起來,那卦就等於沒法分析了。有容乃大,我們系統學習一套理論,要有恆心與耐性去驗證它的總體準確率,而不是單憑一兩卦就全盤肯定或否定理論的正確與否,要允許它出現誤差率,不管你學任何的一套理論知識,都應該抱着這樣一個正確的研究心態,這樣才有機會真正深入體驗到其中的奧秘。你若單憑一兩個卦,就盲目地全盤否定這個理論而全盤接受那個理論,說不定這個理論實際的整體準確率有80%,而另一套理論才有20%,朝三暮四最終的受害者只有是自己。所以曾經有位易學愛好者,有一個卦的卦理上解不通,跟我說拿什麼大師的論點倒能解釋,我回應說,想不通就先擱下它,該裝糊塗的時候就要裝糊塗,或許由於你論點的運用層面把握尚未到火候,或許由於你有更深層次的知識還沒領悟到。而從理論掌握的精確度,只希望你按卦理能長久保持十測八準的水平,並不要求你按卦理每一卦都必須判斷正確。隨便違背你所學的系統卦理曲解不可取,拿別的理論體系硬解更不可取,拿別的理論體系這卦你以為通了,但再別的卦就會產生不同理論體系的理論矛盾衝突,藏在腦子里的理論矛盾與衝突越多,斷卦的思路就越來越難有明確的方向,更壞的是外來的理論思維,會破壞自己原先建立起來的理論體系理念,令自己原來的體系精華領悟不到,新體系又只知道皮毛,到頭來什麼精華知識都沒學到,那等於是得不償失了。
我們都知道清代的《增刪卜易》是一本絕佳的實用型易學教科書,無數六爻學者都看過學過《增刪卜易》,對於這樣一本六爻實用價值最巔峰的作品,幾百年來,真正能從中領悟到易學精髓的人非常少,但蔑視者卻數不勝數,很多人之所以入寶山卻空手而歸,這其中很大原因,就是由於求學者不堅定、朝三暮四的學習心態造成的,首先學習上抱着懷疑的態度,甚至是批判的眼光去讀書,一開始就不願意跟着野鶴老人的思維走,喜歡自解一套之餘,還盲目地自以為是隨意質疑,一旦在實操中不見應驗,立刻轉舵把書本徹底扔掉,卻從不反思可能是自己理解錯位,連書中皮毛的理論都參不透,自然更感受不到深藏在古例里的種種精華,沒感觸就難有震憾,輕視蔑視是很正常的事。舉個例子,如辰月寅日佔問孕婦超預產期多日仍未見產子,問孩子何時出生,得“萃之豫”
干支:辰月 庚寅日 (旬空:午未)
兌宮:澤地萃 震宮:雷地豫 (六合)
六神 【本 卦】 【變 卦】
�蛇 �|�| �|�| 父母未土 �|�| �|�| 父母戌土
勾陳 �|�|�|�|�| 兄弟酉金 應 ○→ �|�| �|�| 兄弟申金
朱雀 �|�|�|�|�| 子孫亥水 �|�|�|�|�| 官鬼午火 應
青龍 �|�| �|�| 妻財卯木 �|�| �|�| 妻財卯木
玄武 �|�| �|�| 官鬼巳火 世 �|�| �|�| 官鬼巳火
白虎 �|�| �|�| 父母未土 �|�| �|�| 父母未土 世
結果在占卦的第二日卯日凌晨孩子降生,是個男孩。某學者很疑惑:“按古筮之論,占孩子性別,一爻獨發陽動變陰者生女,這卦陽爻動變陰爻,按卦理應該是女孩才對,為什麼卻是個小子?是否理論本身就不正確的呢?”。我說,不是理論有問題,而是你把理論用錯了地方,原因是你對問事的主題模糊不清。如果意念主題是問男女性別為主,卦中出現動變,那麼陽動變陰是生女之象,不用看子孫爻;若意念主題是問孩子身體健康、或問何時出生,而後兼問男女的,非以問男女性別為專題,則不能這樣看,要以子孫爻為用神分析,這卦很明顯,事主主要關心的是小孩何時出生,卦變六合,是實際產期將比預產期推遲的徵象;動爻化暗動,說明已經預兆產期很近;子孫亥水為用神,受兄弟爻酉金動生,因辰月絆住了兄弟酉金,應期層面要到沖絆的卯日,才能作用生旺子孫爻,所以事情應在第二天卯日,這是卦象針對事主主題意念的定性解讀。再深入分析細節,子孫爻帶陽,那就應該是男孩了。主題不是問孩子性別,卻生搬硬套地以生男女性別的卦理公式套入,張冠李戴地亂套理論,自然很容易出錯。很多時候,理論本身並沒錯,錯的只是人們不會正確地透析求事者的內心,對應套用正確的理論,特別是初學者,一看到用這個理論預測不準,就懷疑它的正確性,全然沒想到各個學術理論,其實各自有着自己的應用範圍與適用層面,理論運用錯了,不去反省自己及時總結,卻盲目以為是理論錯誤造成的,隨意拋棄掉又去鑽其他的解釋,鑽來鑽去,結果到頭來自己什麼實用的東西都沒學到。
廣大讀者看我寫的六爻書,可能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對《增刪卜易》的諸多獨到見解,為什麼能言簡意賅地解釋卦例精華,為什麼能從中發掘出那麼多實用的套路,我也不算什麼天才,這隻是我對這部經典持之以恆長期專一深研的結果。當然話又說回來,若一套易學理論你反覆地深入研究,都總是難以達到入門要求的準確率與穩定性,那就應該冷靜思考有沒有學下去的必要了。不少學易者向我傾訴自己過去求學六爻十數年,都不得入門的痛苦經歷,我道:“對於業餘初學者,無論你是求學六爻、八字或者風水,哪類傳統易學文化應該都一樣,一套合適自己的實用易學理論,其正確入門需要的時間,最多一年左右就足夠了”。
4、切忌抱着玩弄與不端正的心態學易
周易預測特別是古筮搖錢六爻法,其成卦的原理,是透過人投入的關注意念為媒介,將現實中相關事件的各種現象軌跡,全面投射進卦象之中,演化成相對應的變幻卦象信息。因此一個人心中,他對一件事情所投入的意念程度,決定了卦象顯像的清晰度,而意念投入與自身對其關注度是成正比的,對事件越上心關注、內在精神就越集中,投入到卦象的意念就越強,卦象因此釋放的信息就越全面到位。易學者都知道斷卦的第一要素是要抓准用神,這個用神指的是什麼呢?它就是指一個人內心最關注的想法及意念,從古筮理論的最初級入門,到深入進階的套路,都有論述怎樣取准用神的竅門方法,例如入門階段必須熟悉的主觀取用法、深入階段需要領悟的客觀取用法、真假用神鑒別法、心念解讀法、易象聯繫實象定位法等等,但到了最精髓的取用神境界,卻只強調四個字:“唯心是法”。講究如何讀出問事者求卦的真實心跡,甚至要求怎樣放空自己的心,以便更利於尋覓捕捉對方內心的真實電波。這種功力的培養絕不會一概而就,一方面需要常年功多藝熟條件下的自然過渡,另一方面更需要一顆誠摯之“心”的不斷歷煉,解卦者如何做到誠心待人,問卦者如何做到誠心問卦。
因此古筮之法,心態“虔誠”非常重要。古人對此認識似乎更加深刻,於筮法應用一向是態度嚴謹虔誠,最注重“無惑不佔”的觀點,強調問事者必須有重要關注之意念,才好去占卜,他們相信這樣才能確保卦象應用價值的最大化,更添加了諸多神化與隆重禮儀方式,從精神上引導問卜人更加重視,無形中又強化了意念的集中。故而古代占卦者,問的多數是重要之事、上心之事。特別是古筮搖錢六爻法自產生千百年來,其理論經歷了長期的實踐洗禮之後,已經漸漸從紙上談兵的書生派理論,成功脫胎至實用套路化的實戰型理論,而這些理論的合理應用基礎,都是建立在古人這套“無惑不佔”的觀念定位之上,並且始終把持着必須的人倫道德觀念,一直據“卦以大用、卦以重用、卦以善用”為古筮應用原則。時至當今社會,古筮之法雖依然流傳,但一切都已被漸漸弱化,被荒廢丟棄多年之後,人們對古代筮法即使重拾再學再用,無形中過往那種虔誠之心少了,尊崇之意也少了,善念之情少了,卻多出了不少嬉戲玩弄心態,以及不少壞習性。主要體現在:
▲ 古人重申不信者莫占,嬉戲者莫占;今人是信與不信都一概來占卜,反正是個玩。
▲ 古人占卦態度虔誠、起卦小心嚴謹;今人問卜漫不經心、起卦也十分隨意。
▲ 古人強調心中無真惑,不能隨意佔;今人學卦,最熱衷無事故意找事占。
▲ 古人認為卦只能用來解未知之惑,今人卻喜歡拿明知結果的事去問卜,美名曰“看卦準不準”。
▲ 古人筮法只拿來用,問的都是大事上心事;今人筮法多拿來玩,整天只熱衷雞毛蒜皮的小問題,遇到真正的要事反而不敢用卦。
▲ 古人視卦為工具,問卦目的為求指導與參考;今人視卦為擺設,問卦目的只為心理找安慰。
▲ 古人從來不敢用卦問為非作歹之事,怕給上天知道會受懲罰;今人問卜卻百無禁忌,什麼骯髒想法都敢去搖卦。
▲ 古人視卦如神明,態度尊敬;今人把卦當玩具,想玩就玩想扔就扔。
▲ 古之易學者,擅長用筮法預見結果、改良結果;今之學易者,更擅長先問結果,反過來把玩卦理如何體現,並且越玩越上癮。
如上種種,就是古人今人用易學易之區別,也是當今易學者容易陷進去的誤區。今人的這些弊病與壞習慣,如果不及時糾正,重新端正學易、用易的正確態度,將來難免成為易學深入的負面障礙。
@-------------------------------------------------------@
聲明:部分內容來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