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是地理改變前的狀態(原始狀態、混沌狀態),先天八卦主旨是宇宙之本及其功能;“後天”就是地理改變后的狀態(不斷循環、變化的狀態),後天八卦是根據先天另行組合,主旨在說明宇宙萬有的運行及其作用。
換言之,前者討論“對待”的原理,後者演繹“流行”的運用。所以,先天八卦講“對待”,後天八卦講“流行”。
一、先天八卦講“天道”,後天八卦論“人道”。
所謂“天道”,就是不可違逆的“自然規律”。
所謂“人道”,就是人倫因以遵循的“法則”。
二、“天道”陰中含陽、陽中含陰
太極圖如上圖:
“坤震離兌”居左,坤為母,“離”再索而得女,“兌”三索而得女,三卦皆“陰”,只“震”一索而得男為陽;故太極圖左面用“黑色”表示屬“陰”,“黑中白點”表示“陰中有陽”。
“乾巽坎艮”居右,乾為父,“坎”再索而得男,“艮”三索而得男,三卦比“陽”,只“巽”一索而得女為陰;故太極圖右面用“白色”表示屬“陽”,“白中黑點”表示“陽中有陰”。
三、先天分“陰陽”,講“對待”,講“陰陽平衡”
“先天”是地理改變前的原始狀態、混沌狀態。先天八卦主旨是宇宙之本及其功能。先天八卦講“對待”,也就是說,先天八卦講究的是一種“陰陽對待”的“平衡狀態”。
四、宇宙(天道)的“平衡”規律
把“河圖洛書”的“五行相生關係”連線發現並不是平衡對稱的,也就是說不是穩定的。
再把“河圖洛書”的“五行相剋關係”連線后,恰好補足了“相生”時的不平衡,真是非常的有意思。
如果畫在一個圓周中你就會發現一個“對稱”的幾何圖形。這說明宇宙原本就是講究“平衡對稱”的,只有如此才是本來的狀態,打破這個“平衡”就是“偏離”,即是非“道”。小了影響一個角落一個家庭一個小區,大了就會引起相應的宇宙中的變化,直到恢復這種平衡。
所以像蘇州園林、紫禁城等古代建築都講究對稱之美,對即使不對稱的地方也會處理的非常完美。而現代盲目效仿西式、歐式等風格的建築,稜角、尖煞、空缺等給家庭和事業帶來阻礙的並非少數。
為什麼?就是因為這樣的建築壞了“五行五氣”的平衡,導致產生麻煩。
五、先天講“陽順陰逆”
河圖上可見“天道順時針左旋相生”,由洛書可知“地道逆時針右旋”。我們常聽到“順天者昌,逆天者亡”,“順天”就是“順時針”,“逆天”就是“逆時針”。
俗話說“上天有好生之德”,怎麼才是好生呢?
聯繫八卦圖就知道“五行”從東方起順時針循環相生,這也就是易道“生生不息之謂易”。
所以,我們在調風水時就是要把“後天”的格局調成順應“先天”的格局,調成“好生”的格局,如此生生不息則可久則可大。
六、先後天“靜動”之理---“先天主靜,後天主動”。
萬物靜態時“負陰而抱陽”,先天因為主“靜”,所以是沒有吉凶的,萬事萬物此時都處於“平衡”的狀態,也就是道家講的“無”的狀態,“道”的狀態,是一種渾元乾坤態。
“吉凶”產生於後天的“動”,一“動”就會打破原有的“平衡”狀態,就產生了“變化”和“不穩定”,紊亂狀態必然就會造成“吉凶禍福”的產生。所以孔子在繫辭中言:“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為什麼動要觀其變玩其占呢?因為一動“吉凶”就產生了,就可以用“易經”來占卜了。
“靜”是生命的本原,守“靜”的回歸本原,才是最大的獲得生機。所以不論氣功家、道家,還是佛家等都要“打坐”就是追求這個“靜”的狀態,這個狀態穩定了你就與宇宙的道成為了一體,也就是“天人合一”的狀態,就能達到佛家的“明心見性”,認清本源。如果長期在這個狀態中也就無所謂“吉凶”了,先天的道是“靜”的你也是“靜”的,從而達到“天人合一”,哪會產生“吉凶”呢?也就不受“五行”的制約了,這就是修行人追求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對於這個先天狀態,“易道佛家”都有狀態的描述,佛家更是授予達到這種先天狀態的很多具體方法。高層次的易學者必須達到這個狀態才能“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老子在《道德經》中說要“守靜篤,至虛極”,《心經》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都是先天的道的狀態,無私無為而無不為。
七、先天制約後天--打破“平衡”就必須恢復平衡
由於先天主“靜”,為“一”為“道”,也就是客觀真理和宇宙規律即宇宙的運行法則。那必然會制約後天不符合“道”的事物,所以《皇帝陰符經》首句便曰:“天生天殺,道之理也”。不管我們順應還是違反這個“道”都會受到“天生天殺”,不過是時間和方式的不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就是天生天殺的體現。
先天是“靜”的是“平衡”的狀態,後來的“動”打破了“平衡”。因此產生的“吉凶”跟先天沒關係,完全都是後天的“動”引起的。而自然的、宇宙的、道的規律和法則又在時時刻刻追求恢復這種平衡(太極圖所體現的),於是“吉凶”就產生了。打破“道”的平衡狀態后就好像拉伸的彈簧,你拉伸后彈簧還要恢復回來。所不同的是,彈簧超出彈性形變的係數便不能再完全恢復。而“道”的這種平衡態無論你拉伸多遠,偏離多遠,時間多久都要恢復。太極圖完美表達了這種矛盾和對應統一。
恢復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自我的自發的恢復,二是大自然宇宙也就是道所蘊含的規律來強迫恢復。
自我恢復類似念佛修持懺悔禱告等自我贖罪,而強迫恢復就可能造成天災人禍,這種打破先天的平衡狀態后波動來波動去再恢復平衡的過程就是“因果定律”。其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一切都在冥冥之中!
八、先天八卦的“數”是揭示“規律”的根本,就象是公式定理一樣。後天八卦的“象”都是在變化的,就象無數複雜的計算題一樣。只有了解了先天的定理公式,才有可能將後來的卦計算出來。
“來氏太極圖”是最接近“太極”本義的--“太極”的本來意思就是“宇宙混沌初開時的樣子”。
“來氏太極圖”確切地表達了“星系”的運動,看下圖的星系運動。
星系運動
所以,就有了“天道陽順、地道陰行”
先天八卦遵從“太極”規律
先天八卦的“順序”,是講究“對峙”的。
即把八卦代表的“天地風雷、山澤水火”八類物象分為“四組”,以說明它的“陰陽對峙關係”,即“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帛書周易.說卦》)
先天八卦是以“人類”為本位確立的。
人類居於“天地日月”之間,就是“天地定位、水火相射”,即上下左右四卦首先確定。“日月”在“天地”間運行不僅導致“雷風”兩種動態事物,也造就了“山河”這兩種固態事物,即“山澤通氣、雷風相薄”。
八卦生成循陰陽,就是所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四象”其中兩象陰陽比例相同而結構不同,為表示區別,將它們分別稱為“少陽”和“少陰”,而兩個陽爻相疊者稱“老陽”,兩個陰爻相疊者稱“老陰”。
先天八卦是“年月日”三大周期規律的立體描述
先天八卦講“對峙”,即把八卦代表的“天地風雷、山澤水火”八類物象分為四組,以說明它的“陰陽對峙”關係。
《周易說卦傳》中將“乾坤”兩卦對峙,稱為“天地定位”;“震巽”兩卦對峙,稱為“雷風相薄”;“艮兌”兩卦相對,稱為“山澤通氣”;“坎離”兩卦相對,稱為“水火不相射”,以表示這些不同事物之間的“陰陽對應”關係。
按上述“對峙”圖式的內容,先天八卦可分為三個周期:
第一周期:這一周期指的是先天八卦圖的“最內一圈”,即由各卦的“初爻”組成。坤卦左行,震卦冬至一陽初生,起於北方;乾卦右行,巽卦夏至一陰初生,起於南方。這“一寒一暑”,表示太陽在一年的周期運動。
第二周期:這一周期指的是先天八卦圖的“中間一圈”,由卦之“中爻”組成,“半圈陽爻”表示白晝太陽從東方升起,經南天到西方;“半圈陰爻”表示太陽落山後的黑夜,這是太陽運行一日的周期圖象。
第三周期:這一周期指的是先天八卦圖的“最外一圈”,由卦之“上爻”組成,半圈陰爻表示月亮運行的上半月,即“朔”;半圈陽爻表示月亮運行的下半月,是為“弦”。由此可見,這一圖象是統一“年月日時”的周期規律的綜合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