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八字 六爻占卜 正文

耄耋之年指多大年數,耄耋之年是若干歲,古代歲數的先容(細解)

海中金命是什麼意思,海中金命好不好(詳解)

  齡的叫法是一個十分主要的問題,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那麼對於耄耋之年是若干歲呢?信託對於這個問題人人也很想知道謎底,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耄耋之年是若干歲,通過對於古代歲數知識的學習使我們更好的應用到一樣平常生涯中,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古代歲數的先容都有哪些吧。

  中國古代對歲數的形貌

  及 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示意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 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後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天子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 冠:指男子2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示意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 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誌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 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暮年頭髮蒼白如艾。《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另有什麼不知足的事?”

  花 甲:指60歲。

  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古 稀:指7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皓 首:指暮年,又稱“白首”。

  《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髮服戎,功成皓首。”

  黃 發: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魯頌 宮》“黃髮台背”。老人頭髮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鮐 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細膩行葦》“黃台背”,“台”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 頤:指百歲。

  耄耋之年一樣平常是說年數很大的人,通常是指八九十歲的人,在古代能夠活到耄耋之年的人,那都是相當長壽的人。對於這樣的人,我們應該異常尊重。都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更況且在古代條件對照惡劣的情形下,要想活到八九十歲是異常不容易的一件事。

  在所有的古代歲數稱謂中,九十歲的歲數段是稱謂最多最有趣的,九十歲有一種稱謂叫鮐背之年,鮐是一種背上長滿了花紋的魚,它的花紋就像老人褶皺的皮膚。到了這個歲數的老人,皮膚上會生出許多的暮年斑就像凍梨之皮,以是這個歲數段也叫凍梨。

  這些對於歲數的稱謂,有許多都是來自我們學過的《論語》一書,好比書里的“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這句話中就有好幾個稱謂,而立、不惑、知天命的稱謂都是從這裏來的。

  在戴聖寫的《禮記·曲記篇》中有這樣的一句話:“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在古代另有耄耋之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在我國古代六十年是一個循環,為一甲子,以是在六十歲的時刻有花甲之年的說法,古稀之年的說法是泉源於杜甫的一句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古稀一詞就成為了七十歲的別稱。

庚子年是哪一年,庚子年曆年大事(細解)

  關於耄耋之年和以一些古代歲數的別稱就給人人先容這麼多,希望能夠對人人有所輔助。人人以後再看到古代的歲數稱謂,希望能夠知道它們所代表的歲數段,這樣也能显示出你對古代文化是有所領會的,一定會讓人另眼相看。

  讓我們先看看古代訓詁學家和現代詞典是怎樣註釋的:

  耄

  《虞書·大禹謨》:“耄期倦於勤。”孔安國傳:“八十、九十曰耄。”《詩經·細膩·板》:“匪我言耄,爾用憂謔。”毛傳:“八十曰耄。”《現代漢語詞典》:“指八九十歲的年數,泛指暮年。”

  耋

  《詩經·秦風·車鄰》:“今者不樂,逝者其耋!”毛傳:“八十曰耋。”《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杜預注:“七十曰耋。”《現代漢語詞典》:“七八十歲的年數,泛指暮年。”

  耄耋

  《漢語大詞典》:“猶高齡,高壽。”《現代漢語詞典》:“指暮年;高齡。”《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八九十歲或七八十歲的暮年。”

  再看看古今使用“耄耋”或“耄耋之年”的類型:

  明·王陽明《書林司訓卷》:“林司訓年七十九矣,走數千里,謁予於越……烏有耄耋之年而猶走衣食於蹊徑者乎!”

  明·唐時升《南翔里有八老人為社,趙陸九十四,徐爵九十,陸淙八十五,徐勛、張樂俱八十四,董儒八十三,朱梓八十二,陸球八十一,居止紛歧二里,而耄耋相望,日杯酒言笑以相娛樂,誠太平之盛事也。詩以紀之》:“坐中祭酒九十四,敬酬社公旨且清……桂林從事八十一,只聞喚弟無呼兄。”

  梁實秋《雅舍小品·歲數》:“早年看人作序,或是題畫,或是寫匾,在署名的時刻往往稀奇註明‘時年七十有二’‘時年八十有五’或是‘時年九十有三’,我就肅然起敬……只是那時我離那耄耋之年還差一大截子,不知自己何年何月才有資格在署名的時刻也寫上歲數。”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周令釗(99歲)、戴澤(96歲)、伍必端(92歲)、詹建俊(87歲)、聞立鵬(87歲)、靳尚誼(84歲)、邵大箴(84歲)、薛永年(77歲)等八位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的回信中說:“耄耋之年,你們初心不改,依然心繫祖國接棒人培育,稀奇是周令釗等同志年近百歲仍然對美育事情、美術事業生長不懈追求,殷殷之情令我十分感動。”(見2018年8月31日《人民日報》)

  從古書舊注、現代詞典釋義和古今典型用例可以看出:“耄耋之年”是一個對照模糊的看法,說它泛指“暮年”(《現代漢語詞典》對“暮年”的註釋是“六七十歲以上的年數”),下限有些偏低。說它泛指“高齡”(《現代漢語詞典》對“高齡”的註釋是“多指七八十歲以上”的年數),看來對照合適。說詳細一點,就是指七十多歲到九十多歲這個歲數段。

  現在“耄耋之年”的使用對照雜亂,差其餘說法經常相互矛盾,使讀者莫衷一是。亂用情形在媒體中時有所見,主要显示為對“耄耋之年”的上下限的明白和掌握差異很大。

  “耄耋之年”的下限,有人以為是60多歲,有人以為是90歲,相差懸殊。例如:

  (1)當天前來諮詢就診的人群歲數段跨度較大,有不滿1歲還依偎在怙恃懷中的嬰幼兒,另有鶴髮蒼蒼,年近七旬的耄耋老人。

  (2)保羅·加斯科因嗜酒如命……才47歲的他看起來就像是個年近七旬的耄耋老人,讓人唏噓。

  (3)“國醫大師”李濟仁教授……現年86歲高齡……這位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仍然身體康健,頭腦迅速,辛勤地為中醫藥事業施展光和熱。

  前兩例把“年近七旬”就稱為“耄耋老人”,意味着“耄耋之年”的下限是60多歲;例3卻說“86歲高齡”還沒有進入“耄耋之年”,意味着“耄耋之年”的下限至少是90歲。這兩種說法顯然都是沒有憑證的。

  “耄耋之年”的上限,有人以為是90歲,有人以為是80歲,甚至不到80歲,差異也很大。例如:

  (4)現在,已過耄耋之年的黃旭華,天天上午8點半準時來到辦公室,整理幾堆1米多高的資料。

  (5)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潘際鑾今年91歲了……提起焊接,已過耄耋之年的潘際鑾興奮得像一個年輕的小伙,雙手一直地比劃着。

  (6)81歲的雷恪生……举手投足間絲絕不見他已過耄耋之年的遲緩,舞台上依舊字正腔圓、健步如飛。

  (7)向仲懷,1937年出生於重慶武隆……現在,已過耄耋之年的向仲懷仍四處給桑樹當“代言人”,作關於“生態桑”的學術講述。

  (8)陳愛蓮年逾耄耋之年仍然煥發出青春活力,活躍在舞台上……充實展示這位年近八旬的藝術家的青春活力和以現實行動回饋黨和國家對藝術家培育的感恩之心。

  例4的黃旭華生於1926年,時年91歲,例5的潘際鑾那時也是91歲,說他們“已過耄耋之年”,意味着“耄耋之年”的上限是90歲;例6的雷恪生時年81歲,例7的向仲懷時年82歲,說他們“已過耄耋之年”,意味着“耄耋之年”的上限是80歲;例8說陳愛蓮“年近八旬”就已“逾耄耋之年”,意味着“耄耋之年”的上限還不到80歲。這些說法也是沒有憑證的。

  前舉諸例,除了那兩位“年近七旬的耄耋老人”以外,其餘的老人都在70多歲到90多歲這個歲數段之間,應該說都屬於“耄耋之年”。說他們“年近耄耋之年”或“已過耄耋之年”,看似加倍準確,效果適得其反。實在把“年近”“已過”之類的字樣刪掉,只說“耄耋之年”,就可以了。


什麼命要承受喪子之痛(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