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八字 六爻占卜 正文

黃石易梅花易數(“無林不開榜”的歷史考察)

黃曉明陳道明算卦(老戲骨們的9位前輩)

“無林不開榜”的歷史考察,林姓是莆田的第二大姓莆田林開創了林氏家族在我國東南沿海生長的歷史形成了中華林姓家族的最大支系根據當今人口數目排序林姓居天下第17位福建的第2位莆田素有陳林半天下之稱住手2016年林姓人口有近50萬人莆田林氏的4個分支劃分是九牧林金紫林闕下林和游洋林游洋林在宋代一次农民起義被鎮壓后遷往漳州等地明末清初游洋林後人隨鄭樂成攻打台灣又遷往台灣霧峰因此莆田林氏也是台灣霧峰林氏家族的先祖,莆田林氏又是一個文化條理很高的官宦世家家風壯盛人才輩出延綿百世而不衰真可謂詩書簪纓之王謝望族據史料統計自唐代第一位進士林藻至清代末科進士張琴的1000多年間莆田共湧現出文武進士含諸科特奏名等近2400人明經17人和舉人2265人其中林姓文武進士含諸科特奏名等就有308人明經14人舉人458人劃分占莆田總數的1382和20蔚為科舉異景高居諸姓之首故時人有無林不開榜之語,科舉一詞泉源於分科舉人就是分科目選舉人才是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名稱科舉也叫開科取士是指由朝廷設立考試的科目通過定期的統一考試來選拔世間可為文官武將的人才並對其劃分授予官職我國的科舉制度自隋唐最先施行直到清末廢止其間除了元朝初期幾十年的未曾開科無論是歷時恆久的統一王朝照樣政權不停更選的五代十國無論是漢族人確立的帝國照樣少數民族政權一直沿用了1300多年之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科舉制在中國歷史上對於政治經濟文化頭腦民俗以至民族性格的深刻普遍的影響是很少有一種制度能夠和它相匹比的,從整體來看隋朝以前莆田的教育還處在萌芽狀態鄭露三兄弟倡學在南山的開莆來學不僅開創了莆田教育之先河而且也代表了福建文教曙光的來臨莆田的人文教育流動在唐代逐步開展興化府志雲唐世設科取士其科之目十有二曰秀才曰明經曰進士曰俊士那時秀才科最高鮮有應者士所趨向惟明經進士二科而已唐貞元785805之後福建歲貢士與內州等一悔改去與進士險些絕緣的落伍狀態及第者絡繹不停,中國科舉史載唐代從武德五年622至天祐四年907285年間共舉行262科考試錄取進士6656人據福建教育史的統計唐代福建56位可考的進士中莆仙籍就有11人約佔20其中林氏進士1人林藻約佔莆田總數的10而按新唐書所紀錄那時莆仙兩地的人口數僅佔全省的11終唐一朝莆田人在新唐書中立傳的只有林攢林蘊2位均為林氏家族又據興化府志統計唐代莆田有17人明經及第林家子弟就佔14人為莆田總數的82,誰是莆田歷史上的第一個進士這是以往有過不少誤解和爭議的問題明代周華在游洋志人物中紀錄金鯉字伯龍清源東里白鶴人登武德二年庚辰進士第按武德三年才是庚辰年為此在莆田市的第一輪修志中不少編寫者都沿用金鯉是莆田歷史上第一個進士的說法如新編莆田縣誌載金鯉唐武德三年620進士新編仙游縣誌載金鯉唐武德二年619進士新編莆田市志與新編莆田縣誌的紀錄也是一樣的另有興化進士莆田史話莆田市名人志等邑人出書的書籍均持同樣的看法以至於厥後的一些文史研究者以謠傳訛,實在莆田歷史上的第一個進士是唐貞元七年791及第的林藻他也是福建歷史上的第二個進士關於林藻進士及第之事地方誌書都有明確的紀錄如宋人仙溪志卷二進士題名載唐重進士科莆始於林藻歐陽詹仙游始於陳乘楊在堯陳光義這是林藻為莆田第一位進士的最早紀錄而此書沒有金鯉登第的任何信息又如明八閩通志卷七十二人物亦云林藻字緯乾貞元七年791登進士第郡人登第自林藻始也就是說莆田的第一位進士是林藻,八閩通志是現存的第一部福建全省的地方誌四庫全書總目評價說福建自宋梁克家三山志以後記輿地者不下數十家唯明黃仲昭八閩通志頗稱善本該志不仿效其他省志通例在通志之上冠以正式省名的做法在地方誌中另具匠心厥後王應山纂閩大記閩都記何喬遠纂閩書也都襲用此法保留了大量的珍貴史料有的且是未見於其他志乘的體例也對照齊整為我省編纂各級地方誌之所本同樣在明代閩大記閩書等方誌中均沒有金鯉登第的紀錄,從古籍文獻紀錄看唐武德四年621宣布開科舉士的敕令后至武德五年622十月諸州經由考試貢明經143人秀才6人俊士39人進士30人十一月引見敕付尚書省考試十二月吏部奏交付考功員外郎申世寧主持考試取中秀才1人進士4人該科進士頭名為孫伏伽這是中國科舉史上第一位姓名可考的狀元與孫伏伽同進士的另有李義琛李義琰李上德等3人因唐代科舉始於武德五年以是金鯉基本不能能登武德二年庚辰進士第,宋代在中國科舉史上有十分主要的職位宋太祖確立的殿試製度使分級考試逐層選拔臻於完整熙寧四年1071王安石改造貢舉後進士科成為科舉中唯一的科目不只為同時代的遼金所仿效而且為厥後的元明清各朝所沿襲同樣宋代的興化軍在莆田科舉史上是一個絢爛的里程碑可以說到達了巔峰有宋一代莆地雖偏居福建東南沿海一隅但科甲壯盛俊秀如林成為名揚天下的文獻之邦,據中國狀元大典統計宋代從建隆元年960至咸淳十年1274314年間共舉行118科考試錄取進士人其中正奏名進士人諸科進士人特奏者進士又據福建教育史的紀錄宋代福建籍進士有7144人不含諸科特奏名等名列天下正奏名進士第一位為此宋史會將錄取第者尤多列為福建的主要特點然只有3個縣的興化軍正如興化府志所載就有進士1756人其中正奏名進士1014人占福建進士總數的14特奏者進士582人諸科進士63人其他科進士97人而林氏進士有205人其中正奏名進士125人占莆田總數的12特奏名進士60人占莆田總數的10諸科進士8人占莆田總數的13其他科進士12人占莆田總數的12,此外莆田林氏還湧現出一批科甲世家發生父子進士兄弟進士叔侄進士以及三世登雲四代攀桂等奇異徵象更有意思的是興化軍有20對兄弟雙雙同科及第其中林氏家族就有2對即林宋臣林宋弼1132年和林岳林准1160年佔總數的10甚至還泛起林汝大林棟1271年父子同科及第的徵象簡直實屬罕有,終宋一代莆田人在宋史中立傳的有39名其中進士身世的就佔24名而立傳的林氏進士有5名占莆田總數的21在莆田出仕官員中官至六部尚書正部級者13名林氏家族就有2名即林大鼐林英佔總數的15官至六部侍郎副部級者15名林氏家族也佔了2席即林光朝林彬之佔總數的13,據不完全統計僅林氏進士著書立說的就有林瑀的太玄經注十卷太玄經釋文一卷唐書純粹一百卷林英的晦庵童訓一冊林伸的東軒文集十卷春秋三傳正經林豫的筆鋒草錄二十卷雜說十卷雜文十卷林沖之的木雁居士集林震的林震集句詩七卷林震文集一百卷禮問三十卷易傳十卷易數三十卷易問五卷經語千字文一卷林宋卿的道山詩庄涪陵集湖北事宜督府集議林大鼐的鐵硯文集林枅的林枅詩文集二十卷林一鶚的民謠集林虙的詩解補缺禮經總括釋奠解西漢發微元豐聖訓二十卷西漢詔令十二卷林光朝的艾軒集十卷林榕的四明居士詩五卷林井的犧牲錄平燕十略林磻的典故鈎玄六十卷林彬之的囿山集海溪善政編林成季的艾軒祖傳一卷林自的周易解莊子解林自詩文集十卷林彖的萍齋詩集林光世的水村易鏡景定嘉言二卷等,宋室南渡后整個文化中央向南方轉移在北方移民中有相當一部門是身世於官宦之家或書香門第這些人的到來無疑備受重用自然形成了崇儒重文的社會風俗尤其是宋代莆田的藏書家多藏書量厚實莆田士人視書為財的民俗所致以為書籍才是人生的真正財富如進士林伸好聚書官俸所入多用於買書所蓄數千卷有人見其云云便說你為何不替子孫思量卻將錢都去買書林伸答道吾蓄書數千卷苟有賢子孫足矣不賢多財適為累耳又如進士林霆博學而深研象數與邑人鄭樵為金石之交藏書數千卷臨終時告訴子孫說吾為汝曹你們獲留良產矣因此許多莆田士人捐金帛購書籍唯恐不及所至專訪文籍民間有奇書必捐金帛求之也正由於有云云厚實的藏書才使得莆田文人輩出著述如林名作迭起,對儒風特盛的興化軍來說更普遍深摯的科舉文化則根植於民間的私學教育中宋代莆田的書堂書院之盛冠於全閩或稱精舍或稱草堂或稱義塾或稱學館皆由名儒講學授業據方誌紀錄興化規模較大影響較遠的書堂書院就達30所之多僅林氏家族就有5所佔莆田總數的17,如林光朝在黃石東井今屬莆田市荔城區開辦紅泉義學又稱東井書堂正如邑人劉克庄在興化軍城山三先生祠堂記中所說初艾軒光朝來水南學者空郡從之而紅泉東井之學聞天下明代邑人探花林文在紅泉講道序中也贊道吾莆自鄭露講學於南湖在唐則吾祖林蘊林藻歐陽詹念書於泉山至宋艾軒講道於紅泉由是文風大振遂有海濱洙泗之稱其盛矣哉除此之外林光朝還與其族人林充林褒在谷城山的松隱岩國清塘旁的濯纓亭和五侯山之西的湧泉岩等地開辦草堂傳道講學林安中在西天尾澄渚村今屬莆田市荔城區開辦澄渚梯雲齋將以教一族之英俊來四方之明彥林彖在龍華寺今屬仙游縣龍華鎮開辦龍華書堂同時林氏家族還湧現出如林迪林光朝林立之林彖等一批教育名家,元代是中國歷史上由蒙古貴族確立的一個封建朝代不只實現了遼西夏和金等少數民族政權完全入主中原的願望而且確立了疆土橫跨亞歐大陸的重大帝國但蒙古民族只識彎弓射大雕的個性並未完全改變因而對科舉取士制度最初並不在意統治階級和士人社會對科舉制度的態度也存在極大的分歧經由許多儒臣的勉力倡議才在元皇慶二年1313確立了科舉制度此時距元世祖攻滅南宋1279年已經有34年之久這在中國科舉史上中止時間是最長的科舉制度確立以後一些蒙古和色目貴族照樣力爭加以罷止採行科舉取士制度之爭並未竣事其中元統三年1335的科舉停罷之爭是最為猛烈的一次以致泛起1336年和1339年的兩次停罷,由於元軍在攻滅南宋統一中國的歷程中對漢人尤其是福建人民大開殺戒沿途屍橫遍野生靈塗炭文化教育設施也多數遭到催毀和損壞致使福建尤其是莆田的科舉式微進入一其中落時期念書為官者寥若晨星據中國狀元大典統計元代從延祐二年1315至至正二十六年136651年間其中缺少2科即1336年和1339年舉行16科考試每3年開一科共錄取進士1139人又據八閩通志和興化府志的紀錄元代福建進士有36人其中興化籍7人約佔福建總數的20而林氏進士2人約佔莆田總數的29元代福建舉人有70人其中興化籍9人約佔福建總數的13而林氏舉人2人占莆田總數的22,林濟孫林亨是不是元代的狀元這也是一直在莆田有過爭議的一個問題清乾隆仙游縣誌載至元六年1340林濟孫榜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升侍講又載至正三年1343林亨榜進士第一官至朝奉醫生清同治福建通志和民國福建通志均有相同的紀錄為此在莆田市的第一輪修志中不少編寫者都沿用林濟孫林亨是元代狀元的說法如新編仙游縣誌和新編莆田市志另有莆田文化叢書文化概談興化進士莆田史話莆田市名人志等邑人出書的書籍也持這一看法以至於誤導了不少讀者,實在這個結論是站不住腳的從史志紀錄來看不僅元史沒有紀錄林濟孫林亨是元代狀元的史實而且八閩通志閩書閩大記興化府志等明代志書也均未紀錄此事從登第時間上來看元代共舉行16科考試停罷的是1336年和1339年接下去的是1342年才對而林濟孫林亨中狀元的時間卻是至元六年1340和至正三年1343這兩年恰恰沒有開科眾所周知元代科舉分為右榜和左榜右榜狀元必須是蒙古和色目人左榜狀元才是漢人和南人因此每次開科會泛起一科兩狀元的特殊情形況且左榜狀元16人著名有姓有籍可查沒有一個是福建人以是經由考證確認林濟孫林亨既不是元代進士更不是元代狀元清乾隆仙游縣誌清同治福建通志和民國福建通志等志書關於林濟孫林亨是元代狀元的紀錄純屬子虛烏有以謠傳訛,星移斗轉朝代更替到了明代入學中舉考取進士以謀得高官厚祿已深入士子之心比之唐宋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明初統治者求賢若渴除了下詔招賢還於洪武三年至五年13701372令各行省連試三年由於朝廷剛剛確立缺少仕宦因此鄉試中式的舉人都免去會試直接赴京聽候選拔為官以上政策措施極大鼓舞了士人的念書求取功名之心而擴招一定增添應試名額增添了中舉的可能性最高統治者還將各地科舉的鬱勃水平作為審核仕宦的一大手段鼓動了在任仕宦重視當地的教育而無視教育或勸教不善者則堅決給予責罰終明一代莆田歷任父母官多能以身作則倡學鄉里對於學校缺乏辦學經費仕宦或慷慨解囊或撥寺產補給學田或出庫銀以贍生徒隨着興化經濟的日益繁榮在傳統的重教興學的社會氣氛熏陶下莆田又重現了科舉強區人才輩出的盛況進入再一個鬱勃時期,按中國狀元大典統計明代從洪武四年1371至崇禎十六年1643272年間共舉行91科考試錄取進士人又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所載明代福建進士有2395人其中興化籍535人占福建總數的22而林氏進士89人約佔莆田總數的17明代福建狀元有11人其中興化籍2人占福建總數的18而林氏狀元1人林環占莆田總數的50明代福建探花有10人其中興化籍4人占福建總數的40而林氏探花1人林文占莆田總數的25,關於明代莆田狀元至今還撒播着他們的故事傳說清末邑人進士張琴編的莆田縣誌說明永樂四年1406丙戌科莆田人林環殿試第一但同科進士林環同鄉陳實卻恃才不平揚言考官錄取不公明成祖召而詰責陳實答言臣百問百答從無紕漏緣何不取皇上怒其不恭欲制其狂氣乃命大學士解縉出題雲孔門七十二賢賢賢何德雲台二十八將將將何功成祖親臨考問陳實逐一對答不誤文彩亦佳但林環更是應對如流毫無遺漏因二人不分上下天子乃加罪陳實流放三邊,這個故事是否真實暫且豈論但至少可以說明興化府人才濟濟同時林環也以無可爭辯的才氣獲得明成祖的青睞他簡直是莆田林氏卓越人才的代表史家評他負材學曉世務特為文廟所器一時儒碩亦厚望之,若是說明代會試是天下各省舉人之間文化水準的大較量的話那麼鄉試則是省內各府縣秀才的教育水平和知識智力的大競賽明代鄉試已牢靠成為省級地方考試層級舉人身世即可授予官職因此競爭十分猛烈鄉試中舉也比前代更為榮耀風景由於想要加入鄉試的生員秀才太多為了控制參試人數明代曾劃定每舉1名只允許30名科舉生員加入鄉試限於錄取比例太低中舉的時機是相當少的中舉率約莫在4故俗有金舉人銀進士之謠,正是從競爭的猛烈水平來看舉人比進士還更難能難得才會有金舉人銀進士的說法據福建教育史統計明代福建舉人有8325人其中興化籍1692人占福建總數的20而林氏舉人311人占莆田總數的18明代福建鄉試解元有90人其中興化籍30人占福建總數的33而林氏解元4人林時望林同林文俊林東海占莆田總數的13由於莆田在福建鄉試中中舉人數多次佔全省的近一半故有一邑半榜之譽,有明一代莆田不僅科甲壯盛侔於中州而且英才輩出群星光耀從政者重臣高官選出泛起六部尚書佔五部等奇異徵象莆田人在明史中立傳的有45名其中進士身世的就佔36名而立傳的林氏進士有6名占莆田總數的17在莆田出仕官員中四品知府以上的官員多達300多人,而任明廷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的有15人其中林氏4人即林俊林雲同林堯俞林蘭友占莆田總數的27任明廷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侍郎的有15人其中林氏4人即林富林文俊林銘鼎林佳鼎占莆田總數的27任都察院的左右副都御史左右僉都御史的有15人其中林氏7人即林元甫林茂達林有孚林大輅林潤林贄林一柱占莆田總數的47任左右布政使的有27人其中林氏5人即林豫林應標林烶章林澄源林恭章占莆田總數的19任正副按察使的有34人其中林氏8人即林坦林時林長繁林民悅林銘幾林有年林斌林烇章占莆田總數的24上述一人多曆數職這裏只列其較高的一職且無法將四品以上林氏官員的名字逐一枚舉,稀奇值得一提的是明嘉靖十年1531莆田知縣王釒臣建縣衙把衙門外南端善俗坊改為文獻名邦后遭倭寇銷毀嘉靖四十四年知縣徐執策重修縣衙並在縣巷南北兩頭劃分建豎海濱鄒魯和莆陽文獻兩個木坊萬曆十六年1588知縣孫繼有又將這兩坊更名為文獻名邦和壺蘭雄邑往後莆田正式譽稱為文獻名邦海濱鄒魯,所謂文獻名邦宋代大儒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註解說文文籍也獻賢也即指歷史文籍和賢強人才輩出的著名鄉邦地方而海濱鄒魯其中鄒是指孟子的家鄉魯是指孔子的家鄉兩者都是春秋戰國時期文化教育最為蓬勃的邦國之一莆田地處我國東南沿海雖為小邑但儒風特盛無論是從教育蓬勃科名壯盛來看照樣從文化氣氛學術成就來說把文獻名邦海濱鄒魯這兩頂桂冠戴之莆陽都不為過由於早在宋代就已經有了公論如宋真宗敕書所說閩越之地鄒魯之儒宋度宗盛讚莆文獻之邦也宋邑人黃灝講莆邦文學號鄒魯宋邑人狀元黃公度在興化軍學記中所載習俗好尚實有東周齊魯遺風等等以是明代興化成為文獻名邦海濱鄒魯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千百年間重視文化教育的一定效果對此盛事清乾隆莆田縣誌人物志序言中寫道莆僻處海濱齊名鄒魯非人物彬彬故歟蓋肇於唐盛於宋尤盛於明,確實文獻名邦海濱鄒魯的深刻內在遠遠不止於科甲之盛人才之眾更主要的還在於興化人對我國古代文化事業作出的偉大的孝順就以著述來說僅明一代就有著作900多部現存120多部,據不完全統計僅林氏進士舉人撰寫的書籍就有林洪的竹庵存稿十卷林環的綗齋集十卷林文的澹軒集五十卷林誠的奏疏五卷林俊的西徵集見素文集二十八卷林茂達的翠庭集林塾的石泉集拾遺書林富的省吾遺集奏議二卷嘉靖廣西通志六十卷林文俊的內黃縣誌方齋存稿十卷林達的自考集編年數略林大輅的愧瘖集林檣的詩集二卷林應驄的夢槎奇游集二卷林雲同的念書園集退齋文集韶州府志林東海的四書經集解林華的嶽麓口義十卷林萬潮的贛州集林應箕的百一詩稿林兆金的東山樵稿林潤的願治疏稿林澄源的悟往吟經傳課本古易論林兆珂的批點左傳楚辭參同契毛詩多識編七卷考工記述注二卷撞弓述注二卷宙合編八卷李詩鈔述注十六卷杜詩鈔述注十六卷和衡州府志十五卷林堯俞的溪堂集四卷萬曆興化府志林恭章的靜宇逸稿林銘鼎的新鋟林會魁書經逢源集注六卷林銘幾的南牕遺稿林蘭友的迷迷草林嵋的蟛蜞集十二卷林士敏的芹邊集匡廬小稿林嵒的萬竹居士集林長懋的竹庄集林勤的朴庵集六卷林同的大學中庸訓說書經課本林智的蛙鳴集林憲的鷗沙集十卷林大猷的思軒稿林有年的寒谷集東山諸集東莞縣誌瑞金縣誌武義縣誌安溪縣誌仙游縣誌福清縣誌林墰的西麓稿林汝永的南崧集林應採的東皋吟稿林炳章的寵榮堂稿林兆箕的學適堂集林烇章的伊蒿稿林錝的石蓮集林憲曾的西源集林諧的覺未軒集林齊聖的閑有堂集林尊賓的雁圉集四卷林說的寸草堂集等等,然則到了明嘉靖年間15221566日本倭寇的擾亂打破了莆田人民安寧祥和的生涯戰亂給教育事業帶來了偉大的災難邑人關佛心在莆田倭禍記序言中這樣寫道莆田立縣千三百年最大之兵禍厥惟明代之倭寇倭患不僅從財富上擾亂莆田人民進而危及念書人賴以生計與念書的社會環境及物質條件它還直接蹂躪糟踏生命損壞學校公祠,莆田倭禍記在屠城記一章中又形貌道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城陷被焚毀之衙署祠院廬一覽莆田儒學興化儒學黃仲昭祠林葦祠士紳之遭難者甲科以上十七人乙榜數十人庠生三百五十六人倭患造成興化府科舉日益萎靡據清乾隆莆田縣誌統計嘉靖二十二年鄉舉中莆田中舉33人二十五年為27人二十八年為20人三十一年為21人三十四年為22人三十七年降至19人四十年和四十三年僅剩15人進士名額到嘉靖末年每榜也只有2至3人莆田的科舉事業跌到了底谷,清朝的科舉依然有着十分主要的職位成為朝廷增強頭腦控制和籠絡知識階級的一種主要手段四書五經照樣是科舉取士的準則和學校教學的依據人們的頭腦被死死地控制在理學的囹圄之中應試文章只能用僵死的八股文代聖賢立言不允許有自己的看法梁啟超痛斥說民之愚國之弱皆有八股取士造成由於明中後期倭寇屠城和明末戰亂對莆田經濟教育偉大損壞等一系列緣故原由清代莆田的科舉已是強弩之末莆田士人熱衷科舉想進滿清朝廷為官者不多越來越少,據中國狀元大典統計清代從順治三年1646至光緒三十年1904258年間共舉行112科考試錄取進士人又據福建教育史的紀錄清代福建進士有1421人其中興化府64人約佔福建總數的5左右而林氏進士9人約佔莆田總數的14清代福建舉人有人其中興化籍564人占福建總數的5而林氏舉人143人占莆田總數的251905年5月清朝廷迫於社會輿論壓力也出於改變教育落伍的狀態無可怎樣宣布詔諭從丙午年1906起所有宮試鄉試會試一律住手至此延續1300多年的中國科舉制度壽終正寢,科舉停罷是中國教育史甚至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宜美國學者羅茲曼在中國的現代化一書中以為1905年廢科舉使這一年成為新舊中國的分水嶺其划時代的主要性甚至跨越辛亥革命尤其在清末特殊的社會靠山下似乎只能用停罷科舉這樣的極端方式來解決科舉與生長近代教育之間的矛盾科舉停罷不僅對中國海內發生偉大的震撼而且在天下上的迴響也相當強烈美國學者威爾,杜蘭說當這個制度以及由這個制度而帶起的整個文化被那無情的進化和歷史損壞推翻時這着實是一件最大的不幸履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政治風雲和官制改造人們回首發現科舉制接納的學而優則仕的考試選人設施雖有其局限性但一定比學而劣則仕或者不學而仕好這或許就是科舉制度存在1000多年的最大合理性從而得出科舉是十分適合中國古代國情的一種制度的結論,作者簡介,林祖泉筆名白水地方文史學者結業於廈門大學歷史系曾任涵江區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涵江區地方誌辦公室主任兼區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高級職稱先後主編涵江年鑒19982000廈門大學出書社2002年版千年涵江方誌出書社2004年版獲全省首屆地方誌優異功效二等獎涵江醫院志方誌出書社2005年版涵江年鑒20012004方誌出書社2006年版獲全省首屆地方誌優異功效三等獎涵江年鑒20052008方誌出書社2009年版莆田市第一醫院志中州古籍出書社2009年版涵江年鑒2010卷廈門大學出書社2011年版涵江年鑒2011卷福建輿圖出書社2011年版涵江年鑒2012卷福建輿圖出書社2012年版莆田市第一醫院志20092013鷺江出書社2014年版惠安年鑒2013卷福建輿圖出書社2013年版獲天下年鑒優異功效二等獎出書壺山采璞海風出書社2001年版祖泉史志論集福建輿圖出書社2012年版莆陽進士錄海峽文藝出書社2013年版莆田林氏科第錄海峽文藝出書社2017年版,

鹿泉算卦最靈的地方(“算命大師”原是賭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