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能未必可貴
謝天
時間:2012-04-25 作者: 編輯:小故事
在小時刻,每當冬夜,我們一家人圍着個大圓桌用飯。我經常坐在祖母身旁,祖母總是摸着我的頭說:“謝謝老天爺賞我們家飯吃。記着,飯碗里一粒米都不許剩,要是糟踏糧食,老天爺就不給咱們飯了!”
剛上小學的我,正念一些打垮偶像、破除迷信的課文,我的學校就是早年的關帝廟,我的書桌就是供桌,我曾給周倉戴上眼鏡,給關平畫上鬍子,祖母的話,老天爺什麼的,我以為是既多餘,又落伍。
不外,我卻很尊重我的祖怙恃,由於這飯確實是他們掙來的,這家確實是他們確立的。我謝謝眼前的祖怙恃,不必謝謝渺茫的老天爺。
祖父長年在風雨里辛勤,祖母天天在茶飯里耐勞,他們顯著知道要淌下眉毛上的汗珠,才氣撿起田中的麥穗,可為什麼卻要謝天呢!我,一個小孩子,混吃混玩,我為什麼卻不謝謝老天爺?———這個問題,在我的心裏一直是個謎。
直到前年,我在普林斯頓,瀏覽愛因斯坦的《我所瞥見的天下》,
才獲得一種新的體會。認清腳下的位置
我在讀這本書時,看到了愛因斯坦對謝天的看法。好比:在與原子始祖波耳的爭辯中,愛因斯坦不忘讚美波耳;在數學大師勞倫茲的紀念會上,他謙卑的致詞更使人動容。我溘然發現愛因斯坦想只管給人一個印象,即《相對論》不是甲發現的,就是乙發現的,似乎與愛因斯坦本人不相關似的。就連《相對論》本文中,愛因斯坦也會溘然天外飛來一筆:“這如不是勞倫茲,就不能出《相對論》!”像愛氏這種不居功的態度,着實是史冊中少見的。愛因斯坦謝謝了這位,謝謝那位,謝謝了昔人,謝謝今人,就是不提他自己。
我就想,為什麼立功者偏不居功?像愛因斯坦之《相對論》,像我祖母之於我家。
幾年來自己四處奔忙,掙了幾碗飯吃,作了一些研究,寫了幾篇學術文章,真正做了點事以後,才有了一種新的覺悟,即是無論什麼事,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由於需要謝謝的人太多了,就謝謝天吧。無論什麼事也需要祖先的遺愛和遺產,眾人的支持與互助,時機的期待與到來,這些缺一不能。越是真正做過一點事,越是感受到自己孝順的細微。
於是,創業的人都市自然地想到上天,而敗家的人卻無時不想到自己。
永恆的價值